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如何用現(xiàn)行教材落實任務群教學,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語文學習任務群不是單篇課文或語文知識點的呈現(xiàn),而是需要結合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方式開展進階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領會學科知識,獲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單元整體教學是語文課程整合的重要方式,意在把教材中每個單元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yǎng)雙線合一,以改革閱讀教學為突破口,以有導向的海量閱讀活動和有指向的生活實踐活動為手段,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思”訓練的“教學評”一致性的活動,語文教學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學生多元化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語文教學時要抓住它的啟蒙作用,通過對學生朗讀能力、語言文本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發(fā)展來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全面改革,在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更多的幫助。
一、任務群教學的模式解讀
語言文字的內涵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群教學是通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有效講解,并配以相應的圖片或音樂來增強學生內心感受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當感覺器官接收到更多刺激時,學生內心對文字的把控能力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將會逐漸上升,進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由此看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任務群教學模式的開設可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和發(fā)展提供有效幫助。任務群教學實際上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在特定場所下共同營造的氛圍而形成的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拓展問題的思考能力和思考范圍,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個人的學習能力。在任務群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將得到提高,小組討論將有跡可循,從而確保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也是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一種新型改革。
二、任務群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依托于任務群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熱情。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在教師與學生共創(chuàng)的和諧環(huán)境中問題的交流變得更加容易,學生之間的合作也得到了改觀。文章人文情感的體會也變得更加容易,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績,也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拉動情感,提升文本體驗感
在任務群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依托新興教學來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課堂教學中通過對視頻影像資料的應用,往往能夠更加貼切地展現(xiàn)文本內容,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人文情感,這樣學生的情感認知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就會得到提升,在生動、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心理變得更加和諧。
(二)激發(fā)興趣,發(fā)展教學影響力
在小學語文學習的中段時期,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仍然建立在學習興趣之上,課堂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降低課堂學習的難度。任務群教學中通過營造愉悅的氛圍,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快速地完成教師所安排的教學任務,并借助情境學習來發(fā)展個人的個性化能力。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通過有效引導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影響力。
三、小學語文課堂面臨的誤區(qū)
(一)觀念陳舊,教學模式僵化
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必須轉變個人的教學思想,教育作為時代發(fā)展的產物,要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當年自己學習時的影子,在接受學習時是以“填鴨式”來進行語文學習的,在教學時往往會顯露出這些影子,這就致使無法突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認為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多要比學生說得多好,更節(jié)約教學時間。實際上教師以講代替學生的思考,往往會阻礙學生語言思維的發(fā)展,降低學習效率,也讓學生無法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流于形式,實質影響不足
一些教師為了力求課堂創(chuàng)新,希望得到聽課、評課人員的賞識,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情境設計得過于形式化,致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無法領略文本的真實內涵。課堂教學流于表面,無法深入文本背后內容情境的創(chuàng)設,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是單純地依靠理想化的內容來設計教學,致使情境化教學無法深入學生內心,浪費了教學時間。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任務群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而開展教學。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想通過任務群教學來提高學生在文本分析中的參與程度,就必須以學生當前的生活認知為基礎,通過對生活內容的深入認知來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才能夠在學生高度參與的基礎上開展情境化教學。
例如,部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貓》這一課,教師首先要通過“紅領巾廣播站約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實際上是要讓學生能夠在之前學習任務的引導下感受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這樣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將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有效觀察進行動物的描寫時,教師要讓學生注重對動物品質的挖掘,這樣才能夠使文章的人文情感更加豐富,通過課前的學習任務能夠認知當前個人的寫作能力。接下來,再進入“動物作品我來讀”,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教材文本的學習,引入老舍筆下《貓》的學習,品讀課文首先要讓學生借助工具書,通過自主閱讀完成對課文的初步感知。接下來,在“動物精神我來頌”時,教師要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品評貓身上所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以及作者在表達情感過程中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入,也降低學生對文本分析的難度,提高他們的感性認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創(chuàng)設情境,是對學生認知引導情感體驗的一種有效措施,任務群教學應該選取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以此來激發(fā)他們內心情感的體驗,從而完成對文本的教學。
(二)創(chuàng)新教學,活化情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信息技術終端設備的使用,往往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學生展現(xiàn)視聽大餐,這樣能夠一改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單憑教師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的尷尬局面,讓學生借助色彩明艷的視聽動畫去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內容,這樣能夠更好地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對語言文字背后人文情感挖掘的難度。
例如,在學習部編四年級下冊《貓》這一篇課文的時候,由于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生活中常見事物的觀察不足。“紅領巾廣播站約稿”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在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的形式去觀看形態(tài)各異的貓,從貓的外形、毛色以及神態(tài)等多個角度去進行細致的觀察。結合教師創(chuàng)設的“動物精神我來頌”,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修改,看能否展現(xiàn)貓的獨特個性,以及在寫作過程中所要融入的情感。這種情境的導入會為學生的分析提供更多的幫助,使學生更好地分析文本。在完成文本分析后,教師讓學生描述老舍先生筆下所描繪的貓。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深化,也是對學生語言的訓練,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讓學生從內心感受語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也是學生發(fā)展對話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巧設故事,營造情境
小學生雖然已經脫離了幼兒園的稚嫩,但是他們仍然喜歡聽故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通過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導入法,以故事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要通過教師的口述,而且要通過對作品影視資料的展現(xiàn),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作品之中,從而提升語言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部編四年級下冊《母雞》這篇文章時,首先,教師通過“紅領巾廣播站約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做的目的是運用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接著在“動物作品我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這樣的課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也是發(fā)展學生多元能力的平臺,這樣能體現(xiàn)學生的參與性,也為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幫助。在學完本文以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動物朋友我來寫”的情境,在全面細致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建立更多的直接經驗,并讓學生回到家中去觀察周邊的小動物,以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來體現(xiàn)個人情感的明顯變化,并通過寫作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之后讓學生進行講述,這樣既提升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能借助語言積累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語言文字故事。
(四)精研教材,凸顯情境
要想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就必須注重學生詞語的積累,語文學習是字、詞、句的強化過程,詞語作為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應該通過對規(guī)范化語言的運用來表達學生內心情感的變化,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掌握詞語運用的同時,強化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語文閱讀教學占據(jù)了大量時間,教師要以課堂閱讀教學為契機,通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針對學生當前的發(fā)展進行詞語運用訓練,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與運用能力,為學生更高層次的語言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第四單元以“作家筆下的動物”為主題編排了老舍的《貓》《母雞》和豐子愷的《白鵝》三篇作品。《貓》一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貓的性格古怪和小貓滿月時的淘氣可愛。《母雞》則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態(tài)度變化,塑造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白鵝》這篇課文作者從叫聲、步態(tài)、吃相等方面寫出了白鵝的特點——高傲,在學習《母雞》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通過“紅領巾廣播站約稿”引導學生欣賞其他同學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動物精神我來頌”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學生形成先期印象,并且能夠對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進行分析,在開展教學時能夠對詞語出現(xiàn)的前后段落內容進行分析,不僅要了解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謀篇布局的精巧構思,通過對情感的鑒賞來領悟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應用效果,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對虛實結合寫法的學習,感受作者寫作過程中語言運用的獨特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應該充分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依托文本內容,為學生營造一個感情的切入點。在任務群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分析將有據(jù)可依,對文章人文情感的體會將變得更加容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將大幅度提高,對課堂的參與程度也大幅度提高,這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有了明顯的改變。借助任務群教學的開展,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以及對語言的把控能力會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開展新的教學來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這樣將更加凸顯語文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金貴.實踐情境驅動下的區(qū)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體系構建:基于江蘇省海安市小學語文教師的問卷調查[J].江蘇教育,2023(2):29-35.
[2]高霞霞.優(yōu)化教學模式 培養(yǎng)寫作能力: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模式研究[J].新作文(教研),2023(1):61-63.
[3]楊澤松.茂名本土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研究:以“好心茂名”文化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23(2):119-122.
[4]李玉鴿.“建構論”視域下的兒童文學教學的理論與方法闡釋:評《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J].語文建設,2022(10):85.
(作者單位:南京市太陽城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