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 彭馨銳
【摘要】現代漢語中某些具有對立關系的語法結構在特定語境下語義相同,例如:形容詞性的結構“了得”和 “了不得”,動詞性的結構“有病”和“沒病”;“氣死他”和“氣不死他”;“完勝”和“完敗”,副詞性的結構“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差點兒”和“差點兒沒”等。這一現象通常被視為約定俗成的特殊用法,而沒有被系統性地加以展開分析。文章計劃對此進行歸納分類,并從系統運籌理論入手,從共時與歷時角度進行探究,解釋形成同義對立構式這一特殊現象的話語實現機制。
【關鍵詞】構式;同義式;話語分析;系統運籌
【中圖分類號】H14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7-0079-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教育廳課題“漢語非現實復句構式的話語實現研究”(項目編號:21C08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同義對立構式的類型
對立關系所形成的同義現象,具體表現為以意義相對或相反的詞,來表示相同或相近的語義。從單獨的語詞形式來看,其語義是相對或相反的,但語法意義一致,即語義同指。通過觀察這類語言現象可以發現,從表層語法形式來看,對立構造形成的同義式都具有字面構造、邏輯或觀念上的反義關系,又可細分為肯定-否定形式對立、反義語素對立兩類;從語法—語義界面來看,又可分為約定俗成同義和語境依賴同義兩類:
(一)肯定—否定形式對立
(1) a.孫悟空功夫十分了得。(早期白話)
b.孫悟空功夫十分了不得。
(2) a.跑遍了全城,好容易才買到書。
b.跑遍了全城,好不容易才買到書。
(3) a.昨天的比賽差點兒輸了。
b.昨天的比賽差點兒沒輸了。
(4) a.你再淘氣,看我揍你!
b.你再淘氣,看我不揍你!
(5) a.我就是不告訴你,氣死你。
b.我就是不告訴你,氣不死你。
(6) a.小心滑倒!
b.小心別滑倒!
(7) a.你病了吧!(你有病吧?。?/p>
b.你沒病吧!
上述例子中都是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表示相同語義,但是這些對立構造同義式只在某些情境語境下經過系統運籌才成立,并不能完全看作同義語法結構。例(1)a中的“了得”和(1)b中的“了不得”都表示超乎尋常,突出義,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比如“了得”表示突出義只能放在謂語位置,而“了不得”還可以做補語如“高興得了不得”,做定語如“改革開放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此外,它們也可以表示情況嚴重,但用法不同。例如“如果一跤跌下去,那還了得!”“了得”有表示驚訝反詰或責備語氣,多用在句尾表語氣;再如“可了不得了,他昏過去了”,“了不得”表情況嚴重沒法收拾的語義,一般用在前一分句的末尾。例(2)a和(2)b都表示否定義,即“買到書不容易”,這里的“好”和“好不”與“容易”結合在句法結構中作狀語,此時一般表否定或消極義的程度深,而且“好不”通常出現在雙音形容詞前。具體的語義要根據語境和說話人意圖來判斷,比如“人來人往,好/好不熱鬧”在獨立的感嘆語中就可以表示肯定或積極的“熱鬧”義。同理,例(3)到(7)中說話人本身帶有一種積極或消極傾向,希望或不希望某事發生或某種情況出現,要通過揣摩說話者意圖來確認,是一種語言以外的東西。站在說話人勝者立場,(3)a和(3)b都表示比賽沒輸,“差點兒”和“差點兒沒”都表示接近實現,雖然贏了但是接近輸的狀態。但是如果從另一種立場來看,如果比賽的是說話者不喜歡的隊或者人,期望的結果是輸,那么(3)a的語義仍為贏了,但遺憾的語氣,而b的語義就變為輸了,虛驚一場的語氣,肯定和否定形式表義有所區別。
正常情況下,動詞前面的否定詞“沒”和句末的“了”不能共現,然而在(3)b中卻可以表述為“差點兒沒輸了”(沒輸),說明這里的“沒”的否定功能被削弱,強調語氣增強,是可有可無的。例(4)a與(4)b都表示說話人警告但未必真的想揍人的意思,二者都是由“看我揍不揍你?”的正反問形式分化而來,都表示“要揍你”的意思,此時“看我揍不揍你”的字面義為正反關系“揍不揍”,但言外義為正,即“揍”的意思;而在“看我幫不幫你”中其字面義為正反關系“幫不幫”,言外義為反,即“不幫”,此時就不能分化為“看我幫你!”和“看我不幫你!”兩種表示“不幫”義的語法形式。(5)a和(5)b都表示想氣人但并不是真正想氣死的意思,(6)a和(6)b都表示提示不要滑倒的意思。(6)b最初形式應該是“小心,別滑倒!”由邏輯并列的關系經過緊縮成為“小心別滑倒!”的句法并列,經過進一步的句法刪略形成“小心滑倒!”式的動賓語法關系。(7)a和(7)b在特定語境下都只是一種夸張的語氣,比如“大冬天的穿短褲,你有/沒病吧?”并不是表示真的有病。(7)a和(7)b都是建立在“你生病”的預設之下,(7)a的預設義與字面意義是一致的,而(7)b的預設義成為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成為實際意義,從而造成字面義與實際意義的分離。當然,肯定和否定形式也都可以表示對聽者的關心和詢問,例如(7)a可以表示“(我看你精神不太好),你(生)病了吧?”或者(7)b“(我看你精神不太好),你沒(生)病吧?”但是我們一般這時候不說“(我看你精神不太好),你有病吧?”,因為“有病”在人們認知習慣上一般為消極的、避諱的,或者心理不正常的,需要采用婉曲的表述。因此,當說話人所預期的與實際情況一致時,通常是帶有積極傾向的,對立關系并不能構成同義;當說話人所預期的與實際情況不一致時,通常是帶有消極傾向的,對立關系才構成同義構式。
(二)反義語素對立
(8)a.(照片掛反了)把照片正過來!
b.(照片掛反了)把照片反過來!
(9)a.有了錢我們先上館子吃一頓。
b.有了錢我們先下館子吃一頓。
(10)a.錢掉地上了。
b.錢掉地下了。
(11)a.跳舞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地方。
b.跳舞只有巴掌小的一塊地方。
(12)a.劉邦大勝楚軍。
b.劉邦大敗楚軍。
(13)a.消防隊員正在救火。
b.消防隊員正在滅火。
(14)a.這個古董很有價值。
b.這個古董是無價的。
(15)a.你們真是一對歡喜冤家。
b.你們真是一對歡喜情人。
(16)a.你懂得真多,北京在哪兒都不知道。
b.你懂得真少,北京在哪兒都不知道。
(17)a.(男生送了女生一束花)女生說:“你真討厭!”
b.(男生送了女生一束花)女生說:“你真好!”
這一組對立關系同義式都是帶有反義標記的,但大多是相對的極性反義詞,也稱為“假性反義關系”。例(8)a和(8)b,一個是把照片修正過來表示最后的狀態,一個是動作的翻轉,從不同的著眼點出發表達相同的語義。例(9)a和(9)b的不同表述與說話人指稱對象的物理高度或心理地位有關,會因地點、時代變化而變化,在一定范圍內約定俗成。當時的人把去飯店餐館吃飯當作一件享受和奢侈的事情,是上流社會的一種休閑方式,例如“[清]這里的飯菜惡劣非常,我們還是上館子去吧。(《九尾龜》)”;而“下館子”是一種比較隨意的口氣,在古代漢語中應用較少,例如“[清]因何同上幾十個流氓下館子吃酒?(《續濟公傳》)”帶有一種輕蔑的口氣。隨著人們去餐館吃飯越來越頻繁,已經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了。(10)a和(10)b一個是以地面為參照物表示地面以上,一個是以說話人為參照物,地面在視線以下,參照物不同表義相同。例(11)是漢語反義詞使用不平衡的一種體現,這里的“大”不是絕對意義的大,而是帶有積極義的大義詞,是表示面積的大小的“大”,因此(11)a既可以說“巴掌大”也可以說“巴掌大小”,與(11)b中表示面積小的狀態的“巴掌小”同義。例(12)都是站在說話人立場上的,而且都表示主語取勝的結果,區別在于(12)a“大勝+NP”是主動語態,(12)b“大敗+NP”是致使義,而且必須后加名詞或NP才表示同義,否則表義相反。例(13)都表示把火撲滅的行為,(13)a以動作行為為立足點,表示消防隊員在失火現場進行救護工作,(13)b表示消防隊員救助的結果和目的是把火滅掉,同理“救命和救難” “逃生和逃亡” “養病和養身體”意義相近。(14)a與(14)b的表述雖略有不同,但是“有價”與“無價”卻都表示有價值的意思,甚至“無價”的價值似乎更高,這也是建立在人們物極必反的認知基礎上,因此也是有跡可循的。例(15)a中的冤家本來指仇人,后被轉作“似恨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又舍不得的人”的引申義,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就有“對情人的昵稱”這一義項。因此與現代漢語中(15)b的表達構成同義。例(16)a運用了反話正說的修辭手法,與(16)b同義。例(17)a是近年來才出現的用法,必須出現在特定的語境中,結合語境來揣度說話人的意思,其中的“討厭”其實就是(17)b中“好”即“喜愛”之意。這一現象與詞義的發展有關,在特定語境下通過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的反語修辭來表達幽默、喜愛或諷刺等效果。
二、同義對立構式的話語實現
(一)表義與形式需要
詞語是一種概念,而概念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射。由于客觀世界的多維性以及人們言語表達的主觀性,言語生成的參照點不同可能會形成不同的表義方式,而事物又往往具有相對性和兩面性,進而使具有對立關系的語法結構形成相同的語義指向。漢語中此類例子不勝枚舉,都是為了滿足視角分化的表義需要。
相同的語義表達效果可能是不同描寫的結果。從理性角度對語言進行物理描寫,是基于客觀事實的真實性陳述。然而人們的言語表達往往帶有主觀性,從感性角度對語言進行心理描寫,常帶有一定的趨利避害心態,如“小心滑倒!”都是對積極效果的期待。此外有些形式的表達又體現了說話人復雜的心態,建立在一定傾向性基礎上的生成,心理上雖做了肯定預期,又有一定排斥和抵觸心理的曲折復雜的反映。因此側重客觀的物理描寫和帶有主觀性的心理描寫會呈現不同的表述,有時會形成對立構造的同義式,體現更多的心理蘊涵,讓表義更準確。
(二)策略
在人們對事物普遍認知的基礎上,語言表達也會呈現一定的多樣性,這就要用到一些認知策略和技巧:
1.省略與補償
根據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言語表達要遵從方式準則和量的準則。因此為了語言精練,建立在常識基礎上的表述往往省略,蘊含在說話人的言語的深層語義中,這一語用原則我們歸納為省略式經驗補足。
在對立關系表達相同語義的語法結構中,有些在表層語義層面是違背常規和事實的,但是通過結合語境和揣摩說話人意圖進行重新分析,可以對這些非常規的變則進行補償,挖掘其蘊涵義和浮現義,使其被接受,并逐漸熟語化,如(3)a的表層語義可以分解為“差點(接近實現)+沒輸(贏)”,也就是“接近贏”,本來可以做兩種解讀,“贏”或者“輸”,但是人們在言語表述中往往帶有積極向上的傾向,本著主語取勝的心態,當后面的結果不是說話人期望出現的,前面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形式,都表示否定,即“沒輸”,也就是積極的一面,而這些都是通過聽者的補償和加工使語義分化到正常的可理解的、說者聽者達成一致的層面,否則就會出現理解的偏差錯誤。
2.規避與強調
人們言語表述時會帶有主觀性,往往表現為趨利避害,有時也體現為一種言語技巧。例(12)中的“劉邦大勝楚軍”和“劉邦大敗楚軍”,都是在主語取勝心態上帶有喜悅心情的一種表述,即“楚軍大敗”之義,因此我們在理解語義時要考慮說者規避消極結果的心態。同理,例(13)也體現了語義上的積極性原則。
本著物極必反的認知,有時我們在強調程度深時,也會出現如例(14)中“有價”和“無價”都表示“有價值”的意思,而且往往“無價”的價值更高,同理還有“盡”和“無盡”、“窮”和“無窮”等。
3.語用委婉策略
Leech(2014)的禮貌原則主張言語交際要符合謙遜和同情準則。例(3)中“差點兒沒輸”比“差點兒輸了”和“差點兒沒贏”更加委婉,三者都表示贏了比賽,但如果表現再差一點兒,也許就輸了,后兩種表述在其他語言中也有類似用法。例(3)b的用法源于中國文化歷來注重的謙敬和委婉,其中所蘊含的是“本來不應該贏卻僥幸贏了”之義,帶有謙虛委婉的語氣,后者表示“本來就應該贏,結果只是以微弱優勢贏了”的意思。雖然表層語義相同,都表示“贏”的結果,但深層語義是有所差別的。形式是為語義服務的,通過各種策略達成一種語言的共時動態機制,使語義更加豐富和準確是最終的目的。
三、結語
漢語中的同義對立構式,從語法關系來看他們是相同的結構,從表層語義來看,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對立關系,但是通過系統的運籌,在表義和形式需要的基礎上,運用省略、補償、規避、強調、委婉等策略使對立關系在具備特殊的語法、語義條件下,并在特定的語境中具備相同的語義指向。由于言語表述的主觀性與復雜性,很多對立構造同義式是共時和歷時,多種策略和手段綜合作用的結果。這類特殊現象并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而是遵循語言發展規律的,而且既符合語言的普遍性,又帶有各自語言的民族性。形式和意義之間的扭曲對應是語言演變的結果,它們的關系不是完全任意的,也不是完全可以預測的,而是一種有理據的約定俗成,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不能進行過度的類推。
參考文獻:
[1]郭攀.試論具有反義要素的同義現象[J].語言研究,1995(01):28-36.
[2]蔣平.漢語“差一點+(沒)DJ”句式的再討論[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2).
[3]蘆曉莉.漢英反義共現構式語義結構的認知語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4]呂叔湘.說“勝”與“敗[J].中國語文,1987(01).
[5]馬清華.語義的多維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6]馬清華.系統原理下的語言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石毓智.對“差點兒”類羨余否定句式的分化漢語學習[J].
1993(04):12-16.
[8]王麗玲.論元結構變化與詞匯化的發生——以“了得”、“了不得”的詞匯化為例[J],2011(00):280-295.
[9]王楠楠.論語言表達的同義性與視角反轉的關系(下)——視角反轉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2):67+71.
[10]朱德熙.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J].中國語文,1980(02):21-27.
[11]Leech G N.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作者簡介:
劉曉云,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語言文字學博士。
彭馨銳,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