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英 彭嬋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根本遵循。隨著世界進入“大爭之世”,為實現科技強國建設,我國必須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科技創新不是憑空產生的,需要一定的國民科學素質支撐。為此,我國近三年相繼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落實有關科普、科學教育和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部署。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歷史起點上,如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科普、科學教育與科學素質建設應該大有作為。
科普和科學教育助力科學素質提升的先進經驗
從世界科技強國的經驗來看,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是促進科學技術得以有效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有效途徑。1957年蘇聯衛星成功上天后,美國開始意識到科技落后可能對國防安全構成威脅。美國聯邦政府迅速頒布《國防教育法》,掀起了一場科學教育改革浪潮,強調國家科學技術實力的核心在于科學教育。20世紀80年代,美國再次面臨來自日本、德國等“二戰后”重新崛起的經濟大國在科學技術領域領先的威脅,牽頭制訂了《2061計劃: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旨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并普及科學教育,確保國家在先進科學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日本從明治維新后開始實行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在中小學教育中普及科學知識,實現了國家的飛速發展,成為亞洲的重要經濟體之一。
此外,研究表明,德國、西班牙、愛爾蘭、荷蘭、奧地利和挪威等近20個歐盟國家也都制訂了促進科學教育發展的戰略計劃,以增強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改進學校的科學教學,鼓勵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增強中學和大學的科學研究,以及為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最終旨在提升國家競爭力。我國香港地區也積極推動STEM教育,主張培育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加強他們的科學思維,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
相關經驗表明,科學變革總是能夠深刻改變國家發展格局。如今,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加強科普和科學教育,并以此提升國民科學素質勢在必行。
科普和科學教育促進科學素質提升的國內經驗
困難期砥礪前行。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開幕,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我國青少年科學教育活動重新振興,科普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企業實現技術進步和創收,農民生產技能培訓普及推廣,科普創作重新活躍。但由于當時我國廣大群眾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嚴重阻礙了科技創新。1992年,中國科協在全國范圍開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眾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0.3%,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如何以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成為我國科普工作面臨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再書華章。進入新世紀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廣科普和科學教育,全民科學素質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持續完善,科普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科普基礎設施迅速發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實現新突破,以科普法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初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放合作的工作體系已經形成。同時,高校、企業、科技機構以及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公益研學活動,為科普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我國進一步完善科學教材,加強中小學科學實驗室建設,并在本科層面設立科學教育專業,培養了一批科學教育人才。還建立了科普作家協會和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設置專門的科普創作獎項。這些共同努力帶來了顯著成果,2020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國民比例已達到10.56%,為未來廣泛的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向未來踔厲奮發。雖然我國在科普和科學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整體而言,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科學素質表現出明顯的群體差異,年齡較高者、受教育程度較低者和農村居民的整體水平相對較低。此外,我國科普有效供給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科學精神弘揚不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許多公民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理解不夠深入。我國科學教育也存在著基礎總體薄弱、區域發展不均衡、科學教育資源尚未有效整合、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教學實施程度較低、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機制仍需突破等問題和不足。未來仍須思來知往、繼往開來。
科普和科學教育激發科學素質提升的未來路向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宏大目標,科普和科學教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被賦予更加重要的使命。我國要實現“到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以及“到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面提升科學素質,就要向最難處攻堅。全民科學素質提升,關鍵在于農村居民、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人群。我們應該推進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向欠發達地區傾斜社會科普資源,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實施智慧助老行動,依托老年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以上述關鍵群體的需求為導向,加強科普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提供種類豐富、精準分類、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科普供給,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資源合理布局。我國還需要進一步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每個縣市設立體現當地特色的科技館、博物館、天文館、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展覽館等公共科學文化場所,同時避免內容和功能趨同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確保這些場所能夠充分發揮科普功能,不讓任何一所科普基地閑置。動員社會力量建立科學教育實踐基地,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校、社會組織開發和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依托現有資源開展科普教育。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平臺和技術,探索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新路徑,增強公眾分析判斷和解決數字時代新問題的能力。
深化學校教學改革,提升科學教育質量。未來的科學教育將更加強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培養他們獨立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死記硬背知識。學校需要進一步探索項目式學習,推進跨學科融合的STEM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造力、團隊協作和問題解決等21世紀核心技能。落實科學教學設備,加強實驗室建設,以及注重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改進和強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為了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要,還需要加強中小學科學課程建設及教材修訂完善工作,完善科學教育標準,拓展科學實踐活動,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效模式。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科學素質。推動高校設立科學教育和科普本科專業,培育教師的科學教育能力和實驗教學能力,從源頭上加強高素質專業化科學類課程教師供給。還要在師資培訓、崗位編制、評價機制等多個環節加強中小學科學教師、實驗員等隊伍的建設,提升科學教師整體素質。同時,大力發展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廣泛動員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工作者、科普愛好者參與科普事業,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
科學素質關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關乎民族興衰。為了在新一輪全球競爭格局中贏得主動權,我國仍須深耕科技創新土壤,致力于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著重提升國民科學素質,聚力助推高水平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