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發展需要有效的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為依托,因為后者提供能夠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具體、形象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部分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面臨幼兒參與深度不夠、忽視幼兒自主探索品質的形成、難以把握豐富性與留白之間的平衡等問題。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第九幼兒園堅持以幼兒為主體,關注幼兒內在需求,積極探究做好環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藝術呈現幼兒作品。首先,要徹底轉變思想,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環境創設,才能從原先的直接動手、動腦者變為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合作者。如幼兒自己的物品標志、進園五部曲、離園六部曲等操作流程圖都交由幼兒自己創作。其次,教師要整合、美化幼兒作品,以藝術的方式呈現,提高審美素養,增加幼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如裝裱幼兒畫作、依輪廓裁剪幼兒作品、串聯幼兒作品,并將其在空中或墻面展示等。最后,教室呈現的作品不該是一家之言,而是每位幼兒的心聲,教師要關注每個作品,并將作品進行整合,形成情境化的作品圖景。例如“西游記”主題中,每位幼兒作畫不同的人物,教師可將其剪下并粘貼組合,形成師徒西游情境。
創設隱性環境支持,培養幼兒自主意識。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是幼兒自己獲得、理解和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應當讓幼兒主動探索環境,形成自主意識。第一,教師以放松的、真實的狀態與幼兒互動,時刻提醒自己是否阻礙了幼兒的主動性,思考在幼兒的前面,行動在幼兒的后面。思考幼兒可能會喜歡什么、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會怎樣做、會獲得怎樣的經驗,為幼兒自主探究提供支持與幫助。第二,學前兒童學習以直觀經驗性為主,材料的投放應讓幼兒獲得充分自我探索的機會,教師應提供能夠讓幼兒看一看、嘗一嘗、摸一摸的直觀真實性材料,讓幼兒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獲得成長。第三,在自主學習方面,教師可在區域以及墻面提供記錄單、操作流程指引圖等工具,使幼兒在不自知的情境下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如為幼兒提供水果擺放點,幼兒自主選擇吃水果的時間;再如提供多個取水點,幼兒可根據距離自主選擇喝水地點,形成自覺喝水的習慣。
巧妙布局立體空間,平衡空間利用與留白。首先,教師可以在地面空間通過地線指引,幫助幼兒形成有秩序、規則性強的意識,方便幼兒進行自我管理。其次,墻面空間注意材料豐富性與留白之間的平衡,墻面下半部分可通過藝術形式呈現幼兒作品,讓幼兒抬眼便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墻面上半部分盡量留出空間,避免過多材料帶給幼兒的視覺疲勞,同時也為幼兒創作提供可能性。再次,教師可有效利用教室頂面空間,發揮頂部空間的隔斷與美化功能,如掛置與近期主題相符合的物件,使整體空間與主題相呼應。最后,教師可通過垂掛織物等形式實現區域間的隔斷,讓幼兒行為可視化,讓教室情境更具可控性。
文化與精神視覺化,并在班級環境中適宜表達。幼兒園文化與精神反映幼兒的學習方式,環境除了保障功能合理舒適外,還傳遞自然人文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成為兒童認知與個性發展的隱形導師。如南方文化中非常重視冬至節,教師可在環境中投放面粉等食材,讓幼兒自己制作湯圓、品嘗湯圓,體驗節日的快樂,還可讓幼兒通過手工繪畫等方式營造節日氛圍。
作為教師,應放手幼兒、相信幼兒、看見幼兒,給予幼兒更多的機會與權利,鼓勵幼兒積極創設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