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是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個領域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教育。這種打破了學科界限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幼兒綜合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與STEM教育的理念有相同之處,都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聯系。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開展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全方位培養幼兒的能力與素養。
科學思維促進創新能力發展
幼兒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期,STEM教育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同時推動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提升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大班“制作照明小夜燈”活動為例,教師和幼兒一起閱讀故事,故事傳達的思想是鼓勵孩子獨立做事情,如獨立入睡、獨立如廁等。幼兒對于如何獨立入睡的話題十分感興趣,討論從讓玩偶陪伴到安裝小夜燈,隨后圍繞小夜燈進行了深入討論。教師緊緊跟隨并抓住幼兒的興趣開展了“制作照明小夜燈”的活動,力求通過多種環境、場地、材料支持幼兒探究,帶領幼兒從認識電路零件、連接簡單電路到探究如何讓燈泡亮起來,最后設計制作各種各樣的小夜燈。在探究如何讓小燈泡亮起來的環節中,幼兒不滿足于讓一個燈泡亮起來,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兩個及多個小燈泡亮起來。通過不斷地嘗試,他們設計出了能夠串聯在一起的彩燈,并且利用彩燈幫助表演區的幼兒裝扮了舞臺。此外,幼兒還思考了如何讓燈光更加聚攏,并嘗試為燈泡做“帽子”。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地遇到問題并解決問題,獲得了新的知識和經驗并且能夠運用到生活中。
探究精神促進綜合能力提升
幼兒園的探究活動常常根據“問題與聚焦、調查與研究、設計與制作、展示與分享”幾個環節推進。教師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先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幼兒的興趣,組織幼兒開展探究活動,幼兒成功總結規律后,再回歸生活,運用已有經驗完成探究過程。
在“攀爬的小葉莖”活動中,幼兒發現種植的豆苗長得太高了,出現了東倒西歪的現象,比如白蕓豆的小葉莖都歪倒在地上了。“為什么葉莖會東倒西歪,怎樣才能讓它們不倒呢?”教師沒有直接回應幼兒的問題,而是把問題拋回孩子:“你們可以想想辦法嗎?”有的幼兒說見過周爺爺給幼兒園的西紅柿搭小架子,用繩子將葉莖捆在架子上。于是,幼兒決定給豆苗搭個架子。首先,他們尋找可以搭架子的材料,分別找到了筷子、吸管拼插玩具、小木棒,通過反復嘗試,最終選擇了又長又好拼接的吸管拼插玩具。架子做好了,怎樣將葉莖綁在架子上呢?這一問題再次激發了幼兒探索的興趣,他們收集各種辦法,并分小組嘗試,還把周爺爺請到班級來指導。很快,幼兒一同選出了最合適的方法和材料,并將小葉莖固定在架子上,解決了小葉莖東倒西歪的問題,豆苗又可以繼續向上生長了。探索過程中的努力為幼兒積累了寶貴的生活經驗。
STEM教育通過跨學科、項目式、探索式的學習方式,推動幼兒提升綜合能力,有利于優化幼兒對知識的理解。21世紀是知識競爭時代,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有效利用適宜的理念融入本土科學教育,推動幼兒園科學教育深入開展,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