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殖環境,是小型豬場養殖管理活動中的薄弱之處。文章結合對盤州市部分小型豬場養殖環境的調查信息,總結出豬場普遍存在的養殖環境問題,并結合這些問題提出養殖環境管理的措施建議,為小型豬場科學開展養殖環境管理,降低生豬養殖中的環境風險提供相關內容參考。
關鍵詞:小型豬場;養殖環境;環境管理
生豬養殖是盤州市畜牧養殖中的主要類型。通過圖1可以看出,受行業、市場形勢變化的影響,盤州市生豬出欄數量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波動性,但出欄數量在2019年下降后呈現出了回升的趨勢。在調查中發現,雖然近年來盤州市大型、中型豬場的數量有所增長,但小型豬場的生豬養殖仍然是支撐盤州市生豬養殖的主要力量。并且,相較于大中型豬場而言,小型豬場以其投資少、風險低等原因而成為本市養殖主體主要選擇的養殖方式[1]。但是,在看到小型豬場養殖的靈活性和穩定性等優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小型豬場普遍存在的環境管理不善所容易引發的養殖風險問題,對豬場養殖環境管理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嚴格的落實。
1 小型豬場存在的養殖環境問題
1.1 豬場選址不科學
小型豬場養殖中,養殖主體在選址時更多考慮的是離家近、空地面積大等與平時養殖活動密切相關的因素,對豬場周邊是否存在噪聲源、空氣污染源、水污染源等缺乏相應的關注。同時,在豬場選址時,對豬舍的采光、空氣流動性等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考慮[2]。這就使得部分豬場在投用后出現環境污染嚴重、采光不好、空氣潮濕等問題,影響生豬養殖的整體效益。
1.2 養殖密度控制不合理
生豬養殖密度指的是每頭豬所占有的豬舍面積。養殖密度大小直接影響到豬舍的溫度、濕度,以及空氣的新鮮度,并且會對豬的采食、飲水、排糞尿、運動、休息等活動產生間接性的影響。調查中發現,盤州市部分小型豬場的養殖主體在生豬飼養過程中會忽視對養殖密度的控制,或者為了節省擴建豬場的成本而盲目地在豬舍中增加生豬飼養的數量,造成有的豬舍養殖密度明顯過大,影響了生豬活動的環境質量。
1.3 分群合群不規范
在平時的生豬養殖中,養殖主體會對豬進行分群和合群養殖。但是,由于對分群合群的意義不夠了解,以及缺乏分群合群的知識參考,養殖主體往往存在盲目分群、隨意合群的情況,造成分群合群的養殖行為不規范。例如,部分養殖主體只是簡單地將同批次的仔豬分到相應的豬舍中進行養殖,而對不同體重、性情、采食狀況的仔豬缺乏進一步的分群優化,導致同批次的仔豬中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而這會影響到仔豬的身體免疫力,降低其對不良環境的抵御能力[3]。
1.4 豬場內部環境控制不力
豬場是生豬活動的主要場所。豬場內部的溫度、濕度等條件會直接影響到生豬在場內的活動狀況。但是,在實際的生豬養殖過程中,小型豬場的養殖主體普遍存在對場內溫度、濕度監測和控制不及時、不準確的情況。例如,部分豬場雖然配備有溫度計、濕度計,但養殖主體卻并沒有嚴格按照特定頻次查看豬場內部的溫度、濕度數據,導致未能及時發現溫度、濕度超出標準值的情況,造成溫度、濕度控制措施滯后,使得部分生豬出現中暑或者感冒等情況。調查中還發現,部分豬場并沒有配備相應的散熱、除濕設備,在天氣炎熱時,只是通過開窗通風或者臨時增加電扇通風,在空氣潮濕時,只是在豬舍中扔一些干燥的秸稈。這種內部環境控制方式顯然不利于豬場內生豬的生長發育。
1.5 消毒殺菌不規范
豬場內的環境相對復雜,普遍容易出現的高溫高濕狀況很容易滋生各類細菌、病毒和寄生蟲,進而引發各類疾病的發生。雖然小型豬場的養殖主體會采取消毒殺菌的方式來凈化養殖場的環境,但是,在消毒殺菌的方式和頻次等方面缺乏規范的操作,往往是在部分生豬出現疾病后才采取相應的消毒和殺菌措施,而此時,可能整個豬場內的病毒細菌繁殖狀況已經出現惡化。同時,在消毒殺菌方面,養殖主體過多地選擇使用藥劑的方式,忽視平時的場內污水、糞便、尿液等的清理,給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滋生和傳播創造了條件。
2 小型豬場養殖環境管理的措施
2.1 科學進行豬場選址
在豬場建設的初期選址環節,養殖主體就要將環境狀況納入到選址的考慮因素中。在實際選址時,一方面要遠離鬧市區、工業區和交通樞紐區,盡量避免所選豬場位置存在噪聲、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污染的情況;二是要盡可能地選擇通風性比較好,地勢有一定偏斜的地方,這樣可以保證建好后的豬舍空氣流動、采光、排水等的效果。除了這兩點外,在后期豬場建設中,宜按照坐北朝南的方位布局豬舍,以利于冬季向陽采暖、夏季迎風涼爽[4]。
2.2 合理控制生豬養殖密度
在小型豬場的生豬養殖中,養殖主體要對每個豬舍的養殖密度進行嚴格的控制,避免因為密度過大而影響到豬場的養殖環境。一般來說,養殖主體要根據每個豬舍飼養的生豬的類型進行相應的密度控制。其中,哺乳母豬宜按照3.3 m2/頭的標準控制;斷乳仔豬宜按照0.3m2/頭的標準控制;青年豬宜按照0.6 m2/頭的標準控制;育肥豬宜按照1 m2/頭的標準控制;種母豬宜按照1.5 m2/頭的標準控制;種公豬宜按照2 m2/頭的標準控制。
2.3 規范進行分群合群養殖
雖然采取群體飼養的方式可以降低豬場養殖的成本,提高豬舍內設備的利用效率,但如果分群合群的方式不規范,就可能會出現同豬舍生豬生長發育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在分群合群時,養殖主體要按照豬的品種、性別、體重、生長速度、采食量等情況進行同質化的劃分,使同一豬舍內的生豬在各方面保持均衡性,避免出現大豬欺負小豬或者強豬欺負弱豬的情況。例如,在分群時,要先將患病、體弱、體重小的生豬挑選出來,進行單獨養殖,然后將同窩飼養的生豬按照不同性別分開。同時,要安排合適的時間進行合群。在這方面,通常是按照“夜合晝不合”的原則進行分群,目的是減少生豬在合群后容易出現的應激反應。
2.4 加強豬場內溫度濕度控制
考慮到豬場內溫度濕度會對生豬的各種活動產生明顯影響的情況,養殖主體要加強對豬場內各豬舍溫度濕度的動態監測和實時控制,為生豬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在溫度方面,宜將豬場內尤其是豬舍內的溫度控制在10~27 ℃之間,避免溫度過高或者過低而影響生豬的采食、運動狀況。在夏季天氣炎熱時,養殖主體可以采取諸如噴霧、沖淋,或者在豬場內安裝濕簾、搭建涼棚等方式降低豬場內的溫度。在選擇噴霧、沖淋方式降溫時,要按照3次/d的頻次進行,同時要避免在飼喂前30 min內進行沖淋,并且要避免直接對豬的頭部進行噴淋,以避免因為沖淋而導致豬的頭部血管出現強烈收縮,發生休克。在冬季天氣寒冷時,養殖主體要注意保持豬場尤其是豬舍內門窗的密閉性,避免出現漏風等情況而影響整體的溫度。如果豬舍內部的地面采取了水泥硬化處理,則要在地面鋪設相應的泡沫板或者秸稈、雜草,以保證地面的溫度。在濕度方面,要確保豬場內的濕度整體上在40%~80%。一旦濕度小于40%,就可能會出現因為漂浮的灰塵過多而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的情況,而當濕度大于80%時,豬場內的各類細菌、病毒、寄生蟲就會大量滋生繁殖,進而引發諸如生豬下痢、腸炎等疾病[5]。一般來說,當豬場內濕度小于40%時,可以通過灑水的方式增加濕度,而當濕度大于80%時,可以通過場內通風的方式降低濕度。
2.5 嚴格開展消毒殺菌作業
消毒殺菌,是抑制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在豬場內滋生與蔓延的有效方法。在平時的生豬養殖中,養殖主體要定期清理每間豬舍內的糞便、污水、尿液等污染物,并對豬場內的污水池、下水道進行至少1次/月的清掃,并使用漂白粉進行消毒。同時,在每批次生豬進行轉欄時,要對轉入的豬舍內部使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并使用化學藥劑進行噴霧,噴霧頻次為1次/月。對于發生傳染病或者可疑性疫情的豬舍,要在發現狀況后馬上開始帶豬消毒,消毒液可以使用0.3%過氧乙酸,用量在20~40 mL/m3。同時,在平時的養殖過程中,可以使用0.3%次氯酸鈉對生豬飲用水進行消毒,用量在100 g/L;使用沸水蒸煮30 min 的方式對相關器械進行消毒。
3 結語
養殖環境管理,是盤州市小型豬場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經過調查發現,目前盤州市小型豬場養殖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豬場選址不科學,生豬養殖密度控制不合理,分群合群不規范,豬場內部環境控制不力,消毒殺菌不規范等,針對這些問題,養殖主體要在科學選址的基礎上,合理控制生豬養殖密度,規范進行分群合群養殖,加強豬場內溫度濕度控制,嚴格開展消毒殺菌作業,以強化養殖環境管理,為生豬養殖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參考文獻:
[1] 薛亞娟.豬場的環境條件要求[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2(7):215-216.
[2] 陳光俊.生豬養殖污染的現狀和防治[J].畜禽業,2022,33(3):40-41.
[3] 田立平,毛建華,吳立平.養豬場廢棄物的危害及治理[J].農家參謀,2022(11):111-113.
[4] 韋福華.無公害生豬養殖技術探討[J].中國畜禽種業,2022,18(4):125-126.
[5] 楊帥,張元培,秦思遠,等.規模化豬場的環境要求與飼養管理方法[J].河南農業,2022(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