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能夠推動課程的發展,一方面幫助解決課程建設中的真實問題,另一方面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課程觀。浙江省杭州市大關苑實驗幼兒園自2003年起便以“節日教育活動”為特色展開實踐研究,20年來,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探索過程中,我們也曾陷入迷茫,不同形式的教研便是幫助我們“穿越迷霧”的重要途徑。
“三級審議”優化園本主題。為更好地開展節日活動,我園通過年級教研先行、園級教研跟進、班級教研細化落實的三級審議的教研方式優化主題。在年級教研先行中,梳理過去、思考當下、因需而變。在園級教研跟進中,甄別問題、聚焦共性。在班級教研中,展現班本、細化落實。我園梳理了園本主題活動優化調整的原則: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調整活動內容;結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思考活動的組織形式;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經驗,融合適宜的園本、班本活動;基于主題價值追求,優化主題行進路徑;在基礎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增刪調轉。
通過三級審議,教研的路徑實現了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轉變,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發展意識。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引導改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比如在班本化審議過程中,幼兒園的課程貼合了幼兒的經驗,貼合了園所的理念和資源,較好地支撐了課程的園本化建設與實施。
“決策分享”打造節慶儀式。為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使其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解決課程中的真實問題,我園嘗試采用“決策分享”的教研路徑,即公眾共享、聚焦分歧、解釋立場、協商共識、采用決議,讓每位教師都成為教研活動的主體。這有助于推動教研生態更加開放、包容,從而提升教師課程審議能力和課程執行力、反思力等。
“決策分享”教研范式的操作過程中,參與者充分表達之后,教研組織者能夠有意識地根據實際情況聚焦關鍵問題,通過交流碰撞、解釋立場達成共識。比如在“端午·趣”主題下設計的端午游戲,基于教師的分享,聚焦到了園所場地資源挖掘使用的問題。經過“節日習俗了解—場地尋找與分析—設計游戲環境—試玩游戲—再次調整環境”的探索,從理解到整合再到重構,端午游戲環境應運而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分享與交流,有效地挖掘利用了場地資源。
“PDCA”助力項目深入。為了更有效地解決教研結果的轉化問題,我們在“決策分享”的基礎上探索“PDCA”循環模式的教研新路徑:“P”意為問題梳理、共同學習,“D”意為觀摩研討、實踐執行,“C”意為現場評估、判斷分析,“A”意為優化調整、總結提煉。這使教研結果有轉化、有回環,從而助力項目的深入推進。
在“PDCA”教研模式中,每一個小組都是自己的回環跟進。這種教研方式,讓教研的效果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了驗證,同時,也能在跟進的過程中繼續發現問題,形成后續教研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形成良性提升,讓課程更具生命力和延展力。我們總結了項目活動推進的策略:以節日價值核心為追求,以幼兒興趣為導向,充分利用多種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幼兒在體驗中獲得經驗。
比如“清明·紀”主題活動后,幼兒基于常被蚊蟲叮咬的現象開啟了“怪味草”項目活動。先行班教師通過隱性支撐,讓幼兒多維度對“怪味草”進行體驗和探索,衍生出與艾草相關的短程式項目活動——制作艾草花露水、艾葉安康包趣味玩等,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先行班”教師采用“理論學習—先行實踐—跟進指導—故事分享”的流程,在保教管理團隊的跟進指導中大膽創新實踐,分享交流成果以帶動其他各班的課程實態。
我們通過教研努力助推“承·長課程”生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讓幼兒不斷地與同伴互動碰撞,推動幼兒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