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的初心,應該在三尺講臺、一方教室,教書育人就是人民教師的初心和使命。”這是曹勇內心對教育事業的遵循。從教34載,擔任校長30年,他從未離開教學一線,累計授課近萬節,始終用行動踐行教育初心,用擔當書寫教育使命,用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詮釋著為人師者的責任和意義。面對中國好校長、遼寧省骨干校長、沈陽市政府授予的“教育專家”等榮譽,他淡然一笑,仍每天早出晚歸,往返于鄉野間橫跨蒲河的兩個校區,在平凡中堅守,在堅守中書寫不凡,做有情懷的教師,行有溫度的教育。
曹勇是一位富有文學情懷和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他200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筆名甬力、潮涌,著有詩歌集《雨季黃昏》《情有獨鐘》《燃燒的食指》、小說集《殘垣》《月色之琴》、散文集《遙遠的風鈴》《落雨無聲》等,組詩《病痛北方以北的冬天》還曾獲“黃河杯”全國詩歌大賽二等獎。作品中,字里行間傾注著他對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學深情的凝視與思考,有一種原生態的“性靈之美”。他倡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精靈”的兒童觀,將學生的習作與自己的文章結集成冊,取名《茨榆花開》,還在《文學少年》開設專欄,組織了“擺渡蒲河”“悅讀人生”等主題沙龍,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提升,人文精神得到淬煉。在第39個教師節之際,曹勇寫下這樣一首充滿“師情”與“師意”的小詩——
《溫暖燈盞照耀》
深邃的燭照
是黑夜里的眼睛
綻放彌足珍貴的微笑
月光領悟你脊背的執著
星斗體會你目光的深奧
你是燭光里溫暖的燈盞照耀
你是歲月里蓬勃的大愛心跳
為學子的收獲悄然微笑
為瑣屑的進步揚起嘴角
也為學子的失誤蹙緊眉梢
沒有甜潤的嗓音
但你指尖到發梢
都是春天到來的歌謠
燈盞下
星光普照
守候枝繁葉茂的春潮
立足三尺講臺,謀篇“課改”大文章
教以共進,研以致遠。曹勇深知:一所學校要取得長久性發展,校長只具備管理才能是不夠的,還需要以飽滿的熱情工作在一線,立足講臺,深耕課堂,因為,了解才懂得需要。早在2010年,針對課堂大部分時間仍是教師講授為主的普遍現象,他深入研究、反復打磨,創新推出了“師生共同學習筆跡”高效教學模式。與以往被動、單一、機械式的抄寫學習筆記相比,這一模式更注重師生個體的主動性、學習目標的導向性、教學過程的啟發性和學習環節的實效性。
笑聲掌聲奏響課堂主旋律。曹勇提出,教師應是學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他總是盡心為學生學習提供充足的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機會,讓課堂變得更加民主和諧,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日漸高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互助,提升了學生“動腦、動口、動筆”的參與積極性。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芷涵同學自從當上副組長,從完成作業的收發管理到組織組員積極投入自主合作學習,不僅組織能力得到提升,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人也變得開朗了許多。“師生共同學習筆跡”讓學生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學習,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習“樂”起來。瑯瑯的讀書聲中,更平添了笑聲和掌聲……
同心同行打造教育凝聚力。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與“師生共同學習筆跡”同頻共進,工作滯后、各自為政的現象沒有了,教師們凝心聚力,創新話語方式,堅持教學深度、考試力度和情感溫度并重,與學生“打成一片”,把課堂經營成水豐草美的“牧場”。曹勇還提出“師生課間親情十分鐘”,既解答了學生的學習疑惑,又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同時,教師們主動借鑒彼此的教學經驗,做到能力與知識互補,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研討、共同解決。“筆跡”使教師的心態發生積極轉變,更加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科任教師通過“專家會診”把脈學生的學習動態,班主任教師針對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使他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沉靜靈動繪就教學主色調。“師生共同學習筆跡”的施行,使學校教學研討蔚然成風,整體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曹勇強調:“課堂不是教堂,而應成為講堂;課堂不僅是講堂,更應成為學堂;課堂又不僅是學堂,最終應成為知識的殿堂。”學生課堂上全神貫注,課間時生龍活虎,活動中體驗快樂,生活里儒雅有度,以“敬”的底色,沉“靜”課堂,培養“競”的能力,懷揣“鏡”的反思,擁有“凈”的心靈。“筆跡”打通了教學脈絡,使教師、學生和家長的關系更加融洽,讓學校師生沐浴在幸福教育之中,在動中學、靜中樂,以愛育愛。
構建生態課堂,共譜“教·學”大樂章
只有走進課堂,才能知道課堂里發生了什么,那里最能感受教育教學的心跳。因此,無論是自己上課還是聽課,曹勇都會認真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與教師的一言一行。他發現,有的教師只顧自己講授,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有的學生參與度很低,變成課堂上的“無業游民”……針對課堂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曹勇為大力推進“師生共同學習筆跡”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落地生根,創新性地提出教學管理“十二個三”、課堂學習“十二個三”等要求,為學生營造有溫度、有吸引力的課堂,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激發他們的實踐精神與創新能力。
教師教學:課堂是教師的講臺,更是學生的舞臺。曹勇指出:“課堂上,教師應從講解者、示范者向合作者過渡,學習過程應從信息傳遞、模仿向探索與觀察過渡,學生應從記憶者、復訓者向思考者過渡,學生素養應從資料擁有、技巧形成向創造迸發過渡。”面對新教師,他總是耐心指導:“教學要有教法、有學法、有活法。”教師教學要力求構建故事,漸進推動,梯次呈現;學生學習要有方法指導、個性化輔導;教育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力求學以致用,將學生培養成學習的主人、生活的強者。曹勇還強調,課堂教學要突出“三講授”,教師講授重點、難點、考點,每節課講授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要留下一半時間讓學生去討論、去質疑、去思悟、去練習。學校教師孟佳培養“小先生”的做法得到了曹勇的肯定和表揚,“教學中有自學、對學和組學三種形式,要給學生創造機會思考、討論、展示,通過生生互動,搭建學習進步、精神成長的‘天梯’。”
學生學習:課堂是思維的流動,更是情感的升華。“學生要留有課堂學習思考的痕跡、展示的痕跡,更要有練筆的痕跡。”學校劉老師介紹說,這是曹勇反復要求的學生學習“三留痕”規范。針對一些鄉村學生膽小怯懦的性格,曹勇提出了“三展示”的要求:站姿端正、聲音洪亮、彬彬有禮,即說普通話,吐字清晰,語速適當;如需加手勢,可將左手或右手五指并攏舉起示意,切不可用單指指向老師或同學。他常教導學生:“尊重是學習的前提,課堂學習要做到對老師、對同學、對自己的尊重,適當使用言語和非言語表達贊美。在課堂學習中,要做到教學相長,與同學互助合作,達成共識,更要在課堂上發現自己的優點并加以強化,盡力將長處發揮到極致。”針對一些鄉村學生沒有養成良好傾聽習慣以及發言缺乏思考的現狀,曹勇提出了“三思考”的要求:專注傾聽、切合主題、合作分享,即學生聽課要緊跟師生教與學的內容、節奏,消化理解,提煉升華,全員參與,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學習是一種打造,我們應提倡沉浸式的深度學習,引導學生從‘是何、為何’向‘如何、若何’轉變。”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學生的潛能無限,只要有適宜的環境,其生命力就會被激活,潛能就有了噴涌的可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師生共同學習筆跡”這一模式逐漸發展成熟,并在沈陽市多所學校推行,東北師范大學教授李伯玲、沈陽師范大學教授景敏等專家學者對該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稱曹勇是“經營課堂草原的牧者”。
篤定減負提質,攻克“作例”大課題
作業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實踐能力、高階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是當今教師的教學新基本功。為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減負、提質、增效”,曹勇深入課堂,并結合“雙減”推出了學生作業管理“十二個三” 的要求。
作業設計有了一個“清晰坐標”。針對一些有關作業的輿情,曹勇及時提出了“三不許”:不許留懲罰性和重復性作業,不許在群中留讓家長完成的作業,不許家長和學生批改作業。同時提出批改作業的“三倡議”:全批全改,面批面改,試卷不過夜。為了更好地解放學生的大腦與雙手,他提出作業要有“三形式”:痕跡作業(書面)、無字作業(讀新聞、報紙等)、修身作業(實踐、勞動、健身等)。對于充滿童趣和多元化挑戰的作業,家長們更是交口稱贊,作業不再是孩子的陰影,輔導作業不再是家長的“噩夢”。
作業設計有了一個“思考維度”。“作業管理是關系學生學習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關鍵引擎。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只有通過系統建構,才能從質和量上對作業進行整體把控。”曹勇要求每一位教師每一次布置作業都要做到深思熟慮,確保“作業量上有度、作業管理上有質、作業批改上有效”,既要考慮教材與作業類型契合,也要斟酌即時學習與預習拓展的比重,還要思考小組合作與榮譽共享的作業。為了提高作業批改的實效性,他還提出“三簿本”:作業筆記本、作業批改本、學生錯題本,引導學生靈活綜合使用,切實提升學習效率。
作業設計有了一個“夢想遠方”。在曹勇的引領下,集團全體教師深刻認識到,作業管理要做到“三個結合”:作業管理工作要與聚焦課堂、“師生共同學習筆跡”教學模式相結合;要與教法、學法指導,提升學習能力相結合;要與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精神品質相結合。在通往夢想的路上,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會走得更遠。曹勇依托“沈陽市名優校長工作坊”,將“師生共同學習筆跡”高效教學模式、課堂學習、教學管理、作業管理三個“十二個三”輻射到工作坊所有成員校,他希望與大家攜手共赴更加美好的教育愿景。
曹勇熱愛文藝,心懷熱愛,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紅色,飽含他對教育事業的一片熱忱;黃色,代表經由反思走向成熟的課堂;藍色,是他為學生自由飛翔撐起的一片明凈天空。他用紅、黃、藍三原色,繪制著自己心中理想教育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