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龍頭企業;現代節水管理;鏈式效應;節水灌溉
0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約化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市場競爭加劇壓縮行業利潤空間,工商資本逐漸由城市流向農村和農業生產領域。農業龍頭企業從下游加工、銷售環節向上游生產環節拓展,加快了農業生產格局的演變和管理技術深化應用。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提出,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2020年7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農產發[2020]4號),要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進入優勢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是推動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和技術應用的關鍵驅動力,對科學經營管理和產業鏈整體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研究結果表明,由于規模經營的實現,龍頭企業在節水技術應用、節水技術推廣、節水技術改造和節水運行管理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1]。本研究結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新疆)沙雅縣渭干河灌區龍頭企業經營案例,深入分析產業鏈農業龍頭企業驅動節水管理轉型的內在機制,并探討其在新疆南疆地區推廣的條件和可行性,為政府部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依據。
1發展歷程及演變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以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為抓手,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農業生產技術的提升與管理方式的轉變。節水技術是農業生產技術體系中的關鍵內容,如何用好先進節水技術、優化生產管理模式是重點[2]。農業節水管理發展源于節水工程的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與應用。20世紀80年代新疆農業節水分別經歷了工程節水發展階段、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發展階段、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階段、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應用階段[3]。隨著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演變,農業節水灌溉工程系統運行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地探索和更新。根據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維度,可以將其分為兼業化管理階段、組織化管理階段和社會化服務管理階段。
1.1兼業化管理階段
早期主要是進行兼業管理,即由負責生產經營的農戶作為主體對節水灌溉系統運行進行管理,整體呈現“誰用水、誰管理”的局面,由于區域范圍內作物種植結構單一,農業節水作業的時間相對集中,用水管理秩序不規范,導致此階段用水管理矛盾較為突出,矛盾主要通過村委會進行協調和化解,部分地區出現了村小組統一管理的運行模式,并在多數地區得到延續[4]。村小組是村集體內部組織,本身具有多項工作職能,因此,仍然表現為兼業化管理,區別在于管理的主體發生變化。
1.2組織化管理階段
隨著節水裝備的升級與技術應用,農戶分散管理難以適應實際生產需求。于是出現了農民用水協會、農民用水專業合作社和節水灌溉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節水工程運行管理組織,主要特征是“有序用水,統一管理”。此階段實現了農業節水工程運行管理的組織化,在管理方面進行了農民參與式管理、合作社負責人管理,以及黨支部、村委會協同管理的探索[5]。組織化管理由兼業化逐漸轉向專業化管理,在管理效率上有所提升,但由于此階段農業生產經營未實現規模化,組織生產經營成本收益比例不協調,導致部分專業化組織生存能力較弱。
1.3社會化服務階段
社會化服務產生源于節水規模擴張和先進節水技術應用。節水面積、規模擴張導致原有組織難以適應生產需要,于是委托專業的管理團隊和組織進行管理。同時先進節水技術應用也是推動社會化服務管理的重要因素,如北京LCSY測控技術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在呼圖壁縣開展了基于物聯網、互聯網的節水技術推廣,通過電磁閥、電動閥等系列產品應用實現田間節水管理自動化,專門成立了灌溉服務合作社進行管理[6]。產業化管理階段是近年來的重要發展趨勢,如巴州RM滴灌設備有限公司滴灌設備生產供應商為滿足銷售和技術推廣需求,開展田間節水托管服務。新疆LH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保證農產品供應,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并實行“自主管理+服務外包”的節水工程運行管理模式。
2轉型邏輯分析
在農業龍頭企業將產業鏈延伸到農業生產領域時,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利益結構發生重要變化,主要原因是要素資源的分配和角色的轉化。農業產業鏈根據先后順序可以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不同農業經營主體在3個環節中節水管理具有不同的表現,如圖1所示。隨著經營面積的擴大和組織化程度的提升,節水管理模式轉換逐漸由量變實現質變,由松散節水生產流程管理轉換為緊密節水生產“鏈式”管理。農業龍頭企業相對于農戶和合作社,其主要實現了全流程相互銜接、相互關聯,形成整體效益。農業龍頭企業推動節水管理轉型獨特作用,主要表現在規模經濟、組織協同、技術擴散和人才培養等方面。
2.1規模經濟情境:土地整合促進工程規模節水管理
節水管理組織形態,一是受經營主體形態影響,二是受到灌溉規模影響,兩者之間又具有相互影響作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灌溉規模與種植規模往往是相匹配的。上游農業龍頭企業主要為了提升產品銷量和進行推廣示范。下游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土地經營原因大致分為3類:一是為保證產品的質量,建立種植基地;二是為節約交易成本,提高產業鏈整體效益;三是提高抗風險能力,避免市場價格波動。農業龍頭企業經營過程中,由于其經營管理需求往往會對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工程規模節水管理的方式成為必然選擇。
2.2組織協同情境:用水制度促進產業協同節水管理
研究經驗顯示,農戶用水多數矛盾產生于灌溉時間安排,“誰先澆誰后澆、誰白天誰晚上、先灌溉先生產”等成為問題焦點。越是松散的組織管理,用水秩序導致的矛盾越突出[7]。農業龍頭企業流轉農地后由松散組織管理轉換成為高度集中的組織管理,組織目標協同性增強。同時企業經營會根據公司章程制定各部門生產管理制度,季度生產計劃,增強組織的協調性,從而避免用水問題產生。用水制度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生產制度,一方面提高了用水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減少生產不協調導致經濟損失,提升了節水生產管理的總體效率。
2.3技術擴散情境:知識導入促進科學規范節水管理
農業節水技術推廣與應用是一項長期議題,在節水技術導入期,往往是由政府作為主導推動新技術的應用。根據前人研究,影響節水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包括農戶主體特征、經營規模、地形地貌、農業水價、生產觀念及政府政策等。相對于一般農戶、合作社而言,農業龍頭企業的智力資源相對豐富,主要來源于企業自主技術創新和外部技術吸納。農業龍頭企業在節水管理方面,一是能夠快速學習和吸收先進節水管理經驗,實現優秀的節水管理模式推廣與示范;二是能夠結合實際科學制定節水管理方案,既有推廣作用又有知識導入創新;三是通過企業驅動可以實現節水管理的市場化,形成可持續的節水管理模式[9]。
2.4人才培養情境:崗位創造促進專業人才節水管理
各行各業的發展均需要人才的支撐,農業生產領域則同時面臨人才缺失和人才流失的問題[10]。原因包括:一是農村本土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導致農村出現“空心化”;二是長期傳統就業觀念形成和城市產業對人才資源的競爭導致人才流失[11]。農業龍頭企業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后,創造了企業各類崗位,為愿意留在農村的節水管理人才提供了就業崗位,縮小了城鄉就業的差距。崗位層級清晰、薪酬制度健全,為節水管理人才提供發展空間。農業龍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資金、技術和培訓等保障,容易培養出批量的專業節水管理人才,提高節水管理的質量和效能。
3案例分析
3.1案例選擇與資料來源
3.1.1案例選擇
沙雅縣渭干河灌區是新疆南疆農業高效節水試點實施方案中批復的試點區域,并在此區域實施了“沙雅縣渭干河灌區3.33萬hm2(50萬畝)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根據代表性原則,案例選擇LH公司經營案例作為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經營驅動節水管理轉型的典型案例。選擇LH公司作為研究案例原因:一是LH公司產業鏈條清晰,是分析研究區域產業鏈主導的涉農企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的最佳樣本,有助于完成涉農企業轉向一體化經營的動因分析;二是LH公司內部治理體系成熟,已經形成科學完整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制度,可以據此分析農業規模經營對節水管理轉型作用及影響機制;三是LH公司作為市場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托管方面具有博弈的主體優勢,有利于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節水管理服務托管的探索。
3.1.2資料來源
研究中涉及的案例資料主要源于實地調查和電話訪談,調研對象包括沙雅縣農業農村局、水利局及LH公司控股的沙雅縣子公司負責人、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經營地村委會工作人員。
3.2案例背景和經營模式
3.2.1案例背景
LH公司是一家以棉花種植、收購加工和紡織為主業的擬上市公司,也是國內棉花行業大型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成立于2004年8月,注冊資本11050萬元。LH公司對外投資28個機構,其中控股子公司10個,具有6處分支機構,包括5個股份公司分公司,參保職工人數176人。2019年沙雅縣發布《沙雅縣渭干河灌區農業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區農村土地經營權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方案》,要求規范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管理模式,包括“農戶+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公司”和“農戶+家庭農場”3種典型模式。
3.2.2經營模式
“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圖2),主要以行政村為單元,在村黨支部領導下成立種植業勞務服務合作社,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與公司簽土地流轉協議,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公司經營,公司聘用農戶作為管理人員,建立農戶、合作社與公司3方利益聯結機制。根據實施方案設計,項目區內采用“農戶+合作社+公司”經營管理模式的土地面積原則上為1.33萬hm2(20萬畝),其中LH公司1.29萬hm2(19.42萬畝)、SX棉紡公司286.67 hm2(4300畝)、TY種業公司100hm2(1500畝)。在用水方面,合作社管理面積與農民用水合作社控制服務面積相匹配,水量管理方面采用“水管站配水,合作社管水、公司用水”管理模式。2018年7月6日,LH公司與沙雅縣政府簽訂了《土地流轉框架協議》,就LH公司對沙雅縣渭干河灌區3.33萬hm2農業高效節水試點項目區域內土地流轉事宜達成相關協議,土地流轉期限10年,到期后公司有優先繼續流轉權。為防范經營風險,約定每年4月1日前由公司向合作社支付60%的土地流轉費,并向政府指定賬戶轉入土地經營權流轉費總金額40%的資金或乙方在當地皮棉儲備庫中儲備110%價值的皮棉作為風險保證金。
3.3案例進展和脈絡
3.3.1土地整合推進工程規模節水管理
沙雅縣有10個鄉鎮,LH公司土地流轉涉及古勒巴格鎮、紅旗鎮、央塔克協海爾鄉、英買力鎮、托依堡勒迪鎮、海樓鎮和努爾巴克鄉7個鄉鎮,是渭干河灌區高效節水增收試點項目區流轉土地面積最大、社會覆蓋面最廣的農業龍頭企業組織。2020年LH公司實際流轉合作社土地面積1.90萬hm2(28.49萬畝),合作社人社農戶15303戶,人社人數63680人,勞動力人數24106人(表1)。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為工程規模節水管理創造了基礎條件,工程規模節水管理的效益得到保證。
3.3.2生產部門統一組織協同節水管理
項目區流轉的棉田共劃分為28個種植片區,380個滴灌系統。如圖3所示,LH公司流轉的土地分別由沙雅LH創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和沙雅LH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進行生產經營管理。公司實際成立8個管理部門,其中,運營管理部門3個,分別為總經理室、財務部和人力資源管理部,負責企業日常運營管理;生產管理部門5個,分別為農資服務部、農機服務部、水電服務部、滴灌服務部和工程服務部。
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實施統一經營管理,種植過程中實行統一管理,即棉種品種統一種植、農機作業統一施行、供水供電統一規劃、滴灌工程系統統一運行及工程維修統一管理,提高了棉花生產效率,棉花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機械化作業節約成本5175元/hm2(345元/畝),棉花機械采收率由2017年的5.2%提高到2020年的98%。專業組織管理加強了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同時統一的經營管理制度促進了組織目標協同。組織的專業化促進了人員的專業化,公司為每個種植片區配置種植片區長1人、內勤1人、保管員1人、機務隊長1人和農業機械駕駛員10人。滴灌工程運行管理方面,配備泵房管理人員配備標準為1人/系統,田間管理人員配備標準為6.67hm2/人。
3.3.3引入社會服務組織規范節水管理
田間灌溉管理引入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委托管理方式進行,即由LH滴灌服務部進行整體協調管理,由專業的管理組織和人員進行田間管理。根據田間節水工程規模情況和地理空間分布,分別與阿克蘇市BY物資經銷中心、沙雅縣W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新疆SS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簽訂節水工程運行管護合同。合同主要內容包括首部設備、沉砂池、泵房、地埋管道、輸變電線路和變壓器、出地樁及閥門井等設備進行維護和運行管理,并建立各項運行管理制度,保證滿足灌溉的需求和目標。生產托管的服務價格為600元/hm2,包括系統運行產生的電費、首部和田間管網維護費、清淤費和人工費用等,費用基本能夠滿足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經營需要,并構建了合同節水管理的新模式,使得田間的管理秩序得到規范,雙方的利益得到制度保證。
3.3.4組織培養專業人才參與節水管理
在人員培養和崗位創造方面,公司共設置有6類崗位,各部門由主管、內勤和外勤組成。主管工資標準8000元/月,內勤工資標準5 000元/月,片區由區長、內勤、保管和機務隊長4類人組成。區長工資標準:管理面積少于666.67hm2的薪酬12萬元/年,管理面積超出666.67hm2的,在工資12萬元/年基礎上,增加規模工資按照30元/hm2計算工資;內勤、保管工資標準按照片區管理面積低于400hm2的,基本工資為6萬元/年,超出400hm2管理面積的片區,年工資等于底薪加管理面積的2/3計算工資標準;片區有泵房管理者工資標準750元/hm2(表2)。獎勵機制主要針對片區崗位設置,整體根據按勞分配原則進行激勵。企業相對較高的薪資水平,為吸引專業人才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創造了基礎條件,促進了本地農村人才的回流。同時完善的薪酬管理和績效考核制度,有效地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降低了企業員工的流失率。經調查,公司滴灌服務部共5人,1名主管、2名內勤、2名外勤,均為大專學歷,所學專業包括農田水利、電氣自動化,以及金融、營銷等,平均入職年限為2年,平均年齡31.6歲,滴灌運行管理團隊整體呈現素質高、年輕化特征。
4經驗與啟示
4.1主要經驗
根據沙雅縣渭干河灌區LH案例分析認為農業龍頭企業對現代節水管理轉型具有重要驅動作用,并且可以持續推動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從經驗角度來看,一是要有宏觀政策框架設計,要符合區域的用水政策和戰略目標;二是通過產業鏈帶動農業規模生產經營管理,從而間接促進節水管理模式轉型,可以視為市場需求導向的轉型路徑,更容易為節水管理各方所接受;三是組織協同提高節水管理效率,農業龍頭企業組織化程度高,具有組織內部管理和跨組織管理的能力,容易協調各類生產關系,形成產業鏈導向的節水管理模式;四是委托專業組織進行節水管理,可以優化各部門分工,提升節水管理的效率,促進節水技術服務新業態的形成;五是農業龍頭企業人才培養機制構建,有利于節水管理人才隊伍規模和素質雙提升,有效地解決節水管理專業人才短板問題,為發展現代節水管理模式提供保障。
4.2未來啟示
農業龍頭企業在市場經營過程中,將越來越關注鄉村全產業鏈價值構成。在縱向發展上,農業龍頭企業面臨雙向戰略選擇,一方面要準確把握消費終端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則會向農業生產領域拓展穩定產業鏈經營,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成為主要趨勢,節水管理模式會隨著產業演進進行動態調整,但整體而言節水管理專業化是重要方向。專業化體現在管理組織專業化、管理技術專業化和管理服務市場化,同時農業龍頭企業需要承擔節水管理模式改革與更新的任務,發揮行業的引領與示范作用,驅動節水管理向更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要的形態轉換。同時農業龍頭企業也是未來節水管理“人才高地”,農業龍頭企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現代農業經營管理體系的構建,促進節水管理與高質量農業產業協同發展。
5結束語
農業龍頭企業是實現節水管理轉型的重要市場主體,對節水管理專業化、市場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通過產業鏈協同驅動節水管理轉型,有效地實現各環節之間的有機銜接,提升各部門利益同時促進整體效益增長。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節水管理可解決傳統管理模式中長期存在的“規模小、不協調、推廣難、人才少”等系列問題,突出了市場節水管理主體作用。在現代節水管理模式發展過程中,要極力避免為推廣節水管理模式而發展節水管理模式的行為,要注重節水管理模式與產業之間的銜接。符合節水管理發展政策和適用于產業發展的節水管理模式才是好的節水管理模式,而非僅僅依靠個別技術指標進行評判。在節水管理模式推廣中要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樣板作用,進行規模化節水管理的推廣和示范。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尊重節水管理的基本發展規律,促進節水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