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有序落實和大力推行的背景下,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課堂結構的優化和教學效率的提升已成為每位教師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在壓減課后作業總量的同時,也要注重對課堂結構的優化,不斷探索并創新教學的形式與方法,通過采取多樣的手段來創造豐富、生動的課堂環境,確保學生可以高效地學、開心地成長。可以說,“雙減”政策對于課堂效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重視,教師必須立足課堂實際,努力為學生創造輕松、低負、開放的數學學習環境,提高其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循序漸進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一、“雙減”政策對課堂提質增效的要求
雖然“雙減”政策頒布的初衷是為了減輕當前中小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但也要求教師致力于構建高質量、高水平的課堂,確保學生的學科學習可以在課內完成,從而滿足他們學習的個性化需求,避免給學生帶去較大的壓力。也就是說,“雙減”的工作目標也包括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效率,通過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高效地接受、理解所學的內容,從而實現在課堂上“學足”“學飽”,為他們的健全成長提供支撐。因此,數學教師必須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和要求,除了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優化課后作業設計上之外,還要注重對課堂教學手段和方式的創新,在提高教學效率上下足功夫,以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二、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現階段,還有不少教師為了追趕平常的教學進度,在課堂上采取單一的講授方式,一味地通過“口授”的方法向學生傳遞知識,很少給學生提供實踐探究的機會,這樣“我講你聽”的模式不僅忽視了初中生的個人體驗,還磨滅了他們對數學課程的熱情,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如今新課標提出了許多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如情境教學、問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師由于繁忙的教學任務,很少在教法的研究和創新上下功夫,導致對這些方法的運用不足,使得數學課堂喪失了應有的活力。
(二)教學模式過于僵化
初中階段的學生畢竟需要經過中考,大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和束縛,為了追求初中生在日常考試以及今后中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在教學中過于注重對公式、定理、解題思路等知識的傳遞,還是采取“知識教育為主”的陳舊模式,在講完重點之后給學生安排一定的課堂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的教學模式太過于僵化,難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逐漸讓他們淪為知識的“容器”。這不僅會阻礙初中生創新意識和素養的發展,還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不利于他們的終身發展。
(三)教學內容存在誤區
教師還是以學科知識的習得、公式定理的鞏固和運用為主,過于關注學生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的掌握,以現行的教材為主給學生安排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忽視了對其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尤其是對網絡優質學習資源的使用,這樣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很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難以令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也只局限于數學這門學科,很少與其他學科間的知識進行聯系,這樣的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拓寬初中生的視野,也阻礙了其綜合性思維的發展。
(四)學生參與度較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對于教學整體效率的提升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在一節數學課上真正參與教學活動、參與問題分析與回答的學生只有寥寥幾人,那就會成為教師一個人的表演,這樣的教學是無意義的。在目前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在課上講得“繪聲繪色”,但是講臺下的學生卻沒有太大的反應,這主要是由于教師采取的教法太單一,難以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此外,還有個別初中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因此,無法在課上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這樣一來就會影響最終的學習效果。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的對策
(一)聯系生活進行導入,提高學習興趣
導入是一節完整課堂的“奠基”,要想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教師必須在導入上花費一定的心思,通過有趣且有效的導入來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推動學生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而新課標提倡教師把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進行結合,因此教師要適當地聯系生活進行導入,把生活中的素材或事例引到課堂上,為學生打造具有生活氣息的數學課堂,從而喚醒初中生的已有經驗,以便他們結合自身的經驗投入對新知的建構中,提高其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導入“勾股定理”一課時,教師聯系了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師:張亮的母親給他買了一臺筆記本,母親說這是14英寸的,但是張亮覺得有些小,于是用工具測了一下電腦屏幕,發現母親可能把尺寸說錯了,對此你有什么想法?這樣貼近生活的情境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并能調動他們以往的經驗,如有的學生說:“我知道14英寸電腦對角線約為35厘米,也許我們可以運用本節課的知識來幫他算一算尺寸究竟是多少……”這樣一來就能激發他們學習勾股定理的興趣,使他們在學完后主動幫助張亮解決問題。
再如,在導入“圖形的平移”一課時,教師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包括飛機運行、滑滑梯、乘坐電梯、滑雪等,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理解“平移”的特點。接著教師針對滑雪的現象向學生提問:“如果滑雪運動員從A點滑到B點,他的身體移動方向如何?頭部、腿部、腳部和滑板的移動距離是相同的嗎?”這樣貼近生活的情境可以誘發學生對平移的思考和探究,使他們帶著興趣來總結、提煉出平移的概念。
(二)靈活運用媒體資源,活躍學習氣氛
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為當前的數學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契機,將現代媒體資源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打造趣味的數學課堂,為學生營造開放、有趣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程度。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現有的媒體資源,通過圖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媒體情境,這樣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力、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起來,讓學生在開放、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新知,如此有助于升華初中生數學學習的體驗,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轉變其以往對數學課消極、抵觸的情緒。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時,教師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是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包括馬路邊的停車位、學校門口伸縮門……讓學生觀察視頻中的事物,并呈現了問題情境:“請你觀察上述事物,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特點。”視頻逐步構建了比較活躍、開放的數學學習氛圍,班里的學生紛紛展開了思考,逐步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兩組邊都是平行的,從而促進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初步感知,提高學習新知的有效性。
再如,在組織學習“旋轉”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了比較直觀的學習情境,展示了“新疆的風車田”“荷蘭的大風車”“游樂場中的摩天輪”等豐富的圖片,并讓學生分析這些現象都有什么共同特點,觀察并思考風車、摩天輪在轉動過程中,它們的形狀、大小和位置發生變化了嗎?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在這樣的媒體情境中可以升華學生的個人體驗。
(三)創設啟發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
問題是貫穿課堂的“靈魂”,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有效問題的設計,教師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學情,針對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來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建構和內化,在此過程中激活他們的思維,使他們體會到分析、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可以誘發他們對數學問題全方位、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使他們的思維從封閉變得更為發散,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逐步提升其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視圖”一課時,為了擺脫以往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單門學科的局面,教師可以適當地聯系語文學科中《題西林壁》的詩歌文本來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初中生的已有經驗,讓他們結合之前所學說一說“作者是如何觀察廬山的”。由于這首詩小學就學過,學生很快就能說出是“橫著觀察、側著觀察、遠著觀察、近著觀察、山中間觀察”。這樣的問題情境不再局限于數學這門學科,而是與語文學科相整合,體現了跨學科的開放性,在開放的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從詩句中提煉出本堂課要學習的知識,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鼓勵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學習效率
探究式教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比較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可以改變數學學習的模式,對于發展初中生的探究能力有著較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轉變以往單一、乏味的教學模式,在課上為學生提供更多合作探究、交流的機會,組織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組內進行合作探究,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如此一來可以促進思維的有效碰撞,讓學生分工協作共同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從而促進其探究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解決問題、學習知識的總體效率,真正提高每位學生參與數學課的程度,增強他們的參與感。
例如,教師可以按照數學學習的能力和水平把學生分成兩組,其中A組同學每天要出一道基礎題給B組同學小測,并登記成績,如果第一次小測未過關,允許有一次補測的機會,根據完成情況,累計十次過關的師徒倆都可以得到一份小禮物,這是對學生階段性成果的肯定,也是促進他們繼續努力的一個小目標。對于A組同學來說,完整地講授一道題,可以幫自己梳理相關知識,而且在講授的同時,時常會找到原有思路中不夠快捷的一面,從而得到完善;對于B組同學而言,同學之間的一對一講授更具針對性,接受程度更高。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互幫互助的品質,也有利于提高他們課上、課下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共同進步與發展。
(五)注重優化作業設計,減輕課業負擔
作業是數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環節,對于鞏固學生的課內所學、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較大的作用。“雙減”政策是2021年教育部為了減輕學生繁重課業負擔所做出的重大改革,在此背景下,教師必須不斷優化并創新作業的形式,擺脫以往單一的“題海”類作業,通過多樣化、個性化的作業來滿足當代學生的需求,盡可能地提高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使他們主動地完成作業,繼而提高課后作業完成的效率與質量。因此,教師應注重對作業設計的優化,通過實踐型、動手型等作業的設計來培養初中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并減輕課業負擔。
例如,為了進一步拓展初中生的學習視野,教師給他們設計了一項自由拓展類的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圖書館查閱資料、網絡搜集等多種方式搜集一些和數學相關的歷史故事或數學文化,對這些內容進行閱讀、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礎上學習數學名人身上的精神。在完成作業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分享”的方式對作業進行檢驗和評價,鼓勵學生大膽分享,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有利于鍛煉初中生搜集、閱讀、整合的綜合能力,增強他們對數學學科的熱愛。
四、結語
“雙減”政策要求廣大教師致力于構建高效、輕松、低負、愉快的精彩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學習。數學教師要充分結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總體特點和興趣來組織教學活動,通過鏈接生活、運用媒體、設計問題、小組合作、優化作業的設計等多種途徑來轉變以往低質、低效的局面,在減輕初中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助推其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的綜合發展,最終實現課堂結構的優化與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羅禮英.“雙減”背景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5):44-46.
[2]劉玉梅.“雙減”下初中數學課堂的“導”與“獨”:初中數學教學優化策略[J].華夏教師,2022(35):58-60.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安市華鎣市華龍初級中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