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吳瓊,胡益民,許秀麗,王喆,張海輝,韓雙印,李修嶺
(1.商丘市中心醫院 消化科,河南 商丘 476000;2.河南省人民醫院 消化科,河南 鄭州 450003)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又稱類癌,是一類起源于肽能神經元和彌散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異質性腫瘤。1907 年,由德國病理學家OBERNDORFER首次提出[1],可發生于全身各個內分泌組織和器官,好發于胃、腸和胰腺等消化系統[2]。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GEP-NET)從功能上分為:功能性腫瘤和無功能性腫瘤兩類。功能性腫瘤與腫瘤分泌激素相關,臨床表現為類癌綜合征等,臨床上多為無功能性腫瘤,以占位性病變為主。高分化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多為無功能性腫瘤,起病隱匿,容易誤診或漏診。近年來,隨著結直腸鏡篩查的普及,以及影像學及病理診斷水平的提升,RNET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3-5]。患者數量的增多,迫切需要臨床醫生提高對RNET的認知,并制定出規范有效的個體化診療方案。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17 年8 月—2021 年12 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83 例高分化RNET 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其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以期為RNET的規范化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7 年8 月—2021 年12 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高分化RNET患者83例,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9 例(59.04%),女34 例(40.96%);年齡25~79 歲,平均(50.67±11.75)歲;體檢發現30 例(36.14%),腹部不適35 例(42.19%),排便異常24 例(28.92%),類癌綜合征0例(0.00%);以2019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確定的消化系統腫瘤分類為標準[6],根據病理分期,將83例患者分為:G1期組(72例)和G2期組(11例);根據患者瘤體數,將83例患者分為:單發RNET 組(77 例)和多發RNET組(6例)。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確診為高分化RNET;相關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有惡性腫瘤、心、肝、腎功能不全、免疫系統和血液系統疾病等。由于本項研究對患者不存在潛在危險,已經過河南省人民醫院和商丘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免除患者知情同意過程。
1.2.1 內鏡檢查 采用白光模式觀察瘤體位置、形態、顏色、表面黏膜情況和活動度。采用脫氣水充盈法,對瘤體進行超聲掃描,觀察瘤體的起源層次、邊界、內部回聲和大小。
1.2.2 手術方法 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Dual 刀在瘤體基底部周圍0.5 cm處行電凝標記,黏膜下注射亞甲藍和甘油果糖(腎上腺素)注射液,抬舉征陽性后,用Dual 刀沿瘤體邊緣標記點環周切開,再沿黏膜下層剝離至瘤體與肌層分離,創面出血點予以直接電凝止血或止血鉗鉗夾電凝止血,必要時應用鈦夾封閉,標本取出固定后,送病理。見圖1。

圖1 高分化RNET ESD經過Fig.1 ESD process of well-differentiated RNET
1.2.3 術后處理 術后患者禁食禁水,應用抗生素和止血藥物,對癥支持治療,嚴密觀察患者排便情況及腹部體征等。
1.2.4 病理學檢查 切除的標本,首先經福爾馬林浸泡、固定、脫水、石蠟包埋和切片,用免疫組化法[嗜鉻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突觸素(synapsin,Syn)和CD56]行病理檢查。
1.2.5 隨訪 采用門診隨訪和電話隨訪兩種方式,隨訪截止日期為2022年8月,隨訪內容包括:臨床表現,復發轉移情況和生存情況。
應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Pearsonχ2檢驗、連續校正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1.1 內鏡下特征 白光內鏡觀察,瘤體位于距肛門2.0~10.0 cm 處,平均(5.37±2.32)cm,廣基息肉樣隆起,表面淡黃色或與周圍黏膜顏色相近,2例(2.41%)表面呈糜爛狀,其余表面黏膜光滑,活動度好;超聲內鏡觀察,瘤體與黏膜肌層或黏膜下層延續,邊界清晰,為回聲欠均勻的低回聲病變,瘤體直徑為0.3~1.4 cm,平均(0.60±0.21)cm。見圖2。

圖2 高分化RNET內鏡下特征Fig.2 Endoscopic presentation of well-differentiated RNET
2.1.2 術后情況 83 例患者均行ESD。其中,2 例(2.41%)出現術后遲發性出血,均在內鏡下止血成功。切除標本病理為高分化RNET。其中,7 例(8.43%)切緣陽性,1 例(1.20%)局部復發,再次行ESD 治療,平均隨訪(22.33±12.61)個月,無淋巴結及臟器轉移,患者均存活良好。
2.1.3 免疫組化 結果分析:CgA 陽性26 例(31.32%),Syn 陽性82 例(98.80%),CD56 陽性77例(92.77%)。
2.2.1 按病理分期進行分組 G1期組72 例患者中,CgA 陽性26 例(36.11%),CgA 陰性46 例(63.89%);G2期組11 例患者中,CgA 陽性0 例(0.00%),CgA 陰性11 例(100.00%)。G1期組CgA 陽性率明顯高于G2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3,P=0.040);兩組患者Syn 和CD56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病理分級與免疫組化分子的相關性 例(%)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logical grade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olecule n(%)
2.2.2 按瘤體數進行分組 單發RNET 組77 例患者中,CgA 陽性21 例(27.27%),CgA 陰性56 例(72.73%);多發RNET 組6 例患者中,CgA 陽性5 例(83.33%),CgA 陰性1 例(16.67%)。多發RNET 組CgA 陽性率明顯高于單發RNE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4,P=0.017);兩組患者Syn 和CD56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瘤體數與免疫組化分子的相關性 例(%)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tumor number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olecule n(%)
有研究[1-2]表明,RNET好發于黑人種族和亞洲人群,黑人種族患這種疾病的可能性是白人種族的2.3倍,而亞洲人群患RNET 的可能性是非亞洲人群的4.9 倍。根據SEER 數據[7-9],歐洲RNET 的發病率從1973 年的0.20/10 萬人增至2004 年的0.86/10 萬人,2004 年—2015 年,比利時年發病率明顯增加,從0.20/10萬人增至0.61/10萬人[10]。RNET占美國和歐洲所有NET 的17.70%[11],占所有胃腸道NET 的14.00%[7],在亞洲,RNET 占日本胃腸道所有NET 的60.00%~89.00%[12]。根據2019 年WHO 消化系統腫瘤分類[6],NET 分為:1)高分化NET:NET G1期和NET G2期;2)低分化的神經內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大細胞NEC 和小細胞NEC;3)混合性腺NEC;4)部位特異性和功能性NET。GEP-NET 依胚胎起源,分為前腸、中腸和后腸3種。前腸包括:胰腺和胃,腫瘤細胞分泌的激素主要為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但分泌量較少,臨床上很少出現類癌綜合征的表現。中腸包括:空腸、回腸、闌尾和盲腸,腫瘤細胞分泌的激素主要為5-HT,分泌量較多,常出現類癌綜合征,如:腹瀉、面色潮紅、支氣管哮喘和痙攣性腹痛等。后腸包括:遠端結腸和直腸,腫瘤細胞分泌的激素主要為多種肽類物質,如:生長抑素等,5-HT 分泌量較少,類癌綜合征罕見[13]。本研究83 例患者均未出現類癌綜合征,與文獻[13]報道一致。
一項歐洲的2006年—2019年回顧性研究[14]表明,40例病理確診的RNET,僅14例在首次內鏡檢查時懷疑神經內分泌來源,12 例經ESD 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26 例行息肉切除術,2 例息肉切除術后發生轉移,1 例非根治性ESD 后發生轉移。RNET 是一種潛在的轉移性病變,錯誤的內鏡診斷和不恰當的手術方式,可能導致非根治性切除和轉移。有指南[15-16]提出,腫瘤直徑和浸潤深度,是影響局限性RNET治療的主要因素。若腫瘤直徑<1 cm,內鏡下腫瘤切除術往往已經足夠;若腫瘤直徑>2 cm,需在排除遠處轉移后,行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可采用骶前切除術或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resection,TME);對于直徑1 至2 cm 的腫瘤,則應明確腫瘤浸潤深度,若腫瘤未浸潤至固有肌層,可采用經肛局部手術;而對于腫瘤浸潤達到或超過固有肌層的患者,應選用骶前切除術或TME。本研究中,83 例患者超聲內鏡表現為:與黏膜肌層或黏膜下層延續的邊界清晰的低回聲病變,未侵犯固有肌層,均行ESD,隨訪期間,無淋巴結和臟器轉移,均存活良好。術后7 例切緣陽性,考慮與切緣小于瘤體基底部0.5 cm,且瘤體黏膜下層剝離不完全有關。因此,切緣大于瘤體基底部0.5 cm,可盡量充分貼近固有肌層剝離,以確保徹底剝離。
免疫組化檢查是RNET 的確診依據。CgA 是神經內分泌顆粒中的可溶性酸性糖蛋白,敏感性取決于RNET 腫瘤分化程度,分化良好的RNET 表達CgA,低分化NEC 中,CgA 呈局灶性陽性或不表達[17]。Syn是位于神經元突觸前囊泡膜中的整合膜蛋白,是NET和神經內分泌細胞表達良好的標記,位于所有神經內分泌細胞內。CD56 是一種糖蛋白,神經細胞黏附分子,對RNET 很敏感,但CD56 也在非NET 中表達,特異性差[18]。目前,CgA 聯合Syn 被認為是RNET 最具特異性的免疫組化標記物[19]。本研究表明,G1期組CgA 陽性率明顯高于G2期組,表明:G1期較G2期RNET 分化好。多發RNET 組CgA 陽性率明顯高于單發RNET組,表明:多發RNET較單發RNET分化好。
綜上所述,高分化RNET患者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臨床醫師應提高認知和警覺,結合超聲內鏡和免疫組化檢查,選擇標準的手術方式,規范隨訪,以期改善高分化RNET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