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53年成立“教學改革辦公室”至今,浙江省開展教研工作已有70年。這些年里,浙江省基礎教育質量始終位于全國前列,離不開一代代教研人的智慧與貢獻,小學數學教研員斯苗兒就是其中一位。
從事教研工作30余年,外界知曉斯苗兒的人或許不算很多,但她帶領的浙江小數團隊卻屢獲各類榮譽,也涌現出一大批為人所熟知的名優教師:播撒“種子課”的俞正強、“向學生借智慧”的袁曉萍、把作業變成“作品”的劉善娜……一名普普通通的教研員,如何影響一群教師,促進一個地區的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
給教師提供真正需要的教研
在被公開“質疑”前,斯苗兒已從事教研工作近10年,對組織教研活動有了一套習以為常的思路:“無非就是選一個主題、定一個時間、找一個地點、上幾節課、請幾位專家,發發會議通知,讓教師們來參加。”
轉折發生在2000年的11月。彼時,省里舉辦了“小學數學年會暨課堂教學觀摩活動”,為了改變以往專家“一言堂”的局面,活動主辦方首次嘗試了“開放式評課”。一時間,竟沒有教師敢發表意見。直至活動快結束,一位年輕教師終于拿過話筒吐露了心聲:“我是一名偏遠山區的教師,第一次有機會參加省級教研活動,但這樣的課我們怎么學呀!我們現在在學校上課,沒有先進的設備,很難單靠黑板和課本還原這樣的多媒體效果。請問主辦單位可曾考慮過我們一線教師的需要……”語罷,會場里爆發出陣陣掌聲。
年輕教師真切的話語仿若一根鞭子,抽打著作為活動策劃者的斯苗兒,她開始深刻地思考,如何為教師提供操作可借鑒、經驗可遷移的教研活動,探索讓教研活動真正成為廣大教師歡迎的路徑。此后,斯苗兒總會在組織教研活動前不斷追問自己:這次教研活動的目的是什么?自己作為教研員的職責是什么?在一次次活動前的追問與活動后的復盤里,她確定了策劃教研活動的關鍵步驟——
擬定適切的主題。斯苗兒及團隊在省教研室組織的學科教研活動中注重通過“一次活動牽動幾年的研究”,在落實新課標的學科培訓中注重體現長期性和前瞻性、階段性和針對性,使活動既有層次性又有連貫性。
提前公布主題。以一次“概念教學”主題的課堂教學觀摩評比活動為例,斯苗兒及團隊提前一年就發布了正式的活動通知,而后開始準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收集具體的賽課內容,要求一線教師代表、特級教師代表及各級教研員寫出最難教的幾節概念課,從中確定具體的賽課內容;在活動正式開始前的半個月,由授課教師現場抽簽,決定他們執教的內容及上課次序。由此,相關教師及其所在學校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仔細梳理12冊教材里的每個概念,認真打磨一節節概念課,普通教師也可以將活動主題作為日常話題,而不只是到教研現場當看客。這一類“用任務驅動活動,用抽簽代替推薦”的活動機制,使得以往容易異化為“舞臺課”的賽課評比回歸了常態,體現了研究的價值。
營造開放的氛圍。教師是教研的主體,但要使他們真正成為教研的主人,還需要為其營造民主、平等、求真、質疑的教研氛圍。身為教研員,斯苗兒往往是率先向教師“發難”的人,她的評課向來犀利,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后,再帶著大家“聊課”,共同探討改進的方式。成為“靶子”的教師們經歷了一陣子的尷尬,往往會收獲一輩子受用的經驗與教訓。
梳理并提升活動成果。斯苗兒認為,教學本身是復雜的,要想使先進的教學理念扎根于課堂,在教研活動后及時梳理并提升活動成果很有必要。活動結束后,每一位授課教師可依據自己的磨課經歷寫出詳盡的教學設想、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梳理出即時感悟。相關人員也要對教研活動進行總結,基于研討后達成的共識,提出今后改進教學的具體建議,并借助公共平臺,發表翔實的會議材料,形成優秀案例資源庫。
“現場改課”:讓好課得以“燎原”
各種教研活動中,斯苗兒尤其重視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一般而言,公開課往往以結果的方式展示給大家,現場觀摩的教師很難了解其打磨過程,即使想要借鑒經驗,也難以遷移至自己的課堂。另外,常規活動中,即便有評課環節,也很少有針對問題的現場改進。為了將公開課的價值最大化,斯苗兒及其團隊組織專家、教研員、名師和普通教師,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直接在培訓或研討活動現場進行改課,讓所有在場教師共同經歷“好課的誕生過程”。
合理組建改課團隊。“現場改課”需要三類人員:愿做“靶子”的執教教師,樂當“陪練”的觀摩教師,能夠說給你聽并做給你看的專家、名師。相應地,執教教師在初次上課、集體診斷后,至少要經歷三輪改課——同伴改課,專家、特級教師現場示范改課,集體交流后教師本人的再次改課。斯苗兒注重組建一支跨區域、跨學段甚至跨學科的改課團隊,以不同背景教師參與研討、打磨的課程,為廣大教師提供更為普適的參考。
隨機確定改課教師。在斯苗兒主張的“現場改課”中,專家、名師不再是展課的主角,而是為執教教師解疑釋難的輔助者,執教教師和觀摩教師可現場邀請某位專家、名師答疑或示范。參加觀摩活動的教師也不再是旁觀者,他們可通過自薦與抽簽相結合的方式參與確定評課、議課和“現場改課”。這樣一場人人卷入的“現場改課”,倒逼了名優教師的提升,加速了年輕教師的成長。
達成“好課”共識。把課改好是斯苗兒及其團隊的教研愿景,在不斷改課、連續干預的過程中,教師們逐漸形成了關于好課標準的共識,即堅持學生立場,把學生的收獲和進步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指標。課程導入再精彩,只要忽視了學生主體,斯苗兒就會毫不留情地打斷;課程設計再精巧,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起點,斯苗兒也會毫不猶豫地指正,要么自己給執教教師做示范,要么隨時“抽取”名優教師提供范例。
選擇磨課方式。授課內容不同,授課形式不同,具體的改課方式也有差異。包括同課同構的形式,不同教師改進并完善同一授課方案;以及同課異構的形式,教師們對不同授課方案進行對比與借鑒。在“三段十步”教研模式(見上圖)的反復打磨中,教師們逐漸明確有益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
必要的連續干預。基于眾多教師的成長歷程,斯苗兒發現教師們對課的把握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囿于個人已有經驗的階段,自信地上著“有問題的課”;二是理念的認知沖突階段,磕磕絆絆地上著“方向正確、路徑生硬的課”;三是基于學生立場的突破階段,享受地上著“方向與路徑匹配的課”。要想幫助教師盡快成長,就需在反復討論中實現行為自省與調整跟進。
在探索過程中,項目組以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為內容載體,踐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研制了“觀課議課表”和“實踐反思表”兩大教研指導工具,為好課落地提供了保障。學生立場、單元視角、有機整合、適度拓展成為教研員指導教師變革課堂的有效策略。
斯苗兒組織教研活動,雖然勁兒使在教師身上,著力點卻始終在學生身上。入校指導時,她常會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開展隨機訪談,從學生視角進一步審視課堂教學。在她心中,教研員應有的作為是,讓教師在“磨課”的歷練中成長,為學生呈現出一節又一節“好課”。“斯苗兒不是教師,卻是知道好課在哪里的人,如同知道火種在哪里的‘盜火者’。”浙江省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長、小學數學特級教師俞正強說道。在優質教育資源仍不均衡的當下,人們期望看到好課“燎原”的樣子。
【斯苗兒團隊創建的“現場改課”教研新范式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