宋紅輝 肖寒梅 陶 震
新生兒黃疸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由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出現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的臨床現象,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2種。前者多為自限性、暫時性,無需特殊處理,經過一段時間后可自行消退。后者出現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有時呈進行性加重,若不及時干預,可能會誘發膽紅素腦病,甚至致死[1,2]。目前,臨床治療此病主要以藍光光療、藥物治療為主,同時配合積極的臨床護理以確保療效。常規護理多從撫觸、光照護理入手,雖具有一定效果,但對癥狀改善和快速消退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筆者從中醫角度入手,探究了常用中醫技術之中藥洗浴與捏脊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根據入組標準從安福縣人民醫院兒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黃疸患兒中選取72例,男、女為32、40例;日齡2~20 d;出生體質量2.8~3.8 kg;出生方式為剖宮產20例,順產52例。采取抽簽法將72例患兒隨機分為2組,每組36例,患兒家屬或監護人知情同意。 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①根據《兒科學》[3]擬定西醫診斷標準:出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血清總膽紅素,足月兒>12.9 mg/dl或每日上升>5 mg/dl;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血清結合膽紅素>2.0 mg/dl;黃疸退而復現或呈進行性加重。②根據《實用中醫兒科學》[4]中“胎黃”“胎疸”等擬定中醫診斷標準:面目黃染,色澤鮮明如橘,哭聲洪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足月兒;③出生時Apgar評分≥8分;④出生體質量≥2.5 kg;⑤均予以藍光照射治療。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畸形;②存在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③存在新生兒溶血;④已確診為膽紅素腦病;⑤合并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等;⑥正在參與其他研究;⑦局部皮膚過敏或破損。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①光照護理:將患兒放置在藍光箱,遮蓋眼部和外生殖器,身體其余部分裸露,調整燈光與患兒之間的距離為20~25 cm,波長為420~460 mm,>500 μW/cm2的藍光輻照功率,箱內溫度為26 ℃,相對濕度為55%~65%。照射期間,定時變換患兒的體位,以保證全身皮膚均勻受光。②撫觸護理:按照“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順序對患兒進行撫觸。撫觸過程中注意加強與患兒交流,若患兒有哭鬧、疲勞等應停止。③新生兒觀察:注意觀察喂奶量、皮膚顏色、精神狀態、大小便情況等,若有異常及時處理。④其他方面:加強喂養和臍部護理;根據天氣狀況,及時增減衣物;適當開展新生兒游泳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中藥洗浴聯合捏脊治療。①中藥洗浴:中藥浴方為科室自擬方:茵陳20 g,梔子10 g,野菊花10 g,桑葉10 g,雞內金8 g,枳殼8 g,大黃2 g。上述藥物混合,加水500 ml,煮沸30 min后濾出藥液,再加水500 ml,煮沸20 min。取2次藥汁混合后過濾,倒入小兒專用浴盆中,加水適量溫水,水溫維持37~39 ℃,將患兒頸部以下置于浴盆中,泡浴15 min,每日1次。泡浴結束后,做好新生兒臍部護理,避免感染。②捏脊:患兒予以俯臥安置,術者雙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捏住患兒脊柱雙側皮膚及皮下組織,雙手交替捻動,自下而上,從骶尾部長強穴至枕部大椎穴,每捏3下提1下,動作輕柔,用力均勻,邊捏提邊向上推進,直到背部皮膚潮紅,每天1 次,每次3~5遍。捏脊期間密切觀察患兒精神狀態和反應等。2組均干預5 d。
1.4.2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對2組較為突出癥狀鞏膜黃染、皮膚黃染及小便顏色按照“無/無/正常、淺黃/淺黃/輕度加深、淺檸檬色/淺檸檬色/濃茶色、深金黃色/深金黃色/醬油色”進行評估,依次記為0、2、4、6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②光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專人記錄2組光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③患兒家屬滿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滿分100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80分基本滿意,≤60分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

2.1 2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護理前鞏膜黃染、皮膚黃染及小便顏色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鞏膜黃染、皮膚黃染及小便顏色積分均下降(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2組患兒光療時間 黃疸消退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比較觀察組光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光療時間 黃疸消退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比較 (例,
2.3 2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效果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效果滿意度比較 (例,%)
中醫對黃疸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而后的《黃帝內經》則對黃疸病名、臨床表現、病因和病機有了一定的描述,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揭習黃赤,安臥者……目黃者曰黃疸”。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在前人的基礎上,對該病病源、發病機制等進行了相當深入、系統的闡述,并首次將其稱為“胎疸”;宋代竇材則稱為“膽黃”,并提出“膽黃證”之說。可見中醫對此病的認識源遠流長。中醫認為該病多屬于陽黃范圍,常由濕熱引起,肝膽、脾胃為其主要病變臟腑,病機與脾胃濕熱蘊阻,肝膽失于疏泄,膽汁外溢有關,即《金匱要略》所說“黃家所得,從濕得之”[6]。中藥洗浴是中醫外治法常見手段之一,其充分利用新生兒皮膚嫩薄,毛細血管豐富,藥物易通過體表滲透達到藥效以及無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特點,近年來已逐漸應用到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中。捏脊是指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屬于小兒推拿術,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證,故又稱“捏積療法”,具有調和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作用。
本研究中,將中藥洗浴與捏脊聯合應用到黃疸患兒的護理中,結果顯示觀察組鞏膜黃染、皮膚黃染及小便顏色積分均低于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說明中藥洗浴聯合捏脊有助于改善黃疸患兒臨床癥狀。根據“小兒在胎,母臟氣有熱,熏蒸于胎,至生于兒,體皆黃,謂之胎疸也”(《諸病源候論》),“又有自生下,面色深黃者,此胎疸也。因母臟氣有熱,蒸于胎故也,經言諸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小兒生下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黃之候,皆因乳母受濕熱傳于胎也”(《證治準繩》)等中醫論述可知,新生兒黃疸與孕母臟器有濕熱傳于胎兒有關。筆者因此將科室擬定的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的方劑用于輔助退黃中。該方由茵陳蒿湯加味化裁而出,方中茵陳、梔子、大黃具有清熱利濕退黃之功效,《本草正》曾有云:“梔子……加茵陳除濕熱黃疸”。野菊花可清熱解毒;桑葉疏風散熱、清肝明目、清肺潤燥,在此取其清熱之效;雞內金消食健胃,可促進膽紅素在體內代謝;枳殼破氣消積助運。諸藥配伍,清熱利濕退黃效果較好。中藥洗浴為藥物透皮吸收,不僅避免了口服藥物喂藥困難、注射藥物患兒哭鬧的缺點,還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均較好。加之小兒皮膚較成人的薄,皮膚厚度只有成人的1/10;皮膚血管豐富,血管網接近表皮,對外界溫度敏感[7]。所以相較成人,小兒采取中藥洗浴更容易發揮藥物效果。
脊柱是五臟之陰陽聚集處,臟腑精氣留住于此,依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中醫理論,捏脊可調理脾胃、強身健體,從而加快胎糞排出。有研究[8]發現,揉脊可使人體自主神經干和神經節興奮,并提高免疫力;此外,還可作用于相應的感受器,加速腸道菌群生長,促進尿膽原生成,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加快膽紅素排泄等。袁鳳嬌等[9]在藍光照射基礎上予以病理性黃疸患兒捏脊療法結果顯示,患兒黃疸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此外,劉文霞等[10]報道指出,小兒捏脊不僅能促進高膽紅素血癥的癥狀消退,還有利于降低膽紅素水平。中藥洗浴與捏脊協同治療,進一步促進新生兒黃疸的消退。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護理后光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胎便轉黃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藥洗浴聯合捏脊可加快黃疸消退,縮短光療時間和胎便轉黃時間,與歐彩香等[11]、麥細煥等[12]的研究有共通之處。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更高(P<0.05),證實上述護理措施可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中藥洗浴與捏脊可有效減輕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癥狀,促進胎便轉黃和黃疸消退,并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