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20世紀初,東西方文明再次激烈碰撞,融西方交響樂隊之形與中華傳統音樂之韻的民族管弦樂應運而生。現對管弦樂音樂文化展開研究,從樂器構成、演奏人數、演奏特色三個方面介紹西方管弦樂音樂文化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征,通過分析新時代背景下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實困境,從作品創作、數字化傳播以及文化產業三個維度進一步探討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策略。
管弦樂是以樂隊合奏的形式進行表演的音樂類型,亦是作曲家用旋律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其以深刻的內涵和高度的藝術價值受到了眾多作曲家的青睞。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兼顧民間性與時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商業性和公益性的基礎上,傳承和弘揚管弦樂音樂文化,推進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管弦樂音樂文化的活態傳承與高質量發展,并利用管弦樂音樂作品贊頌祖國的壯麗山河,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與風土人情,展現新時代的恢宏氣象,這既是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命題,也是其時代使命。
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方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洋管弦樂器分為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弦樂組四大類。西洋管弦樂器的音量相對較大,覆蓋了大部分音階,具有不同的特點,能夠表達出豐富的情感。西洋管弦樂的演奏人數不定,有20人左右的小型管弦樂隊,也有120多人組成的大型管弦樂隊。西洋管弦樂講究造型美、音樂美、和諧美和意境美,樂器多由木頭、銅、銀制成,高中低音色和諧統一,有豐富的表現力,可以振奮人們的精神。
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征
從《瑤族舞曲》《春節序曲》等經典曲目到近年來涌現的名篇佳作,中國民族管弦樂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粉絲”。中國民族管弦樂樂器由拉弦樂器(如高胡、二胡、中胡)、彈撥樂器(如柳琴、揚琴、琵琶)、吹管樂器(如梆笛、新笛、笙)以及打擊樂器(如堂鼓、排鼓、鑼、木魚)四類。中國民族管弦樂包括民族管弦樂曲、民族管弦樂隊組曲以及民族管弦協奏曲,所依循的律制是西方音樂界主流的十二平均律,主要是將西方交響樂的調性與律制融入自身體制,演奏人數基本在40人以上。與傳統樂器演奏相比,中國民族管弦樂更接近西方主流的交響樂演奏,注重調節局部與整體的音響平衡。
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實困境
音樂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近年來,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一些經典的管弦樂作品更是久演不衰、百看不厭。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地方對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文化的了解不夠透徹,對中國民族管弦樂的創作技法、樂曲風格和創作理念掌握不到位,對中國民族管弦樂進行本土化傳承和時代化發展的能力不強,導致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文化不但沒有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甚至還出現了嘩眾取寵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民族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播的輻射范圍小、受益群體少,發展的創新程度低等問題依舊存在。
數字化傳播媒介單一
數字時代背景下,依托多樣化的網絡平臺和新潮的娛樂化表現形式,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播速度、范圍和效果發生了明顯變化,傳播主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受眾進行高效互動,展現管弦樂的獨特魅力。網絡平臺展示的全面性、參與互動的全民性、傳播范圍的廣泛性以及藝術交流的跨界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主動認識與了解,甚至是傳播管弦樂音樂文化。然而,由于大部分管弦樂樂隊運用新媒體傳承與發展管弦樂音樂文化的意識較為薄弱,且數字化設備相對落后,現階段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依然以線下形式為主,在線上傳播方面,一些傳播主體只是簡單地把管弦樂作品上傳到新媒體平臺上,傳播內容缺乏趣味性,難以吸引受眾。
面臨行業性市場生存危機
只有有觀眾、有市場,管弦樂音樂文化才能流傳下去。沒有觀眾,沒有市場,管弦樂音樂文化注定會走向消亡。在互聯網音樂消費成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由于相關部門對其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的影響,部分地方在傳承與發展管弦樂音樂文化時依舊以傳統模式為主。這種模式的宣傳曝光率低、營銷策劃方式單一,再加上演出市場不景氣,資金、人力、場地等因素的限制,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困境。
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路徑
從地域文化中尋求靈感,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
管弦樂作品
當代民樂人的創作實踐表明,地域特色鮮明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并不矛盾,還會相互助益。河南地區的《中州韻》《豫調》,山東地區的《尼山情懷》《孔子頌》以及蘇州地區的《煙雨楓橋》《姑蘇印象》等管弦樂作品都是對管弦樂進行本土化轉型的生動實踐,其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悅耳動人的音樂作品,還展現出管弦樂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更好地傳播了管弦樂音樂文化,使管弦樂雅俗共賞。由此,站在時代文化高度觀照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守正創新顯得十分重要。
在守正層面,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在于節奏和技法,更在于其蘊含的民族文化底蘊。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以民族音樂為根基,參考“彭修文模式”,考慮管弦樂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自覺承擔起挖掘地域特色、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的藝術使命,通過熟練運用中國民族調式、精湛的配器技法,以及巧妙化用典型民族音樂的主題旋律,充分發揮不同地域民間音樂文化的優勢,用管弦樂音樂作品展現中國的蓬勃發展,從而喚起聽眾的歷史記憶,勾勒新時代民族管弦樂音樂版圖。
在創新層面,基于多元化的音樂語匯,在傳承中尋找創新之路,于新時代中國的宏觀背景中尋找創新元素,以開放融合的態度對待一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而實現對管弦樂作品思想主題、表現形式、創作觀念以及技法的創新。例如,在思想主題上,將鄉村振興、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夢、生態城市等作為管弦樂音樂作品的創作主題;在創作理念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與素材,將“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等作為管弦樂創作的新理念;在表現形式上,在舞美設計上下功夫,積極探索新的演出形式,通過拍攝視頻、直播、線上音樂會等形式為人們提供更加多樣的視聽盛宴。
利用數字技術,構建立體化管弦樂音樂文化數字化
傳播體系
數字時代的到來,尤其是新一代數字技術以及數字經濟的發展為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更多路徑,相關主體可以利用三維動畫、VR、AR等技術傳承和發展管弦樂音樂文化。
首先,突出技術賦能。中央民族樂團《天地永樂·中國節》主題音樂會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將民族管弦樂與多媒體展示相結合,為觀眾提供了“樂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好意境。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以“科技+內容”為導向,運用AR、VR、AI、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配合舞美、燈光、服裝等視覺元素,展現管弦樂音樂的最新成果,助力管弦樂音樂文化實現場景化傳播,使其從聽覺藝術轉變為視聽藝術。此外,還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策劃現場探訪Vlog、云端音樂會、線上直播等形式,為觀眾提供線上演唱會、微紀錄短視頻、網絡綜藝、元宇宙表演等數字化產品,帶動大眾主動關注和了解管弦樂音樂文化。
其次,利用新媒體平臺。從以往的線下買票觀看、偶爾線上展播到如今頻繁的線上線下同步直播,新媒體平臺為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提供了多元渠道,實現了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相關主體要聚焦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創作、演出和傳播,充分利用好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云音樂、抖音、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借助新媒體平臺的直播、視頻推送、資訊傳遞和音頻點播等功能,開展“管弦樂音樂文化+數字傳播”實踐。例如,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管弦樂的演出資訊、創作動態,展示管弦樂樂團的風采,開展高清直播,打造高規格的管弦樂音樂文化大眾化傳播、公益化傳承、商業化發展陣地。
最后,學習先進經驗。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播主體要善于借鑒相關經驗,對管弦樂音樂作品的生產、傳播、加工和轉化等環節進行數字化轉型,打造管弦樂數字音樂廳、管弦樂音樂文化資源數據庫、管弦樂數字教育平臺、AI+大眾應用型管弦樂創作平臺、管弦樂數字博物館等,并利用這些平臺實現管弦樂音樂的資源整合、作品創作、藝術鑒賞、教育培訓和宣傳推廣等,進一步提升管弦樂音樂文化的數字服務能力,實現管弦樂音樂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打造具有特色和IP屬性的管弦樂音樂文化品牌。比如,打造AI+大眾應用型管弦樂創作平臺,形成廣泛的對外文化交流體系,發揮管弦樂音樂文化生產主體的作用,為社會公眾參與管弦樂創作、豐富管弦樂音樂文化提供有力支撐。
從文化產業尋求契機,促進管弦樂音樂文化市場消費
目前,音樂文化消費已成為年輕一代的剛需,管弦樂既與影視、綜藝、廣告、動漫、游戲等其他藝術形式緊密結合,也與教育培訓、樂器制作、文創設計、文旅融合、線上演藝等新業態聯動緊密。產業化發展是管弦樂音樂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手段,能夠充分展現出管弦樂音樂文化的魅力,激發管弦樂音樂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使管弦樂音樂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依據產業鏈理論,管弦樂產業鏈可分為上中下三個環節。其中上游參與者主要是管弦樂作品的創作者,中游參與者是管弦樂音樂內容的制作商及發行商,下游參與者則是消費者,他們共同構成了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市場生態。相關主體要以產業鏈思維為指導,以音樂產業融合發展為契機,加大區域內管弦樂音樂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發展以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為導向的教育培訓、演藝經紀、動漫游戲、音響器材、文旅文創等相關產業,形成互動體驗、品牌展示、露天影院、特色餐飲等多元化業態,打造多樣的“管弦樂音樂+”生態產業鏈,為管弦樂音樂文化服務提供更多可能。
另一方面,近年來,管弦樂數字化文化消費場景不斷涌現,產業布局不斷完善,這些都為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正向激勵。由此,要拓寬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播渠道,積極探索“管弦樂+短視頻”“管弦樂+數字音樂會”“管弦樂+網絡直播”等發展模式,不斷延長產業鏈條,盤活管弦樂音樂文化藝術資源,推動管弦樂音樂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西方管弦樂音樂文化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文化在樂器構成、演奏人數、演奏特色三個方面既有一定的共同點,又具有明顯的差異。新時代背景下,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音樂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數字化傳播媒介單一、行業市場生存危機等現實問題,導致管弦樂音樂文化無法全面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管弦樂音樂文化傳承相對艱難,創新發展更是力不從心。因此,應當通過從地域文化中尋求滋養,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管弦樂音樂作品;從數字技術中尋求支撐,構建立體化管弦樂音樂文化數字化傳播體系;從文化產業中尋求契機,促進管弦樂音樂文化市場消費等措施,推動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斷豐富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