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前教育是人才強國戰略的起始工程,幼兒園教師是學前教育的第一資源。青師,意為青年之師、青春之師,亦有青澀之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意蘊。浙江省蘭溪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建有模擬幼兒園的實訓室“青蘋果教室”,學前專業教師團隊教學研究項目有“青課”,“青師”之名由此而來。我們積極推進“蘭溪新幼兒園教師成長合作社”、簽約實習園等校外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深化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深度合作的關系。共享學前優質師資,共享合作育人成果,是實現課程同脈、師資同享、教研同體的重要引擎。
青師成長合作社建設路徑
“中心共建”是合作社責權分配的實施載體。園校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加強基本教學型技能實訓室建設,依托中德職教中心建設項目,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智慧型校內專業實訓中心。專業實訓中心由學前教育專業實訓室、心理實訓室、藝術實訓室等構成。實訓中心服務“蘭溪青師成長共同體”教師技能訓練、技能等級考核,實現藝術訓練、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創新創業“四位一體”功能,建設水平能滿足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境共融”是合作社責權統一的有效途徑。園校共同調整專業結構,在原有幼兒保育專業的基礎上,經專業論證會討論,增設早期教育和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并開展職業能力與工作任務分析,不斷推進崗位描述、任務分析、能力定位。
在教學管理方面,我們開展了“三境三堂”的實踐探索?!叭场敝傅氖切木场⑶榫场嵕场W習者技術知識的習得具有特定的生成路徑,可歸納為起點階段感知職業—釋疑階段認同職業—開放階段任務學習—發現階段崗位聯結—實踐階段驗證愿景—生成階段應用能力。前兩個階段關注學習者心境的生成和建構,中期輔以情境的鋪墊和融合,后期則重視實境中的應用和拓展?!叭谩奔吹谝徽n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第一課堂指學校開設的課程教學計劃中的文化課、專業課堂,第二課堂指學生在校內參加的勞動、各項社團活動、技能比賽等,第三課堂指學生在校外參加的幼兒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等。三境共融的課程開發模式增強了學生所學知識、技能與幼兒教師崗位的吻合程度。
“資源共享”是合作社責權結合的創新動力。合作社緊密對接幼兒園教師崗位需求,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研制了學前教育專業“見習、實習、研習”標準與指南,編寫了《實踐教學指導手冊》以及服務社會的指導性教材和校本特色教材,組建了園校協作的校本教材編寫團隊。編寫團隊結合崗位職業核心素養要求,選擇基礎課程、核心課程、方向課程三大類課程中學科知識技能體系銜接的課程鏈,開發了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式等新形態校本教材,豐富教學資源的內容和形式。
“三方協同”是合作社責權配置的建構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根據《浙江省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工作方案(2019年)》制定學校的《產教融合工程項目管理辦法》。二是制定實訓室建設的配套制度。比如《項目建設進度細表》《項目建設工作任務分解表》《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條例》《教師團隊建設計劃和實施方案》等,保證產教融合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三是建立園校合作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由行業、幼兒園和教育界專家組成的項目建設專家顧問咨詢委員會的職能,共商公共實訓室建設和“雙師型”教師培養方案,對項目建設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指導建設實施。
人才培養改革成效
課程同脈。人才培養模式多元,社會服務覆蓋面廣。2019年,我校受邀成為中日幼兒教師成長共同體理事單位,并與浙江省金華市三所中職學校合作,成立了浙中學前教育聯盟。我們共同探索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在中高職一體化培養方式、課程體系、資源共享、教學改革等方面效果明顯。職前職后一體化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培養了大量的優質幼兒園師資。
教研同體。我校已與蘭溪市政府、市教育局學前教育中心、多家公辦幼兒園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建立新教師成長聯盟,共同推進專業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效果評價、實踐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合作共建。其中,蘭溪市的4家省一級幼兒園成為主要實習基地,為在校生見習、實習、研習提供有效保障。此外,我校還組織了幼兒教師彈唱技能培訓,為實驗幼兒園、藍天幼兒園、柏社中心幼兒園等多家幼兒園提供面點培訓和教師禮儀培訓。三年來,合作開發青課5項,共同培養青師213名。
師資同享。師資科研團隊優良,深化專業建設改革。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金華市中小學藝術節榮獲佳績。此外,學生的微電影《青春的顏色》《感恩有你》入選浙江省首屆百佳校園影視節目。在教育科研的探索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加工、傳導教學信息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得到相應的提升。
青師成長合作社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極實踐,一方面推動骨干教師參加交流,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采用“互生互長”教育模式,共建實訓基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關注幼教行業真實需求
學校全力打造園校融合的新樣態,青師成長合作社深度融入區域學前教育,構建了多元主體間的信任關系。同時,探索過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存在“關注結果”的功利化評價,二是存在“路徑依賴”的形式化供給?;诖?,我們著力從機制角度彌合幼教行業需求側和學校人才培養供給側之間的鴻溝。
以“融”為基石,建成區域性幼兒園師資培育高地。多層次立體化人才培養格局逐步形成,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鮮明特色,人才培養規模有序擴大,更好地滿足學前教育師資的需求。畢業生教師資格證獲取率、職業技能大賽獲獎率、公辦教育機構教師公開招考錄取率保持整體優勢,入職適應、專業成長及持續學習能力保持高水平。
以“創”為引擎,建成行業性創新服務平臺。結合地方實際,基于需求導向,探索政、校、行、社協同共融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浙中學前教育合作聯盟建設,建設蘭溪市新幼兒教師成長共同體,開展學前教育研究與咨詢服務,取得一批在本區域有影響力的課題研究成果,通過創新服務平臺,為蘭溪市及周邊區域嬰幼兒發展機構提供技術服務。
以“研”為路徑,建成開放性專業建設蘭溪樣本。圍繞高水平專業建設、專業產教融合評價、家長學校建設與培訓、早教機構教師培訓等方面,研制形成科學、規范及可借鑒的系列專業建設相關標準。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開發高水平專業建設、中職協同中心建設、幼兒教師教學技能等級證書等一批標準。輻射并帶動其他專業的高水平發展,為浙江省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提質培優提供實踐依據和蘭溪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