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的工讀學校,是一個被貼上特殊標簽的地方。這里的孩子常常被外界區別對待,“工讀”二字將他們的身份標記為“心理和行為偏常,乃至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
1985年,小說《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工讀學校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書中的教師克服重重困難,讓孩子重新樹立起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信心,重新認識到世界的美好。作者柯巖曾在北京市海淀工讀學校做過近兩年輔導員,小說中角色閃耀的人性光輝,始自她對這所學校的真實認識。
近40年過去,作品的熱度與工讀學校一起淡出公眾視野多年。重尋北京市海淀工讀學校舊址,“工讀”已更名“寄讀”,現如今的名字是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以下簡稱“海淀寄讀學校”),課程設置和教育管理更接近普通公立中學。
在學校的入口處,“辦適合我們學生的教育”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何為“適合”?這里將為學生提供何種教育?筆者帶著這些疑問走進海淀寄讀學校,通過與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肖建國的深度對話,觸摸到了這所學校的教育肌理。
特別的愛,給特殊的你
雖然已經更名,但海淀寄讀學校仍是一所特殊的學校,那些不同尋常的成長問題,成為世人看待這些孩子的有色眼鏡。這里的教師,成為重塑學生形象的那個人。
《教育家》:據了解,學校于2010年提出“辦適合我們學生的教育”,圍繞這一目標,學校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肖建國:“特殊的學生”呼喚“專門的教育”,而辦好“專門的教育”的關鍵是抓“適合”。因此,我們在教師搭配、管理舉措、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調整。
在2003年接任校長后,我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體罰——育人不能以暴制暴,這一問題不根治,教育將一直處于低級狀態。第二年,我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辦學思想大討論,總結出“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人們常把這里的學生比喻為“蒙塵的花朵”,隱喻在成長中遭遇挫折或受到不良因素“感染”的花季少年,實際上,這些孩子的思想與行為具備高可塑性。在我們學校,教師會無條件地悅納學生,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發展的可能。
為了能夠走近學生,我曾在擔任班主任期間把床搭進學生宿舍,讓他們重新享受有人掖被角的溫暖。如果有學生夜里找我談心,即便我在睡覺,也會立即爬起來為他疏解情緒。一次次的徹夜長談,終于讓孩子們敞開心扉,重新綻放燦爛笑顏。
在海淀寄讀學校,每班都會配備兩名班主任,學生控制在20人左右,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關注。兩位班主任以二十四小時陪伴的方式,與學生同吃同住,建立起如兄如父般的親密關系。學生逐漸在學校找回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情感支持與安全感,重新感受到愛的力量。
《教育家》:在剛來海淀寄讀學校時,學生們都是什么樣的狀態?學校怎樣應對學生的不配合?
肖建國:來到海淀寄讀學校后,很多學生會認為自己被父母放棄了,因此表現出抵觸情緒和戒備心。為打破僵局,我們從細節入手,搭建了暢通的傾訴渠道,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起自信。2004年,學校成立了心理中心,引入外部教師資源,創設了“三級心理關注機制”等多種適用于這些學生的心理工作方法。
在“三級心理關注機制”中,“一級心理關注”面向全體學生,對每一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保證每周一節心理課,讓他們每日填寫“心情天氣預報”,記錄自己的情緒,心理輔導員每日都會關注、回復;“二級心理關注”面向具有明顯心理困擾的學生,由專職心理教師開展個案輔導,依托一般談心談話、沙盤游戲、認知行為療法、焦點解決療法等專業心理工作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疏導,幫助其重建積極身心狀態;“三級心理關注”面向具有突出心理困擾的學生,由專職心理教d3c31b549dd89a4c241a375af3655bf4師協同班主任、心理輔導員、家長、同伴等以成長支持小組的形式,集中給予“生命能量補充”;同時聘請專家進行督導,定期召開個案評估會,診斷、實施矯治及支持性輔導,讓這部分學生重新獲得穩定的情緒,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面對格外頑劣的學生,我們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還會對其“問題”行為進行強制性糾正,讓學生認識到其行為過失的嚴重性并承擔相關責任,真正對他們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對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面對嚴重違紀及逃學曠課的學生,我們會以“法治教育實驗班”的形式進行加強管理:獨立配備教師,單獨劃分宿舍及活動區,學生將在這里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待其切實認識到自身問題后,才能回歸常規班級。
我校一直以來致力于探索學生“問題”行為的教育矯治措施。經過一系列實踐和探索,我們發現,聯合公檢法等力量開展訓誡教育,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轉化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我們由此設立了校內訓誡制度。
校內訓誡是由學校組織,邀請公檢法工作人員,司法社工,校內德育領導,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青少年,在校內場所進行警示教育,防止學生進一步滑向犯罪深淵。
嚴而有愛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他們的內生動力也將得到激發,與其相關的自身成長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是給人機會
這里的學生并不擅長文化課學習,也不適應常規教育。他們看上去都有著極強的個性,在成長中體會過同齡人未曾有過的歧視,這也讓他們承擔著與年齡不符的壓力。如何將這份個性引導為可以利用的特點,而不是任其野蠻生長為社會無法接受的缺點?肖建國的辦法是用“放大鏡”“顯微鏡”來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教育家》:學校如何有效引導,將學生特立獨行的個性引導為能夠發揚優勢的特點?
肖建國:每一名學生都有其獨特性,教育要不斷滿足每一名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的教師調整了教育方式和觀念,不再像過去一樣總是執著于“把學生管住”,而是真正以學生為本,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成功中成長。
我校學生張弛從小在國外長大,回國后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剛被送來時,他行為乖張,經常拿著棒子在校園揮打,有時還躺在水池里。后來我們才了解到,這個孩子在國外一直被欺負,這些行為是他的一種自我保護。為了幫他走出困境,我們挖掘出他善于打高爾夫球的亮點,鼓勵他擔任學校的高爾夫球教練。自身優勢得到發揮后,張弛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一些正面的變化,正在他的成長中悄然發生。
像這樣的學生,在海淀寄讀學校還有很多。他們不是壞孩子,只是身上的亮點沒有被看到。
海淀寄讀學校的學生多為動覺型學習者,更易對操作與體驗感興趣。我們結合實際情況,于2005年引入科技教育,讓學生實現“做”中學、“玩”中學,在情境中持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改善他們的心理行為偏常。
2005年4月,第一間科技教室正式投入使用。一年后,學生的“自制樂器”項目在“全國青少年未來工程師”競賽中獲得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近三年來,取得類似成績的學生還有很多:4名學生當選海淀區少年科學院“科技小院士”,450余人次學生獲得各級競賽獎勵。學校也連續三屆獲得“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稱號。
學校還為300余名學生打造了36個專業課程教室、40多門校本課、10多門社團課,讓每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每年學校還會組織20余次集體德育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走到臺前展示自我。校園咖啡屋、校園電視臺、生態園等真實場景,讓學生們實現了更高層次的成長。以前羞于當眾表達的學生,現在已經可以自信地上臺展示。
這里的學生,身上的亮點需要被看見,更需要有人創造機會,讓他們找到熱愛和擅長之事,從中獲得快樂、發現價值。找到興趣和熱愛后,他們就不會再為不良行為投入精力。
比“問題學生”更難糾正的是“問題家長”
大量司法實踐證明,涉案未成年人的背后往往存在著“問題家長”。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教育藍皮書》顯示,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是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理念的改變將成為未成年人命運改變的第一步,但很多家長并沒有覺察到自身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育家》: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海淀寄讀學校面臨哪些普通學校不曾遇到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肖建國:家庭教育和關愛的缺失是問題少年形成的原因之一。我們近年接收的學生中有近一半存在復雜的家庭關系,父母離異、家庭重組、隔代撫養等情況十分常見。由于缺少家長完整的關愛,孩子容易形成孤僻、叛逆的性格,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與青春期孩子相比,讓家長轉變往往更難。在我校,多數家長表現得比較被動,甚至拒絕和學校溝通;還有些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引起孩子的逆反;或放棄溝通,教育孩子以打罵為主。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校一直高度重視家訪,教師會在學生入校一個月后和寒暑假期間分別進行深度家訪,與家長建立起密切聯系。欲教育好學生,就要贏得家長的支持,家長與教師不是一條心,教育很難取得效果。
2022年,我校啟動“家長學校”,開設資源支持課、全員通識課、專項團輔課、一對一指導課等,全面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除此之外,改善學生與家長的關系,也是家庭教育破冰的關鍵。我校初三學生李雪的母親性格偏執,教育方式極端,經常以暴制暴,班主任與她打交道都有些力不從心。學校直面難題,帶領心理醫生與這對母女分別交流,現在兩人關系得到了極大緩解。曾經的李雪每天與母親的交流不超過10句話,現在她開始接受媽媽的審美,聽媽媽喜歡的音樂;母親也開始認同女兒的興趣與喜好,聽女兒喜歡的說唱歌曲;兩人可以像閨蜜一樣出去逛街,彼此為對方選衣服。母女關系得到改善后,李雪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提升,現在的她立志從事生命科學研究,每天都會積極學習。
與普通學校的教師相比,海淀寄讀學校的教師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但看到學生一個個找到了人生的自信與方向、擁有了從頭再來的勇氣,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老一輩教師留給海淀寄讀學校的寶藏,是以“愛”字當頭的“工讀精神”——愛生敬業、主動擔當、團結協作、堅守奉獻。這份精神引領我們更好地服務學生,也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堅定信念。多年來,我們每一位教師始終如一地踐行著這一精神,從未動搖或改變。
后記
筆者以往對海淀寄讀學校的認識,建立在曾經的那個特殊標簽上。本以為這是一個壓抑的故事,沒想到在訪談中看到那么多積極昂揚的人生逆轉:高二的尤秀曾經是學校里被邊緣化的體育生,來到這里后,他主動承擔了班長的工作,像班主任一樣挑起了班級管理大梁,現在的夢想是當一名教師;初三的白川曾經深陷人際關系焦慮,來到海淀寄讀學校后,教師們24小時的陪伴助他走出情緒困境,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他眼里的光逐漸亮起來,重新燃起了對人生的憧憬。
教育并不是一個忽然的轉折,高光時刻也不會突然降臨,改變更不會一蹴而就。更多的時候,孩子們的成長是緩慢的、充滿反復的、讓人心力交瘁的。那些在訪談過程中觸動筆者的教育點滴,特殊卻又平凡,其價值在于蘊藏其中的愛與力量,這些無關學生身份、學校資源多寡,其中牽引的,往往是一些更本質的問題——教育或許從來都不是從外面給一個人加上什么,而是把原來就存在的潛在素質激發出來。
海淀寄讀學校隔離了問題少年原先所處的不良環境,補充了他們在原生家庭缺失的情感教育,教師們通過悉心關照和教育,幫助這些在人生路“走失”的孩子找到“歸途”。
(文中學生姓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