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為對象,研究新世紀國內抗癌題材電影敘事。這兩部影片都由韓延執導,表現了電影主人公抗癌的心路歷程。文章以這兩部影片為范本,基于電影敘事理論,從三方面入手,探究新世紀國內抗癌題材電影敘事的特點,包括突出主線的網狀敘事結構、日常生活化的敘事主題、現實與夢幻交織的敘事內容等。通過電影的敘事結構、敘事主題和敘事內容三個方面的呈現,觀眾看到了不甘心向病魔屈服的生命,他們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和直面疾病的勇氣。這兩部影片意在引導觀眾以平常心去關注癌癥患者及其親人,不過分渲染悲情,而是著重表現他們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雖然患病但他們依舊有夢想。影片同時提醒人們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樹立健康意識。雖然癌癥能夠吞噬患者的一切,但在這兩部影片中,導演試圖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來描繪癌癥患者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以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的愛,蘊含著對健康生命的思索和對癌癥患者的悲憫與同情,警示觀眾珍愛生命。
關鍵詞:抗癌題材;電影敘事;網狀敘事;日常生活化;《滾蛋吧!腫瘤君》;《送你一朵小紅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244-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上海健康醫學院科研基金人文重點項目“基于醫學人文視角下影視作品中的健康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SF-22-11-001;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數字時代的電影敘事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BC056
《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都由韓延執導,兩部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并且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滾蛋吧!腫瘤君》改編自熊頓的同名漫畫,主要講述了漫畫家熊頓與病魔抗爭的故事。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熊頓身邊有溫暖貼心的梁醫生,有調皮可愛的小男孩毛豆,有漂亮且講義氣的夏夢,有愛她的父母和三個最要好的朋友。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熊頓在與病魔抗爭的路上充滿了力量與勇氣,能更加坦然地面對疾病殘酷的考驗。
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以患腦瘤的少年韋一航與少女馬小遠的青春故事為主線,折射出中國抗癌家庭的日常生活現狀。影片從韋一航的視角出發,聚焦其患腦瘤之后的生命體驗,講述了他所經歷的關于友情、愛情及親情的故事,探討了“當死亡隨時到來,人應該如何面對生活”的問題。影片直面疾病與死亡等終極問題,充滿著向死而生的情感基調,蘊含著人們深沉的思索。從這兩部影片中能看到導演試圖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來描繪重疾患者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以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的關愛與呵護,展現了對生命的思索和對重疾患者的悲憫與同情,同時警示觀眾珍愛生命。
“疾病既是一種自然,又是一種反自然,因為它擁有一種有序的本質,但它在本質上又損害自然的生命。”[1]21世紀,疾病依然存在,與病魔的斗爭依然在繼續。無情的病魔并沒有蒙蔽人們的雙眼,反而讓人們內心最深處萌生出對每一名重疾患者的敬意。抗癌題材電影正如一朵朵小紅花一樣,治愈著觀眾的心靈,點亮了觀眾的精神世界,也鼓舞著深處逆境的人們相信現代醫學所取得的進步,繼續為夢想而努力。
很多電影都通過網狀敘事結構來調動觀眾的興趣,網狀敘事結構能夠“揭示交織的故事彼此之間的聯系,彰顯人類的共性”[2]。這樣的敘事結構可以持續吸引觀眾,并使其目光一直聚焦電影中的各種人物。“電影里的巧合創造出一種‘小世界’,角色們可以在其中一次又一次地產生交集”[3],在電影這個“小世界”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在交匯,這使得電影的情節更加緊湊。
在一些網狀敘事結構的影片中,人物活動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變得網格化,彼此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這樣的影片更具有生活氣息,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影片中的每個人物對劇情的發展走向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會形成一種聯動的網狀敘事效果。“無論這些人物是如何被編織在一起的,他們都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計劃,并且他們之間的交匯僅僅是偶然的——通常是意外的。”[4]214-215導演們可以在網狀敘事結構電影的有限敘事時間里,放下更多人的故事,他們彼此關聯,使影片內容更為豐富,充滿生活化的氣息。而這豐富的劇情中常常有幾條情節線索同時出現,不同線索也會互相轉換,眾多故事內容中有一條主線,其他的則圍繞這條主線展開,支撐主線發展。
在《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中,導演利用有限的電影敘事時間,安排更多的人物或情節,通過網狀敘事結構展示豐富的故事內容,讓觀眾能清晰地看到影片中每個人物的生命軌跡。《滾蛋吧!腫瘤君》以熊頓的遭遇為主,穿插了艾米、毛豆、夏夢、梁醫生等人的故事。閨蜜艾米兢兢業業、夜以繼日地工作,但換來的卻是老板一次次的壓榨。熊頓在自己生病之后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她出院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艾米出頭,訓斥壓榨艾米的老板,但艾米卻不理解,于是兩個人關系破裂。當艾米從日本回來后熊頓已經不在了,此時的艾米才明白了熊頓的心意并毅然遞交了辭職信。毛豆是熊頓病房里的小病友,雖然得了白血病,但依舊純真可愛,他給熊頓帶來了快樂,是熊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夏夢是熊頓認識的第二個病友,她勇敢堅強的性格也給了熊頓生的勇氣和希望,兩個人一起喝酒,一起剃光頭,一起半夜出去兜風。熊頓的主治醫生梁醫生因為總是板著一幅嚴肅的面孔而被同事戲稱為“梁老板”,他是熊頓生命中的一束光,而熊頓的樂觀心態也改變了梁醫生板著臉的習慣,梁醫生說熊頓“就像上帝派來的天使”,給他帶來了歡樂。
《送你一朵小紅花》除了主角韋一航和馬小遠外,還有吳曉昧、農民工老呂以及尋找孫子的老奶奶等人物,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韋一航和馬小遠都是腦瘤患者,因吳曉昧組織的病友會認識。吳曉昧的妻子因抗癌失敗自殺后,吳曉昧接手假發店和病友群,組織各類慈善活動,將病友聚集起來抗癌,但最后他還是選擇解散病友群,關閉假發店,回老家贍養年邁的父母。農民工老呂本來有個可愛懂事的女兒,但孩子卻因病逝世,無法接受現實的老呂獨自一人在醫院門口發呆。影片中也有一名一直在尋找走失孫子的老奶奶,她期盼著能和孫子早日團聚。
網狀敘事結構的電影能給觀眾帶來更真實的體驗,影片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呈現給觀眾,即便是抗癌題材電影也不例外,患者的生活周圍依舊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美國大衛·波德維爾認為,“網狀敘事的核心就在于真實性(畢竟,我們是彼此相互聯系的)與人為技巧(所有我們能夠發現的潛在聯系都必須被賦予秩序)的基本張力”[4]220。抗癌題材電影給角色鋪下了一張生活的網,在這張生活的網里,抗癌患者的苦痛并沒有那么突出,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即便沒有被病魔纏身的老奶奶,也生活在失去孫子的痛苦之中,尋找失蹤孫子的信念一直支撐她活下去。馬小遠的父親看似玩世不恭,卻為孩子做出了很多犧牲。為了哄孩子開心,他學會了魔術;孩子不在后,他賣掉了修車行,離開了那個傷心地。所以抗癌題材電影在運用網狀敘事結構表情達意時,就是為了實現合乎情理的真實表達,展現令觀眾認同電影的內容與角色,因為“我們通過自己對社會的經驗來理解電影中描繪的社會……我們會借用從其他電影中獲得的經驗或者把電影中的社會與我們自己的社會進行對比,從而對它們進行理解”[5]。抗癌題材電影敘事只有建立在符合當下觀眾的生活體驗上,才能更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
“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坍塌了……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審美的方式來呈現。”[6]當日常生活逐漸走向審美化的時候,人們便可以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日常生活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存在,與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日常生活審美化有兩層含義:第一,藝術家們擺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們變成藝術對象;第二,人們在將他們的日常生活轉變為某種審美規劃。”[7]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在消失,日常生活也變成了藝術,具有了審美價值。
匈牙利學者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uer)說:“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為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8]日常生活通常是指在一個家庭中發生的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它包括為維持家庭生活的一切活動,大到生兒育女,小到買菜做飯等,這都是人們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最基本的日常活動。電影中的日常生活化敘事就是電影以日常生活敘事為中心,主要呈現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并從審美視角出發,對日常生活進行內容構建和內涵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成了電影敘事的落筆點,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感受、價值建構和行為表現都成了電影敘事的對象。電影采用日常生活化的敘事方式,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使電影成為人人都能欣賞的藝術。
《滾蛋吧!腫瘤君》以日常生活化的敘事為主,如熊頓參加男朋友表姐和表姐夫的婚禮,因為喝多了出現各種窘態而被男朋友嫌棄,最后她被閨蜜送回了家;在單位開會期間,因肆無忌憚地和老板吵架而被開除;她去飯店吃飯,卻碰見男朋友與另一個女孩約會;過生日那天,她暈倒后被送進了醫院……接下來,她因生病住院碰見了帥氣的醫生、調皮的小男孩和倔強美麗的夏夢。整部電影劇情沒有驚心動魄的冒險,也沒有設置太多懸念,而是將一個女孩日常生活的一幕幕真實呈現出來,但這樣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化的敘事手法,卻能讓觀眾深受感動并淚流滿面。
《送你一小紅花》的故事雖然圍繞韋一航和馬小遠兩個家庭展開,但日常生活敘事著重關注韋一航的家庭。韋一航的媽媽為了節省開支,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例如,停車超時后,她為了節省五塊錢和工作人員討價還價;在菜市場買菜時,為了減輕分量,不斷掐掉外表不好看的菜葉。而韋一航父親則在孩子生病后沉醉于雕刻,雖然作品不盡如人意,但給這個歷經磨難的家庭帶來了歡樂。另外,爸爸為了養家糊口,下班后去做專車司機,韋一航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試圖隱瞞父母去應聘試藥員。家中的每個人都在用力地活著,都在為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影片中的吳曉昧負責病友會,組織過追思會、cosplay活動、病友的分享會,并調解了影片中馬小遠父女倆因抽煙產生的矛盾,這呈現出了生活真實的樣子。雖然影片的日常生活敘事充滿瑣碎與平淡,但“最瑣碎的日常生活也成為審美的對象”[9]。韋一航問母親:“如果我先離開了,你們將怎樣生活?”為了回答孩子的疑問,母親和父親錄制了一段關于日常生活的視頻,呈現出來的依舊是二人平淡的生活:上班、吃飯、跳廣場舞、拌嘴等。影片中日常生活化的敘事充滿了人情味。正如影片中男主角的母親的一句話:“人活著,都會經歷失去,我們都害怕失去,但是面對這種害怕,最有力的反擊就是——認真活好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病友群主吳曉昧更是通過平淡無奇的語言安慰著身邊每一個患者:“人不管有病沒病,有膽沒膽,活的是個精氣神”“咱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別林斯基曾說,“每個民族都有兩種哲理:一類是學究式的、書本的、鄭重其事的、節慶才有的,另一類是日常的、家庭的、習見的。這兩種哲理通常在某種程度上彼此接近,只要誰想描寫一個社會,他就必須認識這兩種哲理,尤其是必須研究后一種”[10]。兩部電影中的日常生活化敘事將故事發展的空間縮到家庭范圍內,用溫馨的家庭氛圍讓觀眾關注生活的細枝末節,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日常生活化敘事中,電影為觀眾帶來的不只是故事,還有可以學習的參照物。抗癌題材電影就是通過日常生活化的敘事主題來治愈觀眾的。
路易斯·布努埃爾認為,電影是“表現夢幻的世界、情感的世界和本能的世界的最佳工具。影片仿佛是對夢的一種不由自主的模仿……電影的發明就像是為了表現人的下意識活動”[11]249。在其看來,電影敘事將現實與夢幻交織是最正常不過的。這個夢幻交織的世界圖景即人物的想象空間和夢境空間。悉達多·穆克吉認為,“癌癥能夠消耗、吞噬我們的一切。它闖進我們的腦海,占據我們的記憶,滲透我們的每一次談話、每一個想法”[12]。正是因為有些重疾如癌癥能夠吞噬患者的一切,包括他(她)的思想,所以在很多抗癌題材電影中,導演會利用患者的夢境來展現主人公內心的焦灼與恐慌。
導演韓延提到,“有些癌癥雖然是已經被攻克了的,但我們缺少的卻是面對它的態度,我覺得我們在面對疾病的態度上遠遠滯后于醫療技術的發展。科技已經攻克了的一些疾病,我們在心理與情感上卻并沒有攻克,我們在心態上、在精神上,依然非常懼怕它。而這個,恰恰是我們藝術工作者應當致力去解決的”[13]33-34。《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都通過夢幻場景來展現患者身體的病癥與內心的掙扎,試圖讓觀眾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與無助,畢竟夢幻與現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互相映襯。路易斯·布努埃爾認為,“在想象與現實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它們之間的區別并不像白與黑之間那么界限分明。它們互相影響”[11]249-250。《滾蛋吧!腫瘤君》通過大量的夢幻場景來展現熊頓的病痛。病魔化身為喪尸一直跟隨熊頓,試圖吃掉她,她只能無助地掙扎。在危急時刻,梁醫生化身為英雄打敗了喪尸,救出了她,這也暗示了梁醫生的出現給了熊頓生的希望。影片中的熊頓既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她有豐富的想象力。導演韓延說,“《滾蛋吧!腫瘤君》中的熊頓可以回避,因為她有著強大的腦洞和豐富的想象力,她有著堅實的外殼”[13]33。但是現實中的很多重疾患者卻并不像熊頓一樣擁有強大的內心世界,可以通過夢幻場景拯救自己。
導演韓延的另一部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中,在一場開顱手術后,韋一航時常夢到一個場景:明媚的陽光下,一名白衣女孩出現在倒映著藍天白云的湖邊……雖然醫生說如果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便不必在意,但韋一航還是無法從這一場景中解脫出來。這體現了韋一航的猶豫不決,他自己都不認為自己的腦部疾病可以康復。雖然醫生說他恢復得不錯,但他一直心存質疑,渴望擁抱健康,又擔心美好的世界與他這名腦癌患者并無緣分。在他看來,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可以期盼的美好存在,所以夢幻場景中出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便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加入夢幻元素,表現人的潛意識,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也能讓觀眾感受到腦癌患者韋一航的迷茫。
電影“可以復現幻想和夢境,可以把現實中不可企及的東西切實地展現在受眾眼前,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幻想,甚至把一般受眾想象不到的情形逼真地展現出來,給受眾以強烈的震撼”[14]。在這兩部抗癌題材電影中,導演通過現實與夢幻的交織來呈現主人公當下的生活狀態與內心世界,將這些人物內在的心靈世界通過視覺呈現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隱藏在重疾患者平靜外表之下的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樣的人物才更貼近現實,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抗癌題材的電影通過現實與夢幻的交織呈現了電影中主人公當下的生活狀態與內心世界,也正是電影“將使許多潛在的東西獲得表達的機會……于是,人的內心也將變成可見的了”[15]。
在眾多抗癌題材電影中,導演們著重呈現社會上普通人在面對病癥時,內心的起伏、消極或積極的態度、周遭環境的變故、家庭親人的重重負擔等。但《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在敘述這些癌癥患者苦澀的經歷時,融入了歡樂的元素,展現了患者積極的態度。影片中的癌癥患者不僅能獨立面對殘酷現實,而且能把積極樂觀的力量傳遞給親朋好友,鼓勵朋友和家人活得更加灑脫自由。抗癌題材電影傾向于多元化的敘事模式,并試圖以輕松的基調探究這一沉重的話題,引導觀眾以平常心去關注癌癥患者及其親人,而不過分渲染悲情,也不著重表現病情的兇險程度,突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個人情感,著重表現他們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
在《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這兩部電影中,觀眾看到了不向病魔低頭的生命個體,他們試圖救贖自己和身邊的人,用樂觀的精神感染周圍的人。兩部影片的結局似乎都是悲傷的,但也給觀眾帶來了希冀,讓其感悟到了珍愛生命,活在當下的道理。生命雖然脆弱,病魔也難以戰勝,但活著的人可以從這些抗癌題材電影中吸取教訓,珍惜生命,繼續熱愛美好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米歇爾·福柯.臨床醫學的誕生[M].劉北成,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2:172.
[2] 彼得·F.帕莎爾.電影中的復合敘事[M].李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9.
[3] 大衛·波德維爾.好萊塢的敘事之道:現代電影中的故事與風格[M].謝冰冰,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122.
[4] 大衛·波德維爾.電影詩學[M].張錦,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14-215,220.
[5] 格雷姆·特納.電影作為社會實踐[M].高紅巖,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9.
[6] 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36.
[7] 周憲.“后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64.
[8] 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3.
[9]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10.
[10] 趙津晶.當代電視節目平民化探討[J].新聞前哨,2003(4):24.
[11] 劉云舟.電影敘事學研究[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249-250.
[12] 悉達多·穆克吉.眾病之王,癌癥傳[M].李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
[13] 韓延,田卉群,黃宇斌.“小紅花”:向死而生:韓延導演訪談[J].當代電影,2021(2):33-34,33.
[14] 周月亮,韓駿偉.電影現象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77.
[15] 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M].何力,譯.邵牧君,校.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30.
作者簡介 李蘭英,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電影敘事、醫學人文。耿銘,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醫學人文。陸理原,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