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區縣教研可謂碩果累累,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研定位模糊而泛化,行政職能較強,專業屬性較弱;教研員職責不清晰,難以全面發揮教學指導、研究引領、督導服務等作用;教研員素質有待提高,離導師型教研員尚有差距;教研員配置不足,且行政事務繁雜;教研實效性弱,一些精品成果難以推廣。更重要的是,不同教研主體未能有效發揮各自的作用:有些區縣教研活動缺乏實效性;有些學校聯盟未能有效協同各校教研;有些學校的校本教研有待改進。
新學年伊始,為確保各項教學工作有序開展,進一步落實新課標要求,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應如何規劃和開展教研活動?不同教研主體如何有效發揮各自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科學定位教研活動
教研是鏈接教育理論、政策與實踐的紐帶,主要職能是指導學科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教育決策。教研機構和人員要充分發揮教研活動的積極效能,通過教研活動服務教育決策和監測評估,指導教學改革、教學科研以及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提高課程領導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助力其專業發展,服務教育教學的現實需求。
教研機構和人員要明確職責分工及其與其他教育部門之間的關系,建立體現教研員工作特點的規范化管理制度。
有效提升教研員素質
完善教研員準入標準。健全教研員遴選辦法和退出機制,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研隊伍。從師德師風、教研業績、教學經驗、教研能力、科研成果、學歷職稱等方面明確選拔標準,按照學校推薦、教師自薦、區縣組織競聘的方式,嚴控教研員入職門檻。
補齊教研員隊伍數量。從區縣范圍內優選省、市學科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研員;有效平衡兼職教研員的教學和教研工作量,提供教研專項經費。
開展需求導向的教研員培訓。開展教研員培訓需求調研,切實滿足培訓的現實需求。圍繞新課標,基于核心素養、大單元、跨學科等新理念和新問題開展針對性培訓,推動教研理念創新;基于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開展教研技術方法培訓,如引導教研員有效使用多媒體設備,研發數字化教育資源,開展網絡教研協作,提高信息化教學設計、數據分析評價能力;通過專家講座、經驗分享、案例剖析等方式,提高教研規劃、教學指導、科研創新、教研評價等能力。
切實提高教研實效
完善教研監測機制。研制監測關鍵指標(如參與教研員培訓,聽課評課巡課檢查、組織和指導教研,開展主題講座,主持或指導課題、發表論文等);開展線上線下監測督導,實施有效反饋指導。
健全教研評價制度。評價主體多元化,吸收專家、教師、學生等參與教研評價;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評價方法,開展過程性評價;完善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教研員參與培訓、聽課評課、指導教學、主持課題等情況;改進反饋指導,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創新教研活動方式。利用主題教研、沉浸教研、網絡教研等多種方式,組織同課異構、賽課評選、課例研討、課題研究等教研活動,提高教研實效性。
改進聽評課制度。區縣教育部門要組織教師協商制定推門聽課等級評價方案,細化教學評價要求,消除教師對推門聽課的認知偏差,發揮教研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激勵功能,以評價促教研;針對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客觀評價、正面引導、激勵反思,推動教研積極開展。
聚焦問題,推動教研改革。圍繞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運用等重難點問題,設立區縣專項課題或組織區縣學校申報國家或省級課題,聘請高校專家指導課題研究,借助課題撬動教研和科研;在專家引領下開展課題成果轉化,指導教師發表論文、出版專著、開展教改實驗等。
創作推廣教研精品成果。研制教研精品評選方案,提供條件支持教師創作教研精品,并指導教師積極申報參評教研精品;借助區校試點、示范引領,推廣精品教研成果,帶動各校參與,提高教學質量。
完善教研員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教研員激勵機制,對業績突出的教研員,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績效獎勵、榮譽表彰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
充分發揮教研主體作用
區縣統籌規劃教研活動
組建區縣教研聯盟。明確聯盟教研員職責權限,使之從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從事教研工作;遴選區縣各校優秀教師和教研人員組建聯盟教研團隊,建立區縣各校正高級教師到教研聯盟任職交流機制;籌措專項教研經費,制定教研員考評措施,按考評結果發放津貼、表彰獎勵。
均衡配置聯盟教研員。激勵聯盟教研員到各校輪崗交流,組織他們到學校上課、掛職,將教研、教學、科研、指導教研相結合,促進教研員良性發展。
充分把握當地教研需求。針對區縣各校差異,通過聽課評課、問卷訪談等形式,深入調研,把握各校教研需求,形成教研真問題,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提出分層次的教研規劃方案和實施意見。
完善區縣在線教研平臺。組織聯盟教研員融入國家中小學在線教研平臺,定期參加全國、區域性教研活動;打造區縣聯盟教研共同體,為教師日常教研提供在線平臺;定期組織區縣統一網絡教研,精選研究主題,特邀國內外教育專家在線指導。
加強線下協同教研。定期開展區縣各校線下協同教研,引導教師參與現場教研,提升教學能力;不定期組織區縣強校弱校聯合教研,探討、解決共性教學教研難題。
為區縣各校教研賦權。結合當地學校實際情況以及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和現實需求,賦予當地學校開展教研活動的自主權。
學校聯盟有效協同盟校教研
搭建學校聯盟教研平臺。成立學校聯盟教研共同體,從盟校中遴選優秀教師組成兼職教研團隊,在區縣教研部門領導下,建立“聯盟—學校—教研組”協同教研機制,統籌學校聯盟教研規劃、管理和評價;定期輪派聯盟教研人員到弱校開展駐點視導幫扶,鼓勵弱校教研人員到強校跟崗研修,組織弱校教師參與強校集體備課、聽課評課、開展課題研究等;各校定期呈報教研成果,由聯盟教研共同體審核、整合,形成系統化教研成果,供盟校共享。
整合學校聯盟教研資源庫。充分利用國家、省、市資源平臺,結合聯盟資源,創建聯盟教學課例、教研成果等資源庫。
開展學校聯盟教研活動。籌措聯盟教研基金,組織盟校協同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同課異構、課題研討等;建設聯盟線上“名家工作坊”,發揮高校專家和名師的引領作用,指導盟校教師教研科研;搭建盟校校本研修平臺,指導盟校校本研修;組織盟校協商設置聯盟重點課題,由各校競標承擔,結項后評優獎勵;年終評選、獎勵優秀教研學校和個人。
學校開展有效的校本教研
精準把握教師現實需求。學校要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立足本校辦學理念、師生發展需要、現實資源條件,規劃學校教研方案;通過校本教研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建設特色化校本課程,開展滿足教師現實需求的教研活動。
完善校本教研機制。加強校本教研管理,校長把握教研方向、教研組長組織管理,形成教研合力;創建智慧教研評價平臺,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科學診斷評價,提升校本教研質量。
優化校本教研方式。開展主題講座、集體備課、線上研討、觀摩競賽、同課異構、案例展示等,提高校本教研質量;指導教師開展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通過課改案例評比、教學競賽等活動,激發教師教研內驅力。
激勵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基于校本教研重點難點,安排校級研究課題和經費,激勵教師結合教研真問題開展“真研究”。
評選表彰教研成果。聘請專家評選教研成果,展示教研精品,表彰先進教研團隊和個人;選拔優秀教研人員,為其設立教研專家工作室,引領學校教研和課題申報等。
【本文系2021年度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項目“義務教育階段跨學科融合的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編號:GYB202100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