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涌現出了很多的新事物。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情感變化比較迅速,認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這就需要學生具備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態。初中階段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對輔助初中生健康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需要結合授課需求,在教學中融入情感因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積極的心態和思想觀念。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情感教育是指在課堂授課的時候借助情感培養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工作,情感教育不僅是一種育人資源,也是一種教育形式,在初中階段的育人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是在后天發展中逐漸成熟起來的,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情感教育非常有必要。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情感教育實踐活動,既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又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生理和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得以健康成長。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新課改以來,教育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情感教育在初中育人工作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授課中滲透情感教育,對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促進人才培育目標得以實現有著重要價值,也是新時期育人工作要求下的一種有效策略。
(一)有助于培育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
在初中階段育人工作開展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授課中,情感教育則是一種重要的育人手段。初中時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授課目標是培育高素質的人才,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還需要具備綜合素質,這里的綜合素質是指問題分析能力、知識學習能力、探究性能力等,同時學生還需要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初中階段的學生在人格發展上不夠健全,所以,教師需要通過情感教育的方式對其思想品德和行為進行引導,讓他們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規范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精神。可以說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授課中滲透情感教育,也是為學校和社會儲備優秀人才的重要舉措。[1]
(二)有助于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
在初中階段授課的時候,情感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同其他課程授課一樣,如果依舊采用傳統授課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索道德與法治知識,必然會使得學生過于關注成績,這就使得道德與法治授課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和意義,往往學生學習到最后,也是同樣學習模型中培育出的同一種類型人才。教師滲透情感教育,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采用科學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體驗和實踐體驗。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路徑
初中生處于成長速度很快的時期,自身情感處于懵懂、探索的階段,學校作為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場所,一定要做好引導和培養,讓學生學會分辨是與非、善與惡,樹立良好的道德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涉及學生情感、價值取向、道德素養的方方面面,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既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關鍵學科,也是為初中學生奠定良好情感和素養的重要學科。同時,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發揮道德與法治情感教學功能、培養學生良好情感意識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應采取新穎、多樣的途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為培養初中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奠定基礎。
(一)挖掘生活素材,滲透情感教育
知識源自生活,如果想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實現創造力的發展,那么就要在生活實踐之中幫助學生獲得發展。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授課時需要解放學生頭腦、手腳、時間和空間,貼近學生的生活來開展育人工作。可見,在育人工作中,生活中的育人素材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情感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針對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就要深入發掘與教材內容相關、與學生興趣契合的生活化素材,積極主動地開展實踐活動,使得道德與法治課程變得生動起來,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在親身實踐中體會,獲取深刻的情感教育,更好地領會道德與法治課的精華。[2]
以“珍視生命”的授課為例,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引導學生體會生命的可貴與價值,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生命的意義,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定位,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因為授課內容涉及很多的情感教育資源,且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來開展相應的授課活動。具體設計上,教師可以設計實踐調查活動,先要求學生對授課內容進行學習,然后交流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在教師指導下確定有價值的調查主題,隨后學生依據調查主題設計問題,然后以調查小組的方式對自己身邊的人、朋友或者陌生人進行采訪,并將采訪的內容進行記錄,形成具有獨到見解的調查報告,使學生通過多方面調查他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來深刻認識生命,進而能夠探索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為自己找準定位。在實際授課中,教師以此種方式設計教學活動,既可以改變直接傳授知識的枯燥性,保證授課的效果,又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獲得啟發,體驗到與課堂上不同的情感,這樣就可以使道德與法治授課工作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以便于實現對學生的情感調動和情感應用。[3]
(二)調整授課方式,滲透情感教育
初中教學中,因為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且認知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授課的時候,教師應該適當地調整授課方式,而不是停留在灌輸傳統知識層面,雖然此種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知識,但是此種記憶是短暫的,難以確保授課效果。特別是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授課來說,不僅難以達到授課目標,還難以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效果。這時,教師就需要巧妙地構建情感教育課堂,依據授課內容需要與學生興趣特點,選用多樣化授課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刺激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以此使情感成為鞏固學生知識的催化劑。
以“少年的擔當”一課的授課為例,如果教師依舊是按照傳統方式授課,按照教材編排來授課,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地講解,不僅會增加課堂的枯燥性,還難以實現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所以,在授課時,教師可以設計情感教育課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和實際情況自主探索和體會。首先,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少年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奉獻的例子,然后將這些資源制作成微課,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以直觀的方式帶給學生不同的體驗,使學生初步形成擔當意識與責任意識。其次,在課堂授課的時候,除了帶領學生觀看微課視頻,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客觀分析這些案例,使學生內心受到觸動。接下來,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與看法,學生會對這些人物產生敬佩之情,最后教師對此種敬佩之情進行升華,使學生明白勇于承擔、積極奉獻才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道理。教師通過這樣的授課,可以使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授課中得以有效滲透,從而更好地達到育人目標,培育出更多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才。
(三)創設教學情境,滲透情感教育
從開展育人工作的角度來看,環境對育人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且在特定的環境之中人可以形成特定的思想觀念,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實踐上,還體現在共鳴上。讀者進入一種特定的情境之內,細心體會,才能夠真正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所以,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授課工作,教師也需要有意識地創設與課堂相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內涵有一個深層次的理解,觸動學生心靈深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更好地確保效果。因此,在具體授課的時候,教師需要更新授課理念,立足具體的授課內容,設計與學生心理相符的授課情境,使得學生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以“友誼與成長同行”的授課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便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滲透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體驗之中獲得啟發,習得交友技能。具體的導入情境如下:學生按照時間線列出不同時間段朋友的名字,寫下和這些朋友相處過程中最難忘的事情。在這個情境之中,學生會回憶同友人的點點滴滴,沉浸在友情的世界。這是課堂導入的第一環節,接下來教師邀請有意愿同大家分享自己故事的同學到講臺上分享自己同朋友的喜怒哀樂。在學生分享的時候,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分享情況適當地提出問題,如“你們發生爭執的時候怎么處理”,這也是課堂導入的第二步,引發全班學生的共鳴,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最后,分析和總結學生的發言,對學生的故事進行情感層面的升華,回歸到課堂和書本上,感悟友誼在自己人生成長中的意義和價值,實現學生對友誼的深刻理解,從而使情感教育的價值得以發揮,提升道德與法治授課的水平,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知識體驗與情感體驗,獲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增強師生互動,提升育人效果
初中時期學生心理變化比較明顯,個性愈加突出,教師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心理,才能夠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而對于學生一言一行的引導上,則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互動來實現。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需要注重師生互動,在課堂上營造愉悅的氛圍,拉近師生的距離,使師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從而使道德與法治課質量和效果得以提升。
以“親情之愛”這一課的授課為例,這一部分內容關系到學生自身,所以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也是比較熟悉且有著豐富感知的。所以,在具體授課時,教師可以對授課形式進行創新,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使學生通過互動用心體會親人之間的愛和包容以及親情的溫暖。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由辯論賽。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先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分別是正方和反方,正方的觀點是“父母嚴格教育是愛你”,反方的觀點是“父母不嚴厲是愛你”,正反方依據實際生活案例和教材理論來展開辯論。在整個辯論的過程中,教師扮演裁判的角色,當雙方辯論僵持或者論題出現偏離的情況時,教師這個裁判就要主持或者及時糾正,使得學生的辯論圍繞主題進行。另外,在對實際案例進行辯論的時候,教師在把握好辯論方向的同時也需要用心洞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判斷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存在哪些問題,以便在辯論賽結束后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溝通,并針對性地進行情感教育。教師通過營造寬松自由的辯論氛圍,可以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讓學生自由吐露心聲,這是深入了解學生實際家庭情況的重要途徑,也是針對性進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通過情感教育使學生在良好的互動中受到熏陶,得到啟發,學會正確處理親情關系的方法,能夠在今后與父母和諧相處,體會到父母的愛,并回饋和感恩父母,豐富學生的情感。
四、結語
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塑造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符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授課目標,且情感教育的滲透效果關系到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授課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情感教育滲透的重要性,立足授課需求、授課內容以及學生發展需求,靈活地選擇授課策略,使情感教育內容在課堂中得以高效滲透,使得道德與法治授課達到理想的效果,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尤文晃.以情動人,立德樹人:淺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學苑教育,2022(32):19-21.
[2]邊碧硯.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22):70-71.
[3]王蘭英.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2(7):143-146.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東升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