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如何在高中生現有的、較為參差不齊的知識技能水平基礎上,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利用較為簡單的手段,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在音樂編創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音樂編創;即興創作
音樂編創,具體是指通過音樂材料的組織與發展,以不同的形式表達思想感情、表現音樂意境的藝術創作實踐活動。也就是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從節奏、旋律、歌詞等方面展開思考,進行屬于自己的編寫創造、以更多的可能性實現自我表達。其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
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每一次對于音樂的體驗、感知、靈感的迸發以及自我表達,都應該是圍繞“音樂”本體,不能單靠教師的語言教化,而是應該讓學生多參與音樂實踐,在每一次的音樂節奏、旋律中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即興能力,從而更加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養成。
因此,在實踐過程中,要求教師要以音樂特征為主體,不斷完善自身教學設計,以正確的教學定位為出發點,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特征,在遵循教學對象身心發展規律以及音樂教學客觀規律的同時,理解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在音樂課堂中滲透音樂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養成。
在新頒布實施的《普通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標準(2017版)》中明確提出要求,在高中階段的音樂學習中,學生主要從節奏、旋律和歌曲歌詞三個方面進行即興和編創能力的練習。在音樂創編知識方面,要求學生了解音樂材料組織與發展的一般規律,學習音樂創作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初步掌握音樂作品的常規結構及音樂編創的基本方法。在實踐方面,要求學生依據教師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編創一段相對完整的旋律;或者依據歌曲、樂曲的主體材料及情緒,進行即興唱、奏等創編活動;并且參與以歌曲編創為主的創作實踐,嘗試為旋律編配歌詞等。
考慮到高中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不盡相同,因此,筆者希望通過使用相對較為簡單的童謠、音程關系以及奧爾夫樂器,幫助高中生完成對于“作品”相對“完整”的音樂編創。
此處筆者以陜西本土童謠《陜西八大怪》為素材,由教師組織學生將素材與語言、聲勢、奧爾夫樂器結合自由創編,形成一個完整的節目,最終進行展示。這樣的活動形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拓展思維能力。
世界上最自然、最動聽、最方便攜帶的樂器就是人的嗓音。因此編創的開始從嗓音進入。在課堂上,老師組織學生對素材進行思考,商討每一部分的素材呈現方式。節目的展現應該是“由淺入深”,從簡單的集體朗誦入手,整個編創的第一部分為全體學生的念白。
以陜西童謠《陜西八大怪》為素材,學生自由的加以不同的節奏進行朗讀,老師先給予一個示范,要求每個學生創編出一種讀法來。學生經過練習不但對節奏型熟悉了,還從中擴大了知識面,鍛煉了創造力。
如:老 婆 帕 帕 頭 上 戴,家 家 房 子 半 邊 蓋。
×·× × × × × ×,×·× × × × × ×。
《陜西八大怪》:
老婆帕帕頭上戴,家家房子半邊蓋。
板凳不坐蹲起來,面條寬的像褲帶。
鍋盔大得賽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戲吼起來,姑娘一般不對外。不!對!外!
從學生的創作中選擇最適合陜西特色的節奏朗讀,定為整個素材的念白基調。教師繼續引導學生繼續下一部分的創編,單聲部的念白結束后,鼓勵學生進行多聲部的節奏練習,并第二部分設置為二聲部卡農的形式。
在第三部分時,學生希望大膽嘗試三聲部結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引導,注意三聲部之間的配合協調,低聲部應該穩定重音,維持整個作品的恒拍感;中聲部可以做部分“加花”,使整個作品聽上去更加“豐富”;高聲部需要保持素材的原本性,與之前的兩個部分進行銜接。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節奏的基礎上,為整個素材框架增添樂器、創編旋律。
第四部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循序漸進,加入身體打擊樂,進入聲勢部分,依舊為三聲部結構。低聲部可以用跺腳發出的低沉聲音,維持重音感;中聲部可以利用拍腿、拍手或捻指的清脆聲音,為作品加入清脆、俏皮感;高聲部仍然維持作品的整體基調,以將整個作品關聯起來。
接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編樂曲,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固定的節奏型,不要太長。再給出一組音列“1 2 3 5 6”五聲音階,讓學生試著有這些音為黑板上的節奏配上旋律。
這種創作方式是指令性的旋律即興,讓學生根據老師指定的音樂要素(如節奏、音列等)、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進行發展性的音樂創作,完成之后請學生演唱自己所創作的曲調,老師記錄下學生的成果給予肯定與表揚,這種方式創作的音樂學生的成就感較高。
即興創作完畢后,由學生自己將曲調與童謠結合打擊樂器與音條樂器、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整個編創過程可以稱之為一種歌曲編創的形式,對于學生音樂編創的綜合素質開發,具有積極的影響。這種形式對比過去課堂中相對單一的往旋律中填詞的形式,更加注重學生在藝術教育中的自身體驗、自行挖掘以及自我感受,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體驗多聲部作品的編創過程,提高學生對于旋律的即興能力,并且更加充分地理解調式調性。
同時,《陜西八大怪》的主題也突出了本土化音樂創造,貼近學生生活,不失趣味性。并且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與思考能力,給予了學生更加愉悅的課堂體驗,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契合了2017版新課標中“核心素養”的有關培養要求。
而高中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相對自由自主的階段,自我意識日漸增強,學生的音樂基礎不盡相同,教師需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教學設計以其發展需要為根本依據。充分了解學生發展狀況以及思想動態,及時對教學內容做出適當調整,激發學生的自主積極性,體現音樂編創課堂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錢丹.培養編創能力 優化音樂課堂教學[J].科學大眾,2014(3).
[2]羅凌.音樂即興創造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民族音樂,2012(1).
[3]黃沙玫.奧爾夫音樂教學課堂中創造力氛圍的實證研究[D].廣州:星海音樂學院,2009.
作者簡介:
陳捷,陜西省西安市,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