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羊養殖中的多發疾病,羊腸毒血癥一經暴發,很容易擾亂整個養殖秩序,降低羊只的生產性能,對此,養殖人員務必要對這一疾病有較細致的了解,踐行好針對性的防治對策,方能盡量降低發病概率。本文主要基于對羊腸毒血癥的相關分析,就具體的防治對策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期給以廣大養殖戶更多的借鑒和啟示,引導他們將一應防治事宜落實好,為羊只的高產、高效養殖保駕護航。
關鍵詞:羊;腸毒血癥;防治對策
羊腸毒血癥又名軟腎病,以發病急切、傳染性高、危害性大著稱,其病菌一般潛藏于土壤當中,使飼料、飼草遭受污染,一般狀況下不易發病,若是有其他因素影響便容易發病,若是不加以綜合防治,很有可能發展為重大疫情。
1 羊腸毒血癥的主要特征分析
1.1 流行特征
從流行病學方面來看,該病主要以散發、地方性發病為主,具備顯著的季節性、條件性特征,其中尤以春夏交替時節以及秋季最為多發,很多農場一般以季節性養殖為主,會給羊只補充大量的蛋白飼料,如此便大大提升了發病概率。加之該病本身傳染性強、蔓延速度快,發病后短時間內便蔓延開來,打亂整個羊群的養殖秩序,綿羊和山羊是主要的易感群體,尤以2~12月齡左右的綿羊最為多發,病菌一般通過消化道來傳播[1]。據有關臨床試驗顯示,很多未患病羊只的消化道內也存有病菌,如果消化道遭受刺激,便會生成一定的毒素,毒素累積到羊體可以承受的限度后,便會誘發羊腸毒血癥。特別是那些以圈養為主的羊只,日常的活動量本身便很有限,胃腸道蠕動能力也相對較弱,因而發病概率也更高,除此之外,羊腸毒血癥的高致死率亦是不可忽視的,羊只一旦發病治愈難度較大。
1.2 病癥特征
發病羊只大多為急性型,發病急切且突然,病程迅速推進,因而不容易察覺到具體的癥狀,少部分病羊會向上跳躍,然后跌倒在地上,出現痙攣癥狀后在幾分鐘內便會死亡。以毒素的吸收量為參照,又可將急性型病羊細分為抽搐型、昏迷型兩大類,前者在倒斃之前,四蹄胡亂劃動,肌肉不斷顫搐,流涎,雙眼時常轉動,頭部及頸部皆出現不同程度的抽搐,腹部異常膨大且伴有疼痛,在2~4 h內便會死亡[2]。昏迷型病羊心率變快、呼吸頻次增加、各處肌肉顫搐不斷,有明顯的磨牙問題,行走困難,步伐不穩,臥倒在地,羊體體溫大多較低,肢體及耳尖處發涼,部分病羊還會有腹瀉癥狀,一般在3~4 h內便會死亡,且死亡時間一般在夜間。有些病程較為緩慢的病羊,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不喜進食,反芻、噯氣行為中斷,流涎,小腹處膨脹異常,疼痛明顯,排泄的糞便較為稀薄且有難聞的惡臭,顏色為黃褐色,其中還會夾雜血絲,病羊1~2 d便會死亡。
2 羊腸毒血癥的防控對策分析
對于羊腸毒血癥,做好流行診斷的關鍵性無需多言,除了必要的診斷外,相應人員還需注重日常防控,將防控要點全面落實好,以期以更具針對性、更為全面化的防控措施降低發病概率。
2.1 免疫接種
因地制宜施行疫苗接種管理是做好各類羊疾病防控的核心所在,亦是防范出現嚴重疫情的必要保證,對于羊腸毒血癥,在實際防控中亦要將疫苗接種置于重要位置。于每年疾病高發期來臨前,可給羊只注射羊快疫、猝狙、腸毒血癥三聯滅活疫苗,需分2次開展免疫,期間間隔16~20 d,一般而言,在羊只免疫后的14 d內便會生成一定的免疫力,可持續6個月左右。少數羊只在免疫之后體溫有所升高,持續幾天后這一狀況便可消失,免疫后的母羊生育后分泌的初乳當中也會含有一定量的抗體,可傳遞給新生羔羊,這些抗體在羔羊5周齡內可發揮較好的保護作用。羔羊5周齡之后便需為其接種羊快疫、猝疽、羔羊痢疾、腸毒血癥、黑疫、肉毒梭菌(C型)中毒癥六聯干粉滅活疫苗,若是羊群當中出現病例,相關人員需立即開展緊急免疫,可給羔羊注射苯唑西林鈉,并盡快將羊只轉移至其他衛生潔凈的環境中飼養,對發病羊圈加以周密嚴格的清掃及消殺。接種行為是否嚴謹到位同樣關鍵,避免出現僅憑經驗或隨便接種的問題,如此很可能致使免疫失敗,在羊只接完種之后必須觀察其狀態表現,若是察覺有羊只存在異常狀態,必須及早妥善處理。現階段,仍有不少養殖戶未能意識到羊腸毒血癥的危害性,且缺乏防治意識和辨別能力,對此,各防疫部門必須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強化基層養殖戶的防疫觀念,繼而更好地配合疫苗接種工作。
2.2 飼喂管理
需參照相關養殖需求配制好飼料,切記不要投喂太多數量的谷物類精飼料,放牧過程中也許需盡量避開水分含量較大的草區,羊只在食用露水較多的飼草之后,很容易誘發羊腸毒血癥。每年入冬前,羊場可以及早備好足夠數量的優質青貯飼料,其中包含豐富的乳酸菌且具備較好的適口性,可以有效調節腸道微生態,強化羊體免疫水平,起到更顯著的防控成效。放牧時最好挑選那些地勢高且相對干燥的區域,做到晚出早歸,以期更好地避開露水,注意定期更換放牧區域,提高羊只的活動量,還要適時給羊只補充食鹽,以強化其抗病性。春秋時節注意不能讓羊只食用太多的結籽或多汁飼料,確保飼料投喂的合理化、精細化,將粗、精飼料按適當比例配搭好,注意少食、多餐,一次不能投喂太多量,不要讓羊只吃太飽,八成飽為最佳。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適量豆制品,豆制品同粗纖維飼料合理配搭能大大提升胃腸道的抗病水平,還要基于羊只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養分訴求為其供應搭配最為適宜的飼料。為更好地進行防范,防疫部門也要多多選派技術人員深入至羊養殖一線,時常給予養殖戶必要的防治指導,督促他們以更加規范、更為嚴謹的養殖管理措施降低此病的發病概率。
3 羊腸毒血癥的治療對策分析
對于顯露病癥的病羊,需要即刻施行必要的緊急隔離處理,并給以針對性的診斷和治療,從獸醫學角度來看,治療羊腸毒血癥的方劑不拘一格,治療時可立足于羊場及病羊實際做出最相宜的藥物選擇。在此重點就幾種較為常用的方法加以介紹:
3.1早期治療
對于剛開始發病的病羊,一般以青霉素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用藥期間尤其要注意對劑量的控制,以肌注方式給藥,2 次 /d,病羊同時內服 5%~10%石灰水,成年羊灌服150~200 mL,幼齡羊灌服 50~100 mL,1 次 /d,連續服用 1~2 d便可見到明顯療效;與此同時,還需給病羊補充適量的補液鹽,并在病羊食用的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VC,還可以以灌服方式治療,取10%石灰上清液,每只病羊服用約200 mL,羔羊服用50 mL便可,未發病的健康羊只也可以這一方式加以防范。
3.2 西藥治療
給病羊口服磺胺氯吡嗪鈉或乙酰甲喹等用于腸道消炎殺菌的藥物,每隔4 h給藥1次,排毒方面可以以輸液法進行,以生理鹽水500 mL、0.5%氫化可的松20 mL,添加一定劑量的青霉素,給病羊靜注[3]。之后再靜注5%碳酸氫鈉300 mL,同樣間隔4 h給藥1次,出現疝痛問題的病羊可以為其肌注安乃近10 mL,為避免病羊腸道的出血問題,可以為其肌注12.5%酚磺乙胺注射液4 mL。
3.3 中藥治療
在中藥治療方面務必要徹底到位、對癥給藥,給病羊服用黃連散可發揮較好療效,方劑如下:取黃連、黃芩、當歸、白芍各10 g,石膏、大黃各2 g,訶子、當歸各12 g、地榆15 g,甘草3 g、木通6 g、烏梅5個,把以上藥材一同研磨為粉末,以開水加以沖服,病情不嚴重的羊只服用1劑,病情嚴重的羊只服用3劑即可。
3.4 中西醫結合治療
以中西醫整合療法來治療亦可起到較好療效,用藥細則如下:準備好600 mL的葡萄糖鹽水、10 mg地塞米松,將以上藥物均勻混合之后以靜注方式給藥;取炒槐花、五味子各10 g,白頭翁、炒地榆各12 g,甘草、雙花各10 g,黃連5 g,黃柏6 g,加適量清水煎煮后留下藥液,1劑/d,若是病羊病癥尚不嚴重,可為其注射乙酰甲喹20~50 mg/kg·bw,2次/d[4]。連續用藥幾天后,多多留意病羊的恢復進度,觀察其用藥后的具體表現,判斷病癥有沒有及時緩解,若是病癥未有明顯緩解,則需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基于發病現狀選用其他更相宜的診治方案。
3.5羊圈環境的維護
在治療期間,盡量為病羊營造一個安全衛生、安靜舒適的養病環境,進行單獨的飼喂和管理,直到確定病羊完全康復后方可將其同正常羊只繼續混養,除了注意藥物的合理選擇、搭配外,還需強化對用藥過程中的監管。留意病羊的進食、飲水情況,為其供以養分充裕的食物和足量的飲水,調控好舍內環境的溫度和濕度,保持溫度適宜、空氣清新、地面潔凈的養病環境,讓病羊舒舒服服養病。此外,做好日常清掃、通風是基本,清掃要充分到位,通風要按時進行,消好毒亦是疾病防治的關鍵所在,羊場人員務必要加倍重視,將一應環境管理細節把控到位。尤其注意藥劑濃度的科學控制,不能出現濃度太高或者太低的問題,濃度高容易加大藥劑本身的毒性,環境中的毒素含量也隨之加大,濃度低則難以起到應用的防控作用。
4 結語
總而言之,羊腸毒血癥的防治是一項涉及多方面要點的綜合性工作,要想有效強化防治成效,便需從各個環節切入,按部就班推行一系列診斷、治療、預防措施,方能為廣大養殖戶提供更多的借鑒和啟示。繼而引導他們腳踏實地、因勢利導,立足于發病實際,把握好防治重點,以更具針對性、更為全面化、更加科學性的措施進行針對性防治,將腸毒血癥的發病概率及惡劣影響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次仁卓嘎.羊腸毒血癥的防治對策[J].中獸醫學雜志,2022(7):54-56.
[2] 田銀成,崔月榮.羊腸毒血癥的防治[J].山東畜牧獸醫,2016(8):49.
[3] 格桑央珍.西藏羊腸毒血癥的防治對策[J].中獸醫學雜志,2022(4):60-62.
[4] 宋海保.羊腸毒血癥的防治對策探討[J].畜禽業,2022(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