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日本在學前教育領域開始聚焦幼兒的核心素養與能力培養,形成了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貫通的價值取向與培養目標,并確立了學前階段核心素養的“三大支柱”及其在嬰幼兒學習與發展方面具體表現的“十種狀態”。在托幼機構的具體教育實踐中,日本傳承并發展了其生活化、綜合化、游戲化的實踐模式,深化了以核心素養為指引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構筑了素養取向的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指向核心素養與能力:日本幼兒園國家課程標準的新動向。2015年4月1日起,日本正式啟動了“兒童·育兒支援新制度”。目前,日本學前教育處于多元化的體制,存在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幼稚園,即3-6歲,根據文部科學省告示的國家課程標準《幼稚園教育要領》實施教育的機構;二是保育所/保育園,即0-6歲,根據厚生勞動省告示的《保育所保育指南》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三是幼保合作型認定兒童園,即0-6歲,根據內閣府·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聯合告示的《幼保合作型認定兒童園教育·保育要領》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四是區域型保教機構,即0-3歲,根據厚生勞動省告示的《保育所保育指南》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
2017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最新修訂的《幼稚園教育要領》《保育所保育指南》《幼保合作型認定兒童園教育·保育要領》(以下統稱《新課標》)。《新課標》已于2018年4月1日起開始全面實施,它的最大亮點是把學前階段的教育目標與義務教育階段以及高中階段的教育目標貫穿一體,將目標定位于面向未來的人應具備的“三大支柱”核心素養和能力的培養。
“三大支柱”與“十種狀態”:日本幼兒教育核心素養的核心。學前教育階段的目標定位于從嬰幼兒期開始,為幼兒打下掌握三大支柱核心素養和能力的基礎。第一支柱是通過豐富的體驗,培養幼兒感知、發現、理解、學會知識和技能。第二支柱是使用領悟和學會的知識與技能等,培養幼兒嘗試、進行表達和表現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第三支柱旨在培養幼兒心情、態度等過程中,營造更好生活的向學力、人格等。
與此同時,《新課標》提出了在幼兒期結束時希望幼兒達到的“十種狀態”,將其作為三大支柱核心素養和能力的具體體現,有效確保學前教育的質量。并且,這些核心素養和能力的培養要通過貫徹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達表現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采取整體活動來綜合進行。
首先,健康領域對應身心健康這一狀態,即創設健康而安全的生活,使幼兒充分調動身心,針對自己想做的事情,預測目標,帶著充實感投入其中。
其次,人際關系領域對應“自立心、合作性、接觸社會生活、道德性和規范性的萌芽”這四種狀態。自立心是指主動接觸周圍環境,在享受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自覺領悟必須要做的事情,靠自己的力量思考,享受自信、成功的喜悅。合作性是指在同伴交往中,為實現共同的目的,想辦法克服困難,合作解決問題。接觸社會生活包括對家庭有愛心,并在與周圍人接觸的過程中,考慮對方的心情,領悟與人接觸的方法,感受自己發揮作用的喜悅,對自己生活的地區產生親切感。道德性和規范性的萌芽是指在與同伴反復進行多種體驗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與同伴共情、換位思考;能與同伴協調制定規則,理解并遵守規則。
再次,環境領域對應“思考能力的萌芽、與自然關聯、尊重生命、接觸社會生活,以及關注并感知數量及圖形、標記及文字”等狀態。其中,“思考能力的萌芽”指幼兒在積極接觸周圍事物及現象的過程中感受、領悟,想辦法了解事物的性質與關系,獲得多樣性的經驗。同時,在同伴交往中領悟不同的想法,進行判斷與重新思考,并完善想法?!芭c自然關聯、尊重生命”指通過接觸自然獲得的感動體驗,以好奇心和探究心思考問題,提高對周圍事物及現象的關注,領悟生命的奇妙與尊嚴,并萌生對自然的敬畏與呵護?!敖佑|社會生活”是指在接觸各種各樣環境的過程中,進行分析判斷、分享并靈活利用信息等,并使幼兒對社會環境產生歸屬感?!瓣P注并感知數量及圖形、標記及文字”指在游戲和生活中領悟標記及文字的作用,并根據需要靈活運用。
從次,語言領域對應“使用語言分享”這一狀態,是指幼兒在與教師和同伴交流的過程中,親近圖畫書和故事,掌握豐富的語言,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體驗語言表達的快樂。
最后,表達表現領域對應“豐富的感性與表現”這一狀態,是指在接觸打動心靈的事件過程中,領悟各種各樣素材的特征及表現方式,愉快地體驗與同伴的表現過程,分享表現的喜悅,產生表現的熱情和積極性。
生活化、綜合化、游戲化:幼兒期核心素養與能力的培養。幼兒園教育是為實現學校教育法中規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根據幼兒期的特性,通過環境而實施的教育。教師要與幼兒建立充分的信賴關系,使幼兒自主地與周圍環境相處。當幼兒想接受這些環境時,他們會反復嘗試、思考。教師要發揮對幼兒期教育的看法和想法,努力與幼兒一起創設更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保障幼兒在穩定的情緒下充分發揮自我,使幼兒獲得發展所需的體驗,促進幼兒的主體性活動。例如,日本幼兒園的作息制度中,教師每天會安排大量的自由活動時間,供幼兒根據興趣和需要進行自主活動。
其次,游戲是幼兒的自發性活動,是為幼兒的身心協調發展打基礎的重要學習。因此,要以游戲的指導為中心綜合實現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和表達表現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例如,日本廣島縣尾道市某幼兒園大班開展的表演游戲中,幼兒不僅自制游戲的服裝、道具和打擊樂器具,還通過生動的歌舞、說唱和伴奏等方式再現儀式。通過表演游戲,幼兒獲得了諸多發展。
再次,幼兒的發展是身心各方面相互關聯、經歷多種多樣的過程才得以實現的,而且,每個幼兒的生活經驗各不相同。幼兒園要根據幼兒的特性,開展符合幼兒發展的指導。例如,日本一些托幼機構不僅會為有特殊需要幼兒的班級額外增配一名教師,還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為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提供專門化的資源。
最后,教師要確保幼兒的主體性活動,根據對每一個幼兒的理解與預測,有計劃地創設環境。為此,教師不僅要根據幼兒與他人及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準備玩教具、創設空間和物質環境,還要根據每個幼兒的活動場景,扮演不同角色,豐富其活動。例如,日本廣島縣福山市某保育所大班的一位男教師在班級運動會前夕組織幼兒用三色繩子編織跳繩,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教師綜合運用示范、建議、提問、鼓勵、引發同伴互動等方式給予幼兒個別化的指導。
新學年伊始,幼兒園各個班級都會制定出適合本班嬰幼兒發展的年度課程計劃,主要包括:明確各年齡班的培養目標,確定各班級重點實施的年度課題,日常培養嬰幼兒基本的生活習慣(比如飲食、穿脫衣物、收拾整理等)、強身健體(比如散步、韻律操游戲等)、集體建設(比如游戲、班級活動、勞動等)、交流保育經驗以及制定貫穿一年的大型活動。具體而言,各班級會圍繞語言、美術、音樂、自然科學等不同的課程領域,制定具體的課程內容以及家園共育方案。
綜上所述,日本不僅在政策層面制定了以核心素養與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幼兒園課程標準,指明了幼兒園課程發展與改革的方向,還在實踐中傳承并發展了“以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載體、以全人發展為目標的綜合學習活動課程”的實踐模式。這也為我國推進核心素養導向的學前教育發展提供了啟示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