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影技術不斷發展和觀眾審美期待日益增長,電影所能展現的世界從“源于生活”到“高于生活”,不斷帶給觀眾新的驚喜。電影聲音在還原物質現實、構建想象世界等創作過程中的作用,也在被不斷探索和開拓。文章結合電影實例,探析電影聲音在一種“新事物”的創作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以及嘗試探索用聲音設計“新事物”的思路。文章首先闡述了“新事物”的概念,并對“新事物”在電影中的呈現方式進行描述。對于聲音構建過程的詳細論述,文章分為“新的世界”和“新的實物”兩個部分,以認知過程和主客觀相結合為切入點,闡釋“新世界”與“新實物”在電影中的呈現方式,并具體結合《沙丘》《健聽女孩》《動物世界》《悟空傳》等電影片段進行分析,闡述“新事物”從腦海中的概念到耳朵聽到的聲音的設計實現過程,并詳盡列出聲音設計細節。文章最后結合《瞬息全宇宙》《刺殺小說家》《流浪地球2》等電影的聲音創作過程,對于“新事物”的聲音構建思路進行總結與反思,并對電影聲音創作提出展望。結合優秀聲音設計師的創作分享,文章為電影聲音創作中對于新概念、新場景、新物體等的設計提供了參考性思路,也為電影聲音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利用的素材。
關鍵詞:電影;聲音設計;聲音元素;新事物;聽覺期待
中圖分類號:J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2-0248-03
“聲音和形象是原始的藝術,它比通過觀念的藝術更接近自然。”[1]電影聲音的設計與創作,目的不僅在于還原與視覺相匹配的聽覺元素,更在于通過聲音元素本身的設計、聲音元素與畫面內容的配合或與鏡頭運動等的配合來助力電影更好地講述故事。聲音相對于畫面而言顯得更為主觀和自由,因此在很多主題科幻、主觀表達或者展現非客觀場景的時候,聲音將發揮其“不那么直觀”的優勢,被創作者視為構建新事物的有力手段。將聲音與影像相結合,從而具有了超出聽覺感官之外的深刻內涵[2]。
文章所說的“新事物”的“新”,指大部分或全部觀影者未曾見過、感受過,比如一種極其小眾的行業、一種常人難以獲得的體驗、一種高于現實的想象世界,包括但不限于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新世界”。例如,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音效剪輯獎的電影《地心引力》,為觀眾呈現了如此神秘卻又如此“熟悉”的外太空世界,將虛無縹緲的泛太空概念具象到可以用聲音理解宇宙的層次[3]。
這種“新事物”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是初次見面,因此如何讓觀眾感同身受,如何讓觀眾信服它的存在,如何讓“新事物”獲得生命力,這都是電影聲音創作者關心的問題。
(一)構建新的世界——在認知范圍內刷新感知
1.利用觀影者的認知能力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人腦接收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4]。
對于新世界的構建應當建立在觀影者的認知能力上。“聲音只有傳達比較適中的信息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傳播敘事內容。”[5]當電影創作者將一個全新的宏大世界或是一種人們從未體驗過的生活可能性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如何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盡快理解、信服這個“新”,是創作者關注的課題。聲音固化并強化了影像的物質屬性,并以豐富的手段揭示影像內涵[6]。
聲音創作者從觀眾的聽覺角度出發進行聲音創作,客觀考慮作為觀眾應該聽到哪些聲音[7]。電影《健聽女孩》為了讓聽力健全的觀影者感受到聾啞人的世界,聲音創作者選擇在Ruby上臺演出的熱鬧時刻,隨著畫面焦點從臺上的Ruby轉移到前景的Ruby父母(聾啞人),將所有聲音漸漸消掉,營造出完全靜音的效果來模擬聾啞人的世界。整首歌的演唱過程都是“完全安靜”的,觀眾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看著Ruby的父母隨著周圍人的反應作出反應。這種比較極端的聲音創作方式能夠讓觀眾快速進入聾啞人的世界,理解聾啞人的日常生活狀態。
《沙丘》為觀眾展示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其中貝尼姐妹會的“音言”令觀眾感到十分驚喜。這是一種神秘的能力,它能夠聯通所有的先祖,可以通過她們的潛意識來控制別人的行為。“音言”對于觀影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對于電影敘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音言”首次出現的時候,利用觀影者的認知能力將“音言”介紹清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為了體現“音言”能夠連接先祖,導演期望“音言”類似憤怒的外祖母;為了突出連接先祖的過程,創作者加入了多重不同音色的聲音,用以體現層次感和過程感;為了增強力量感,聲音素材使用了低頻的沖擊和共鳴……整體敘事節奏也在“音言”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放緩了,風鈴持續的“叮叮鈴鈴”聲反襯出當時的安靜,保羅媽媽的眼神特寫、保羅的嘴部特寫、餐廳里的壁畫、擺件的特寫等體現出當時氣氛的凝結,于是當保羅第一次使用“音言”失敗時,觀影者的注意力完全放在“音言”的多層次聲音以及保羅媽媽對于“音言”的反應上。觀影者對于“音言”的認知從完整展現的第一次開始建立,對于后續的敘事產生了推動作用。
2.主觀與客觀感受相結合
電影所呈現的現象世界與觀眾所經歷過的現象世界的相符程度,影響著他們在觀影過程中的專注度和對故事與人物的信任感[8]。此處提到的客觀,特指對于新世界而言的客觀。觀眾對于新世界的認知過程仍需要已知的現實世界作為參照,一味展現新世界的客觀而脫離觀影者對于現實世界的主觀依賴,也許會使觀影者跳戲,從而降低新世界的可信度。聲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表達上更具抽象性和朦朧感[9]。因此,在展現客觀的同時加入主觀元素,能夠增加觀眾對新世界認知過程的基礎,滿足聽覺期待。電影聲音往往是通過影響觀眾的“潛意識”和“無意識”來發揮它的感應能量[10]。
電影《動物世界》的錄音師王鋼和劉曉莎分享鄭開司“妄想”片段的聲音設計思路:“在這幾場‘妄想’段落的聲音設計上,我們模擬在人醉酒或者熬大夜后,人耳會放大一切細小聲音細節——這種創作規律和方法去呈現。”[11]鄭開司妄想癥發作的時候,會將自己想象成小丑人格,將周圍的一切想象成怪獸,這對于觀影者來說是從未有過的生活經歷,于是聲音設計師將觀影者好理解的“醉酒狀態”加入“妄想”段落的設計中,觀眾主觀的聽覺經驗和非現實的聽覺感受相結合,能使觀眾更好地進入鄭開司“妄想”出來的世界中。
(二)構建新的實物——在已知基礎上想象未知
筆者將構建新的實物的過程分為四個步驟:明確形象、與現實事物的類比及區分、確定發聲原理、分層次聲音設計。
觀影者更傾向于看到的和聽到的盡可能匹配,比如飛船的體積感、武器的速度感、怪獸的性格情緒等,因此在著手聲音設計之前明確實物詳細的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部分電影來自其他藝術形式的改編,新實物的設計有據可依;部分電影中的新實物可能還只是導演腦海中的想象,需要聲音創作者與導演一起將想象的內容轉化成較為具象的聲音表達形式[12]。
“聲音設計不是炫技,讓故事看起來更可信、更真實,讓觀眾更加相信情節和劇中人物才是我們的核心任務。”[13]新的實物其實是想象世界里的“現實事物”。創造新的實物還得依托現實的事物才更加合理,也方便展開想象。于是,當人們默認它是合理的之后,就需要考慮它是如何發出聲音的。是由于哪個部分的機械震動?還是氣流的流動?飛船的動力來源是汽油發動機還是新能源?也許是魔法?
當初步的聲音設計完成后,需要多次、分層次地進行進一步的聲音設計與嘗試。聲音設計師蘭迪·湯分享《馴龍高手》中龍的聲音設計:“我們最后決定用一部分人聲和一部分動物的聲音……這里面最難的是,這么多動物的聲音放在一起,要聽起來是一個動物發出來的。”[14]
在初步的聲音設計想象中,對于細節的高要求使聲音創作者關注新實物的每一個部分,并拆分開進行想象和設計。但當新實物作為一個整體被考慮的時候,每一個層次間的關系也需要被考慮。
以《沙丘》中撲翼機的設計和《悟空傳》中金箍棒的設計來舉例分析。《沙丘》中撲翼機的形象是:很強大的機械,在空中拍翅膀。與現實事物的類比區分:類比機械,像直升機,但不能做得像直升機或者任何大家熟悉的交通工具那樣。撲翼機的發聲原理為整體的震動和轟鳴——機翼拍打、震動,空氣的流動,引擎聲……因此在分層次設計時,機翼聲使用了變形之后的昆蟲翅膀拍動聲、貓打呼嚕聲、帆布綁帶在空氣中高速拍動聲;引擎聲是蟲子聲音的組合變形,同時保證整體機翼和引擎的震動頻率一致。《悟空傳》中金箍棒的材質混合了熔巖與金屬,可在具有流動性質的熔巖與固體的金屬間任意轉化。與現實事物類比區分:未固化狀態下,類似液體流動,但要有定海神針的力量感;半固化狀態時,類似金屬但要有偏柔軟的撞擊感;固化過程中,類比金屬從液態到固態的過程,且考慮玄幻色彩。因此分層次設計也從這幾個層級入手:液態是變形變調后的具有黏稠感的液體流動的聲音;固態是增加低頻的金屬撞擊聲,主要體現力量感;半固態是內部不斷流動、冷卻的液態,外部是富有重量感的金屬固態,高頻蒸汽聲模擬高溫的灼熱感。
(一)“新世界”與“新實物”的因果性
很多情況下,“新世界”與“新實物”的設計存在于同一部影片中,比如上文提到的想象世界中的飛行器等。那么二者的設計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或先后順序?電影《瞬息全宇宙》以多重宇宙比喻生命的無限可能性,影片中的“耳機”是穿梭多個宇宙層級的鑰匙。于是在這個“新世界”的框定下,出現在現實世界、連接非現實多重宇宙的“新實物”設計,須有一定的懷舊感能讓觀眾覺得熟悉,又要有一定的科技感體現宇宙間穿梭的神奇能力。“聲音元素的選擇決定著把觀眾的注意力往何處吸引,體現著創作者的主觀意圖。”[15]聲音團隊用Windows95的聲音和特殊音效制作出了“耳機”的聲音。而電影《刺殺小說家》中“異世界”的聲音設計,主要由紅甲、黑甲和赤發鬼等數字角色支撐起來,于是將這些數字角色,也就是“新實物”的聲音設計構建合理,“新世界”的構建思路便是水到渠成,整體的聲音設計會更加可信和飽滿。由此,“新世界”與“新實物”的設計必然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并無一定之規。這種關聯可能是邏輯上的先后順序,可能是藝術審美上的統一對立,甚至可能是“新世界”與“新實物”界限不明時,更為主觀的聲音設計。
(二)聲音設計無邊界的可能性
電影聲音的設計與制作,從不是循規蹈矩地照章辦事,上文嘗試總結的“設計思路”,也僅是期望能在制作精良、審美絕佳的電影作品中,探究出經驗一二,為今后的創作提供思路,絕非是嚴謹權威的“制作手冊”。電影《流浪地球2》在塑造月球表面的環境時,采用一種低頻段的、類似于潛水時耳朵聽到的悶悶的聲音。電影聲音團隊這樣分享他們的設計思路:“按道理講是無聲,可是要沒有一點聲音,在浩瀚太空里的不確定性和心理上的感覺是不足的。加這么一聲悶悶的,里面就有一點恐懼、不可預知的成分了。”“物理真實”與“心理真實”的界限在電影聲音創作中變得模糊,不斷打破既有的創作經驗,才可能開拓前所未有的創作思路。
電影聲音在“新世界”和“新實物”的構建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責任,全景聲等前沿技術也為電影聲音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運用新技術、新觀念的同時,最基礎的對聲音素材的整理和編輯也變得更加重要。對新實物的設計不再依靠已有的素材庫,需要聲音創作者根據所需進行聲音合成、錄制等,不斷擴充和更新使用素材。對于海量素材的保存、整理與檢索也是每一名聲音創作者應當不斷精進的課題。
[1] 魯道夫·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M].邵牧君,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177.
[2] 賈佳.物性符號的喻征:賈樟柯電影聲音景觀的混雜與本真[J].電影評介,2022(4):73-76.
[3] 張建榮.國際制作視野下的電影音效設計探究[J].現代電影技術,2017(6):20-23.
[4]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
[5] 朱星辰.電影聲音對敘事情節的建構功能[J].當代電影,2014(9):158-160.
[6] 王玨.賦形、賦能與概念植入:中國魔幻電影聲音符號建構[J].當代電影,2022(10):131-137.
[7] 張歌.聲音敘事中的隱性表達:淺談電影聲音主觀處理的幾種手法[J].電影評介,2014(22):42-44.
[8] 孫琳.用聽覺感知世界:聽涂灝講述電影聲音的創作故事[J].影視制作,2019,25(5):30-33.
[9] 王曉晨,胡澤.電影沉浸式聲音創作的美學探究[J].現代電影技術,2021(11):45-48.
[10] 吳麗穎.內在景觀與雙向建構:電影聲音的接受美學[J].當代電影,2021(6):168-173.
[11] 王鋼,劉曉莎.“殘酷”的動物叢林“酷炫”的視聽節奏:淺談電影《動物世界》聲音創作工業化[J].現代電影技術,2018(11):52-55.
[12] 王丹戎.傳奇歷史的白描與重現: 《趙氏孤兒》的聲音設計[J].電影藝術,2011(1):135-140.
[13] 劉旭,代碩整理.聲音可以為電影做些什么:從《流浪地球》電影聲音設計說起[EB/OL].文藝報,https://zhuanlan.zhihu.com/ p/144315520,2020-05-28.
[14] 蘭迪·湯,黃英俠.電影聲音設計的藝術魅力[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4):88-94.
[15] 王玨.電影聲音設計的減法思路[J].當代電影,2013(3):110-113.
作者簡介 付小童,研究方向:電影聲音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