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瑰寶。山東省茌平區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為中國圓鈴大棗之鄉,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是中原文化的縮影與代表。當地的剪紙、黑陶、南城調等都是優秀鄉村文化,通過深入了解當地鄉村文化現狀,利用新媒體平臺、數字化載體、記錄鄉村文化,影像化呈現,探索出一條鄉村文化繼承與發展之路。
【關鍵詞】鄉村文化;影像;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K892.4;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7-0094-03
【基金項目】東北農業大學SIPT項目資助(項目編號:X202310224149)。
近幾年來,一些鄉村文化面臨著失傳,保護優秀鄉村文化成為迫在眉睫的事。茌平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以物質形態呈現的剪紙、黑陶、圓鈴大棗,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南平調、魯義姑精神等,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用影像記錄鄉村優秀文化,通過鏡頭真實還原鄉村文化的歷史和當下,將它們鮮活地展現在大眾視線中,有利于文化檔案的整理和保存,有利于數字博物館的建設,有利于對外交流,更能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契機,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
影像讓潛藏在人們記憶中的鄉村文化符號以圖片、影像的形式重回大眾視野,展現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影像在記錄集體記憶的同時,也展現鄉村社會內部細節和鄉土變遷的歷程。當有溫度的人、景、物再次以具象的形式呈現,鄉村人們的細膩情感和生活以記憶的方式得到了永存。通過影像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將其蘊含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展示出來,不斷增強人們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一、鄉村文化影像記錄與傳播的價值與意義
(一)歷史與文化意義
影像具有穩定傳承性的特點,用影像記錄能夠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給后人留下寶貴的影像材料。用影像記錄茌平區鄉村文化可以填補文字記載的缺失,完善茌平區鄉村文化的檔案記載。用影像記錄文化的過程,不斷反思、交流,將文化背后的故事深度挖掘,將文化脈絡、根系梳理出來,進行文化考古。用影像這種獨特、清晰、真實的載體為后人留下更多厚重而溫暖的記憶,將區域內的文化形象、生動地呈現,有利于文化的繼承與保護。
(二)現實與社會意義
影像的本質是記錄,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用影像記錄鄉村文化的過去,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茌平區民風淳樸,曾是文化大區,最近幾年撤縣設區,經濟發展在全市遙遙領先,文化的貢獻不容小覷。用影像記錄鄉村文化不僅可以思索、探討鄉村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保護傳統手工、傳統習俗、傳統景觀、傳統文化,還能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鄉村振興。
二、鄉村文化影像記錄與傳播現狀
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鄉村文化更是其根基。鄉村文化是鄉民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等文化總和,表現為民俗民風、物質生活與行動章法等,反映了鄉村的社會生活結構。本次實驗以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11鄉鎮,樂平鋪鎮、馮官屯鎮、菜屯鎮、博平鎮、杜郎口鎮、韓屯鎮、胡屯鎮、肖家莊鎮、賈寨鎮、洪官屯鎮、楊官屯鄉,以及732個村為實踐對象,進行“茌平區”鄉村文化的影像記錄與傳播研究。
1.茌平區域內鄉村文化資源豐富,資源相對分散,分為鄉村物質文化和鄉村非物質文化。茌平剪紙,以其豪放、樸拙的獨特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民間剪紙藝術中自成一派。茌平黑陶是指分布在山東茌平區一帶制作的黑色陶制器皿,圖案精細,刀法淋漓,雕刻剔透。教場鋪遺址是龍山遺址的一部分,對于全面認識龍山文化乃至中華文明起源均具有重要意義。馬蹄燒餅,外酥里內、香氣十足,相傳乾隆帝賜名。南城調在茌平城南流行,節奏氣氛活潑,風格樸實親切,富有幽默感。董莊中堂畫,筆墨簡逸,兼工帶寫,構思巧妙,雅俗共賞。魯義姑精神表現出的大義大愛,始終深深影響著這片土地的人們。魯仲連、馬周、張鎬等歷史名人,是茌平人民的驕傲。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源,為影像記錄與傳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2.茌平鄉村地區在文化保護的基礎上,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特色產業,文旅融合、雙贏發展,實現鄉村文化保護和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以茌平區許莊村為例,家家戶戶都種植棗樹,村子里上百年的棗樹有很多,當地政府投資修建了圓鈴大棗種植基地,在園區內修建了棗樹王、望晉臺、中國圓鈴大棗博覽館、二十四孝浮雕園、望夫亭、孝慈湖等景點。村子里房舍古香古色,既有保存較好的知青點,又有很受游客歡迎的農家樂。當地政府還在此地開設了研學基地,讓學生們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習知識。在鄉村文化資源的加持下,“文化+旅游”模式,不僅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加強了對外交流,還摸索出一條鄉村致富之路。
3.注重鄉風建設,用村規、民俗構成基層社會治理的屏障。在古代鄉村,宗長制是維系鄉村治理的一套制度,隨著時代的前進,鄉規民約依然發揮著重大作用。茌平區樂平鋪鎮常海子村“文化墻”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道禮儀、村規民約等內容,其村還定期舉行“好媳婦”“文明家庭”等人物評選。當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還會定期到村子里進行村規民約活動宣講,這些“紅馬甲”們傳遞著文明的種子。鄉村文化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弘揚了傳統美德,傳播了善行義舉,提升了村民精神面貌,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亮點。
4.用鄉村文化來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文化涵養心靈,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鄉村文化不僅體現在鄉村舞臺上,還進了城。茌平區文化館負責區域內的文化活動,承擔繁榮群眾文化、組織文藝創作、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等職能。茌平區文化館經常在區廣場等場所舉行文化演出,瀕臨失傳的平調秧歌,演唱委婉動聽,表演細膩詼諧;花鼓戲,擅說擅唱、清新活潑、動感強烈;跑竹馬載歌載舞,用音樂和鑼鼓伴奏,場面活潑熱烈,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這些鄉村文化在撫慰人們的心靈的同時不斷創新,融入時代元素,與時代同行。
三、鄉村文化影像記錄與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鄉村文化發展經歷了上千年,見證了朝代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承載著中國人的記憶,形成了我們的傳統習俗、傳統文化,它銘記著過去,走向未來。中國城鎮快速發展,工業化的到來,給鄉村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鄉村文化的保護與繼承面臨著許多問題。
(一)村民對鄉村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入,文化認同感減弱
在鄉村文化的傳播與保護中,村民是直接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往往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視文化效益,導致許多文化不能創新發展,逐漸消失在時代背景下。以茌平區的民俗做花糕為例,茌平區的人們逢年過節都會做花糕來慶祝節日,但近年,花糕逐漸從餐桌消失,通過調查得知茌平區30—40歲年齡段的人們,對花糕的熟知度為90%;10—20歲年齡段的人們,對花糕的熟知度為20%,參訪當地的村民得知,做花糕費時費力,年輕人工作較忙,很少有人做,只有上年紀的人遵循傳統做花糕。其根本原因是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入,不能將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均衡發展,不能有效促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二)部分政府對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缺乏深度認識,管理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當地政府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肩負著重大使命,但是一些部門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缺乏深度認識,沒有制定有效的措施,導致文化傳承與保護事業停滯不前,人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降低。在一些旅游景點,相關設施不完善。以茌平區小高村兔子博物館為例,其開放時間沒有明確規定,我們前往該地時,該博物館緊閉,我們只能在旁邊的兔舍詢問養殖工人,對該博物館進行了解,我們在距離不遠的圓鈴大棗博物館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當地的“特色產業+文化+旅游”模式,還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鄉村景點的服務水平和質量也有許多提升空間。
(三)鄉村文化的傳承手段和形式單調,現代傳媒技術運用較少,文化傳承和保護亟需新的傳播方法
鄉村文化的傳承往往通過面授,但隨著一些傳承人的離世,一些傳統技藝瀕臨失傳。鄉村文化的展示,通常通過展覽或表演。鄉村文化在沒有現代科技力量加持下,傳承和保護顯得蒼白和無力。當下數字博物館較為火熱,VR、AR、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相融合,拓寬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也豐富了信息的呈現形式。鄉村文化在發展中融入新的傳播方法會大幅度增加傳統文化的趣味性,吸引游客的興趣。但目前來看,鄉鎮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投入的科技還是不足。科技助力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是我們堅持要做的事。
(四)鄉村文化傳承人流失嚴重,村級文化隊伍逐年遞減,形成鄉村文化無人傳承困局
鄉村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缺少了解,情感上缺乏認同,無法熱愛鄉村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鄉村傳統技藝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比較低,導致許多年輕人缺乏興趣。目前,民間藝人主要的收入是種地和打零工,傳統技藝所帶來的收入微乎其微。我們采訪到一位花鼓戲老藝人,他說逢年過節才會有演出,一年只演五六場,統共千八百塊錢,不靠它養家糊口,但就是愛干這門活。茌平區也曾舉辦過剪紙培訓班等活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但前來學習的人很少,年輕人幾乎沒有。鄉村文化的振興需要留住人、培養人,不能讓我們的優秀的鄉村文化后繼無人。
四、有效記錄與傳播鄉村文化具體措施
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但鄉村是個復雜的社會,它又受到傳統的束縛、現代工業的沖擊,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全面而又合理的措施,需要我們不斷探索與思考。
(一)注重文化環境營造,全方位多層次對群眾進行文化渲染,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鄉村文化的傳承歸根結底終究需要鄉民們,我們可以分年齡段對其進行鄉村文化的輸入。在少年的教育中加入鄉村文化知識,開設相關課程,讓鄉村文化在幼小的心靈種下種子,例如開設剪紙課程、陶藝課程。鼓勵青年人學習鄉村文化,并學有所用,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新創業,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不斷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定時定期進行鄉村文化匯演,特別是老年人喜愛的花鼓戲、京劇等戲曲節目。不斷將大家的精神需求,精細化,讓鄉村各個年齡段的鄉民都能接受鄉村文化的熏陶,使鄉村文化在鄉村的土壤里,歷久彌新、生生不息,鄉村文化真正得到傳承和保護。
(二)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不斷完善相關的措施,“文化+經濟”雙發展
鄉村文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完善的服務措施。首先,政府對區域內的資源進行整合,按傳統技藝、傳統戲曲、傳統習俗、傳統景觀、傳統村落等進行分類。再次,將鄉村非物質文化定時定期有組織地對相關村民進行培訓;鄉村物質文化,完善服務設施,走文旅結合路線,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短視頻平臺等途徑,吸引游客,增加區域經濟活力。然后政府部門牽頭啟動影像志工作,提供相應的資金、技術、人才支持,將鄉村文化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這項工作的完成浩大且意義重大。再次,政府文藝部門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再創作,融入現代元素,在電視熒幕中呈現。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組織文藝工作者對本區域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進行改編創作,賦予其新的意義與內涵,不斷滿足本區域人民的文化精神需要。總之,政府部門應當不斷完善其措施,為“文化+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三)視覺化呈現,數字基建催生鄉村發展,為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助力
多角度、多層面發掘鄉村文化資源——搭建鄉村文化生產與傳播平臺,加快參與鄉村數字精品內容創作、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活化與品牌IP打造,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虛擬現實技術、實時數據采集、數字三維建模、數字3D動畫、全景數字影像等現代科技手段,將傳統村落作為內容展演空間,以代表性的戲曲、舞蹈、傳統技藝等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內容設計、開發與創作,數字化呈現。在區域內的博物館,增加5G、4K/8K超高清、VR/AR、全息互動技術,能夠將文化“活”起來,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融,用數字文化激活鄉村活力。這樣既可以吸引年輕消費者群體,又可以進一步傳播鄉村優秀的文化。
(四)提供人才隊伍支撐,增強鄉村人才素質,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一、每年農閑時組織專家學者和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村屯,農村文藝愛好者、文化活動帶頭人進行集中培訓,解決農村文化人才匱乏的問題,提高農民群眾對活動策劃的能力及演出水平。二、組建基層文化志愿者團隊,充分利用各類文化志愿者的才藝,開展文化活動,為鄉村群眾帶來主流優秀文化熏陶,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三、是鼓勵和引導文化人才回歸鄉村。吸引進城農民榮歸故里,促使大學生村官“留心”扎根鄉村,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四是強化鄉村對專業型人才吸引力度。通過提升待遇水平,明晰晉升路徑,增強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度,讓專業人才愿意留在鄉村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五、結語
茌平區具有悠久豐厚的文化底蘊,黑陶文化、剪紙文化、大棗文化等,都是茌平鄉村文化的縮影與輝煌的見證。通過對當地進行深入了解與調查,用影像記錄鄉村文化,發揮影像優勢,將鮮為人知的背后故事與寓意以影像形式細膩呈現,直觀生動、喜聞樂見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創新鄉村文化傳播方式,讓文化“活”起來,使我們優秀的鄉村文化不斷傳承下去,鄉村文明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在新時代中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張恒瑞.影像記錄在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5):69-72.
[2]牛光夏,張群書.節日影像志對傳統民俗的影像記錄與文化深描[J].中國電視,2020(09):83-86.
[3]張俏平.用影像“記住鄉愁”——淺談影像資料在鄉村文化檔案中的重要性[J].參花(上),2021(05):147-148.
[4]王雨欣,張雪晴,馬慧,等.視覺影像中的沂蒙鄉村文化記憶傳承與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03):84-87.
[5]黃帥.數字影像平臺建設對山東運河鄉村文化的推廣意義[J].決策探索(下),2020(05):61.
[6]謝太平.鄉村影像的“自—他式傳播”與鄉村文化建設路徑創新——基于西北村莊的田野考察[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7,19(05):120-127.
[7]黎來屏.時代影像下鄉村振興的傳播格局與路徑思考[J].今古文創,2022(34):111-113.
[8]張子西,呂軍.黔南之眼:社區影像對民族鄉村文化的參與式再造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6):14-20.
作者簡介:
高麗麗,女,山東聊城人,東北農業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