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階段對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培養更加重視,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當中接受更加完善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增強自身的價值認同。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信息技術的普及更加深入,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通過自媒體接觸到很多新的事物和概念,而這會對心理認知能力不完善的小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他們年齡較小,自身生活經驗不足,缺少對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極易受社會上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對于這個問題,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在教學模式和理念上進行有效創新,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這樣才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價值認同感,從而切實提高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價值認同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備受重視,每一門學科都有需要重點培養的核心素養。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因此,教師要充分意識到這一內容的重要性,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要融入一些價值觀念方面的正確引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時可能無法進行深入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當中幫助和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三觀”,從而使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價值認同感。
(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更是祖國未來的主人,其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那么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價值觀念上出現偏差,為社會后續的發展留下一定隱患,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讓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價值認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沒有接受過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學,就會存在道德品質不優秀或者是素質不達標的問題。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之后的成長和發展找到正確的方向,這也是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感,能夠為其后續的發展和學習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進行一定的約束,所以在小學階段需要加強對學生價值認同感的培養,同時這也能夠充分實現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目標。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建立正確的道德評判體系,能夠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準確地進行判斷,并且在之后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中能夠積極向上、努力奮斗,為之后的成長和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約束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就需要結合當前學生的成長特點來進行教學創新,以此獲得理想的教育成果。所以,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模式和理念進行積極創新,切實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發揮出自身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素質,從而使其能夠成為全面復合型的人才。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能夠接收到更加豐富的信息,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如果缺乏道德與法治的約束,沒有形成強烈的道德觀念以及價值認同感,就會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引導,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從而讓學生形成更加正確的思想意識。在小學階段,價值認同感的培養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對其有更加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積極采取多元化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二、價值認同培養的策略
(一)應用對比分析法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素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當中的一些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比較抽象,因為小學生年齡小,缺乏一定的基礎和經驗,無法準確理解教材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認同,可以采用對比或者講故事等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傳授道德與法治知識。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時,教師就可以以“中國有了共產黨”為主題來讓學生進行本單元內容的學習,同時也能夠將教材當中的內容和其他學習資源進行充分融合,從而設計出更加豐富有趣的教學環節和形式。其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做新時代好少年”也可以作為分主題來進行設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紅色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歷史發展的過程和其中一些經典的紅色人物,在學習這些故事和內容的時候,也可以充分理解故事人物的革命精神。如《七律·長征》就可以很好地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一定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精神,同時也能夠進一步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的知識,重點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除此之外,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也可以融入一些生活當中的內容,如當地的博物館以及紅色革命根據地,如果具備這些條件,也可以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觀走訪來深入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學生的學習形式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在上課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充分討論,這一過程不僅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教師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和補充,讓學生能夠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歷史故事的講解也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使其充分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優越性,提高學生的價值認同素養。
(二)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價值認同素養
教師的思想觀念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因此教師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當中積極提高自身的價值認同感,這樣才能夠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是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方法。首先,教師要明確價值認同的內涵,價值認同主要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具有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熱愛中國共產黨以及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積極弘揚和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自身首先要對價值認同的意義和內涵進行深入的理解,然后才能夠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其次,教師也需要通過價值認同感的培養來踐行立德樹人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價值認同素養的形成情況。教材當中也融入了部分案例,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充分挖掘,從而利用教材來正確引導學生的認知以及思想等方面,并且教師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關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要將生活當中的內容融入課堂當中,這樣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價值認同感,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三)結合生活事例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素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也是當今教育發展模式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中,教師應該把“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用簡潔、明了的方式向學生傳授這些知識,讓他們深刻領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含義,并且培養他們的正確認知,成為其日常行為的準則。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非常重要,學生如果只是依靠教師講解來理解學習內容,就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與道理。因此,想要進一步給小學生進行深入講解,教師就需要融入一些生活中相關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來消除學生與知識間的陌生感,并且在課堂上也需要按照講練結合的方式來開展學習活動。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上課時都非常關注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如果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講解相關故事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近期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這樣就能夠將理論知識融入生活事件當中,從而讓學生準確把握教材當中所蘊含的道理。這樣學生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也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當學生在課堂當中能夠充分掌握教師所講的知識時,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價值認同感,從而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比如,教師可以采用由淺入深的方式來給學生進行階段式的講解,首先可以給學生講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可以從空氣污染方面來進行切入,可以提問學生在生活當中是否發現早晨公園的空氣會比其他時間更加清新一些,這樣學生就能夠發現,在公園或者是一些山水景點當中,空氣比較良好,景色比較優美,從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保護環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當中融入新能源、新發展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對我國當前的資源形勢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意識到我國未來的發展需要節約資源并且開拓一些新能源。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學習的氛圍,從而讓學生深入參與到課堂環節當中,準確把握教材當中的理論知識。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內容,學生可以更加具體地理解價值觀念的不同,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就無法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內容的興趣,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主要原因是學生長時間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思維無法得到有效的激發和鍛煉,從而就會出現走神的現象。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就需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有效的創新,采用一些豐富有趣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發揮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作用。所以,教師就可以在備課時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游戲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鍛煉形成良好的價值認同感。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和校內訓練,而是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機會,組織學生參與有益的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教師應當積極利用校外資源,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活動,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培養興趣,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與一些游戲活動,比如,可以讓學生模擬一些生活購物或者是大人上班的場景,這些場景比較接近生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關鍵時期,此時教師必須做好學生啟蒙教育工作,讓學生能夠通過一些基礎的知識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需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讓學生能夠從小學階段開始逐漸意識到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從而能夠發自內心地景仰時代發展中的英雄,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夠做出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關愛同學、幫助他人、積極樂觀。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如今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中,教師必須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將價值觀內容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使其充分理解和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精神,并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價值認同感。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積極與學生參與一些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豐富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水平,教師需要意識到自身承擔著為國育才的責任和使命,要積極培養學生,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雯青.核心素養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教學研究[J].高考,2017(24):67-68.
[2]沈肖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價值認同的培育策略研究[J].好日子,2022(19):88-90.
[3]黃海軍,羅麗君.小學道德與法治中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策略[J].散文選刊(中旬刊),2018(11).
[4]岳陽.道德與法治課中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策略探究[J].教學與研究,2023(1).
(作者單位:甘肅省榆中縣馬蓮灘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