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旭英 肖 冰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發病類型,因慢性心肌病損傷等導致慢性心排出量下降,使靜脈系統瘀血、動脈系統發生供血異常,臨床主要表征為喘息不止、嚴重呼吸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藥物治療成為慢性心衰的主要方法,臨床研究僅采取藥物治療不能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因此科學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傳統護理雖可滿足臨床需求,但護理中未重視患者實際病情,會影響護理預后效果。中醫集束化護理與穴位敷貼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水平予以改善,加快患者恢復,主要對患者病情進行辨證,制定合理護理計劃,提升預后效果[2]。現對慢性心衰患者給予中醫集束化護理與穴位敷貼聯合干預的效果做分析。
1.1 一般資料92例慢性心衰患者均取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興國縣中醫院,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2組,各46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32~74歲,平均(53.25±5.12)歲;病程2~13年,平均(7.15±2.05)年。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32~75歲,平均(53.34±5.21)歲;病程2~12年;平均(7.05±2.12)年。2組一般資料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心功能分級為1~2級者;②采取影像學、心臟超聲學診斷確診的慢性心衰者;③伴有冠心病、心臟病等原發性疾病者;④了解研究內容,可積極配合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疾病者;②伴有高危心血管疾病者;③伴有認知和精神障礙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取中醫集束化護理:①對病情進行辨證:針對寒凝心脈者,重視保暖,可使用艾葉煎水泡腳,實現溫陽通脈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針對心脈瘀阻者,可飲用少量丹參酒,實現促進氣血循環的效果;針對痰濁閉阻者,可少量攝入肥甘食物,以健脾化痰中藥代替茶葉飲用。針對氣陰兩虛者,可使用玄參、當歸、金銀花、紅花等煎水泡腳。②飲食干預:告知患者不可過飽、過饑攝入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可攝入玉米須、冬瓜、桃仁、海參、蓮子、大棗等食物,不可攝入生冷刺激食物。③心理干預:以中醫為基礎的心理指導為情志干預,維持友好護患關系,采取科學護理措施,將患者負性情緒予以改善和消除,利于疾病治療,因此防止情緒過激,使疾病加重。護理人員需重視患者的情緒變化,保持平淡狀態,防止受外界因素影響,緩解不良情緒,明確疾病發展情況,正視疾病促進恢復。④用藥干預:用藥治療中需明確藥物使用劑量、輸注速度等,因患者長時間治療,可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選取粗、直、有彈性且不影響正常活動的血管,選取柔軟、韌性大的套管留置,避免外滲情況,密切關注輸注速度,避免因輸液不暢造成局部腫脹。⑤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普及慢性心衰可能造成機體多方面不適感,影響睡眠狀態,將正確睡姿告知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提升,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盡可能減輕不適感,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觀察組采取中醫集束化護理聯合穴位敷貼干預,護理措施同對照組一致,穴位敷貼:取炮附片、人參、茯苓、川芎以1:1:1:2的用量比由制劑室進行配置,將各中藥研磨成粉末混合使用。貼敷方法:使用75%酒精對穴位和皮膚進行消毒,每個穴位取3~5 g制備的藥物,并使用5%的冰片稀釋溶液10~15 ml與藥物混合,根據情況使用適量凈水調和藥物成糊狀,涂抹在無菌敷貼內側面上,并對膻中、雙側內關、雙側心俞穴位進行敷貼覆蓋,每隔1 d貼敷1次,每次貼敷6 h,堅持貼敷12周。
1.4 觀察指標①2組心功能指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儀對干預前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標進行監測,測得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等指標;②2組心理彈性評分[3]:使用中文版康納-戴維森韌性量表(CD-RISC)評估干預前后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主要包含自強、樂觀、堅韌維度,共25個條目,使用5級評分法實施評估,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彈性水平越高。③2組睡眠狀態:運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患者睡眠狀態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證實患者睡眠狀態越差[4]。④2組護理滿意度:運用自擬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估,總分值為100分,分值≥90分定義為非常滿意,分值70~89分定義為基本滿意,分值≤69分定義為不滿意。

2.1 心功能指標2組干預前心功能指標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LVEF較對照組低,LVESD、LVESV較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例,
2.2 心理彈性評分2組干預前心理彈性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心理彈性評分包括樂觀、自強、堅韌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分,
2.3 睡眠狀態2組干預前睡眠狀態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睡眠質量、睡眠障礙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睡眠狀態比較 (分,
2.4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國內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生活水平不斷變化,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隨之升高,且趨于年輕化發展,心力衰竭疾病在臨床上呈高發趨勢發展,如未給予及時、有效治療干預會增加致殘率和病死率,已成為臨床醫療學者高度重視的疾病[4]。心力衰竭具有嚴重的臨床癥狀,在發病72 h內是最佳的治療時間窗,給予合理的治療和護理指導十分重要[6]。相關研究顯示,融入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提升預后效果,中醫護理的大范圍應用,可針對患者不同病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實現標本兼顧的效果[7]。
中醫集束化護理的基礎上融入穴位敷貼干預,可使慢性心衰癥狀予以改善,利于血管擴充,使便秘癥狀得到緩解[8]。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心功能指標得到明顯改善,心功能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表明中醫集束化護理與穴位敷貼聯合干預,可快速改善心功能狀態,縮短恢復時間。集束化護理在臨床上應用率較高,此種護理方式在美國最先提出,主要以循證護理作為指導,為護理人員制定護理目的,將醫療護理服務予以優化,是一種具有科學性的護理措施[9]。中醫集束化護理干預主要對患者的疾病癥狀進行評估,針對不同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實施評估,將患者獲得針對性護理服務的概率增加,幫助護理人員規范行為,將自身積極性提升,整體護理質量顯著提升[10,11]。相關資料顯示,集束化護理一般包括3~6個元素,每個元素均具備詳細、可操作、備受認可的特點,進而為患者開展高效的護理指導,提升患者自身配合度,縮短病情恢復時間,控制死亡率,防止將最佳治療時期錯失[12]。中醫認為心臟正常功能的維持,要依賴“心氣”的推動,而老年人身體衰老,心氣不足,氣血運行緩慢就很容易發生阻滯現象,進而發生“不通則痛”的現象[13]。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絡穴,手厥陰心包經屬于心包絡,所以內關從心包絡上聯系著心,所以它成為保護心臟和治療心病的要穴。而且內關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膻中穴是八會穴中的氣會穴,是“宗氣之海”,所以膻中又叫氣海。膻中穴因為是“宗氣之海”,所以它能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而這個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所以貼敷膻中穴可以補益氣,保障血液的正常運行[14]。心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是心臟的背俞穴,心俞穴是心氣轉輸、輸注的處所,故穴位敷貼取雙側內關、膻中、雙側心俞穴可明顯實現擴血管的效果,改善血液循環,利于患者心功能恢復[15]。觀察組干預后心理彈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集束化護理聯合穴位敷貼干預對患者給予舒適的心理指導,充分評估心理狀態,保證心理指導的專業性,進而高度滿意護理服務。對患者實施一對一睡眠干預,向其宣教睡眠技巧,及時指出并解決睡眠中存在的問題。對患者不健康習慣予以糾正,如大量進食、觀看視頻、回憶往事等,以縮短患者入睡時間。觀察組干預后心理彈性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集束化護理聯合穴位敷貼干預對患者給予舒適的心理指導,充分評估心理狀態,保證心理指導的專業性,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慢性心衰患者給予中醫集束化護理與穴位敷貼聯合干預,可明顯緩解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和心理彈性狀態,利于患者以最優的狀態積極面對疾病,滿足現今臨床護理服務的發展趨勢,臨床上可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