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海頓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新精神的作曲家。《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是海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大提琴作品中的一首名曲。通過對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的藝術風格進行簡要的分析,明確這首樂曲的基本藝術風格特點。再通過對該樂曲藝術風格特點的分析,明確基本的樂曲情感,從而掌握這首樂曲的基本演奏技巧。
[關" 鍵" 詞]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藝術風格;演奏技巧
一、海頓生平及作品簡介
(一)海頓生平簡介
海頓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從事車馬制造工作,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車馬制造工匠,母親則是一個廚娘。海頓的家庭條件雖然不甚優越,但是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就接觸了一些較為有名的音樂作品,在極為濃厚的音樂氛圍下成長,海頓的音樂興趣和音樂情感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養。六歲時,海頓離開父母獨自前往維也納進行音樂學習,八歲時由于出色的音樂才華和表現被維納斯的教堂樂長選中,進入教堂學習音樂。十七歲時到波爾波拉學習作曲、唱歌和意大利語。海頓在音樂方面有著極高的天分,加之刻苦的學習,在不到三十歲就已經創作了一批代表性作品。在這一時期,海頓雖然有較為完整的作品問世,但是個人的音樂風格卻并未成型。在1759年,海頓得到了一位匈牙利貴族的賞識和幫助,成為這位貴族侯爵的宮廷樂師。至此,海頓的生活逐步安頓下來,同時也開始了個人作品的創作,這種生活作品的創作一直陪伴著海頓。這一時期海頓創作的音樂作品也有了他自身的風格特點,他的生活在成為宮廷樂師之后得到了保障,人格得到了尊重,同時加之自身開朗的性格,使其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別有一番寧靜、樂觀的情感氛圍。
(二)海頓音樂作品簡介
海頓創作的音樂作品類型主要是管弦樂、室內樂以及宗教音樂和歌劇。海頓對于交響樂中音樂體裁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因此被稱為交響樂之父。
在海頓創作的具有自身音樂風格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深植于海頓作品中的喜悅、幸福、熱情以及平和的音樂氛圍,這也是海頓自身情感的充分表達。在海頓的音樂作品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海頓對于美好生活的贊頌,也可以看到其中蘊含的濃厚的奧地利民歌音樂的藝術風格。
海頓一生創作了眾多音樂作品,而且音樂作品的體裁也非常豐富,如歌劇、器樂協奏曲、神劇、弦樂四重奏、交響樂等。由此可見,海頓不僅是一位高產的音樂作曲家,更是一位涉獵多樣音樂體裁的作曲家。
在海頓的音樂作品中,較為有名的交響曲作品有《驚愕》《時鐘》《午別》等,還有兩部清唱劇作品《皇帝四重奏》《創世紀》。從這些作品的音樂旋律風格上可以看到海頓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鮮明的奧地利音樂風格,同時也體現了海頓性格中幽默、開朗的樂觀主義風格。這對于后世音樂作曲家的創作有著較大的影響。
在海頓音樂作品創作的中期,海頓在和聲、色調對比、旋律走向、力度把握上已非常純熟。相較于中期較為凸顯感情色彩的音樂創作特點,海頓后期的音樂創作中情感的展現更為純熟,技巧的運用也更加得心應手。海頓的音樂作品總能賦予人一種愉悅的精神體驗,給予人幸福的音樂感受。
二、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的藝術風格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和舒曼的《a小調協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b小調協奏曲》被稱為世界三大大提琴協奏曲。《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一)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為D大調快板,第一樂章的篇幅是三個樂章之最,占用全曲的一半之多。第一樂章是雙呈式部的奏鳴曲式,共分為樂隊呈示部、呈示部、展開部以及再現部。
樂隊呈示部共有二十八個小節,樂隊呈示部顧名思義就是由樂隊演奏,將整個樂曲的音樂風格進行概括演奏。樂曲的呈示部共分為兩個部分:主部和副部。主部是樂章的前十二個小節,這一部分是單二部曲式結構。由最初的D大調逐漸向A大調轉調,并且停留在A大調的屬和弦,同時也為副部的調性奠定了基礎。副部則是樂章的第十三小節到二十小節,同樣也是一個單二部的曲式,在A大調上進行。呈示部的主部雖然是以終止式作為結尾,但是在調性上為副部打好了基礎,使這兩個樂段之間不至于斷裂,反而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副部在A大調上進行,并逐步轉到了D大調,與樂段的結束部分二十一小節到二十八小節之間有著較強的連貫性。
第一樂章的呈示部,是樂章的第二十九小節到九十二小節,同樣也是二部曲式結構,由大提琴獨奏完成。呈示部的主部是樂曲的第二十九節到第四十九小節,其中第二十九小節到第三十四小節是一個在D大調上進行的發展性樂段(見譜例1)。
這一樂段的音樂風格簡潔而樸素,有著較強的親切感,同時也有著較強的旋律感。
第二階段是樂章的第三十五小節到第四十七小節。在這一音樂階段,音樂風格有著較大的戲劇性變化,大提琴在音樂的進行中起主導性作用。豐富的音階型音型給音樂增添了一抹華麗的音樂色彩,但在這之中卻又有著質樸和天真的音樂風格。副部是樂章的第五十小節到第七十六小節,由四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共有九個小節,由兩個平行的樂句反復構成,以大提琴深沉而富有情感的音色進行演奏,賦予樂曲較強的流動性,在進行旋律的重復時則將旋律音高提高一個八度,讓樂曲更富旋律感和鮮明的形象(見譜例2)。
第二部分是樂曲的第五十八小節到第六十五小節,在這一樂段內,樂曲的調性進行了轉換,從而有一種新的音樂感受。第三部分是樂曲的第六十六小節到第七十小節,這一部分是對樂曲呈示部主部結尾部分的再現,將樂曲的情感推向高潮。第四部分是樂曲的第七十一小結到第七十六小節,樂曲最后再A大調上結尾。總的來說,樂曲呈示部副部的音樂風格有著較大的變化,同時也預示著即將進入展開部。
第一樂章的展開部是樂曲的第九十三小節到第一百二十二小節。這一部分的樂曲在調性上有著較大的變化,由e小調發展到b小調再進行到D大調最后終止在b小調上。這一樂段音樂的小調運用較多,音樂風格特點深沉而富有情感。
第一樂章的再現部是樂曲的第一百二十三小節到第一百八十小節,再現部是對主部音樂的保持和再現。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A大調的柔版,是回旋部曲式結構的樂章,在這一樂章內,回旋曲式結構小巧而規整。在這一樂章的開頭由大提琴獨奏進行,是A大調的曲式結構。第一插部是第十七小節到第三十一小節,調性由A大調轉為E大調,調性主屬音的轉變,有著較強的發展性。讓樂曲在富有歌唱性的同時將音樂情感委婉而抒情地表達出來。第三十二小節到第三十九小節是樂曲的主部再現,調性重新回到A大調之上,但是在大提琴獨奏的部分則拔高了一個八度,空一個音的三十二分音符的連續使用,表現出了音樂中的靈動性(見譜例3)。
(三)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D大調的快板,是回旋式的曲式結構,有著較鮮明的民間音樂風格,同時也具有活潑的舞曲音樂風格特點。樂曲的第一部分是主部一,共有八個小節。在這部分共由兩個反復的樂句構成,同時在樂曲的開始就將樂曲的主題表現出來(見譜例4)。
樂曲的第一樂句由大提琴獨奏開始引出第二句的樂隊演奏,好似大提琴和樂隊之間的音樂對話,也突出了這一樂章的音樂色彩。之后是一個發展性的樂段,連續使用的六連音的旋律更像是一種不斷進行位置轉換的分解式和弦,這種音樂旋律的運用使音樂風格更具有生機。主部是對第一樂段的再現,調性又進行到了D大調之上。大提琴雙聲部演奏的主部第二部分,由D大調逐漸發展進行到同主音d小調之上,同主音大小調之間的進行使音樂色彩的變化較為鮮明。在樂曲的最后,音樂風格以變奏的形式將樂曲進行了再現,同時六連音的使用使音樂旋律色彩更華麗,樂曲在華麗的色彩中結束。
通過對三個樂章的逐一分析,可以看出海頓在音樂結構的創作中有著較大的創新和突破。
三、《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通過對海頓的生平以及音樂創作特點進行分析之后,對于《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的音樂藝術風格也有了一定的把握。這對這首樂曲基本演奏技巧的分析和掌握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第一樂章
樂曲的開頭就是室內樂的演奏,在樂隊的演奏中力度較弱,使音樂的旋律較為輕柔,給予聽眾舒緩的音樂感受,同時也是對整首樂曲風格的基本體現。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呈示部的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對琶音階級的保持、音準的處理以及對經過變化音升g的正確處理,不需要加入過多的揉弦,反而是多用弓段的處理,同時注重對音符音域緊湊性的處理和把握。在對第三十八小節內的雙音旋律進行演奏時,要注意上下聲部之間的處理,對于高聲部音準的處理要格外留意。
在第九十八小節的演奏中,要對句子開始F音的力度進行適度把握,不要出現大肚子音,揉弦的技巧也要繼續保持,對弓子的運用也不要過多,而要讓音樂效果保持在較為緊張的六連音之上,從而表現出樂曲中精神和旋律的顆粒感。
在對樂曲的再現部樂段進行演奏時,要注意樂段是對整個樂章的重復性表現,因此在大提琴的演奏過程中要在技巧上與前一部分保持呼應。在樂章的結尾處更要注重音樂活力的展現,在表現主旋律的聲部時要注重與第二聲部之間的對比呼應。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的音樂開始部分不僅要保持左手揉弦技巧的連貫性,也要保證速度的緩慢、均勻,在休止符的處理上要干脆果斷,才能夠保持與樂隊之間的緊密銜接。在右手運弓的第七、第八小節的演奏時,在結束音的處理上要與樂隊保持一致。在對第二十小節的第二拍弱起的處理之后,要注意對雙音演奏時右手音量的控制,以保持較為均勻的音量。在切分音的處理上要盡量少用弓段,才能夠保持十六分音符音色的飽滿。在樂曲最后的演奏過程中,要讓音樂風格保持在漸強減弱的音樂力度的處理上,才能夠緩緩地將結束音表現出來。
(三)第三樂章
第三樂段與第一樂段的呈式部是交相呼應的,在演奏時要注意力度的把握,為音樂營造一種由遠及近逐漸增強的效果。在旋律音的推動過程中要保持握弓狀態的放松,才能夠保證旋律的流暢和流動。樂曲的尾聲是對樂章開頭部分的變奏,突出主旋律,在換弓時盡量做到不留痕跡,拉長弓子以飽滿的音色結束全曲。
這首大提琴協奏曲中提琴演奏技巧的運用可以說涵蓋了大提琴演奏中的所有技巧,在這首樂曲中,對于大提琴演奏技巧的把握于大提琴演奏者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四、結語
通過對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中的藝術風格進行簡要分析后,可以明確這首樂曲的基本藝術風格。通過對樂曲藝術風格特點的分析明確基本的樂曲情感,從而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對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的音樂藝術風格的分樂章分析,對于掌握樂曲的基本音樂風格和創作特點有著一定的作用。同時根據所分析的音樂藝術風格對樂曲的演奏技巧進行分析,對于這首樂曲的二度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杜雅琴.論海頓《D大調鋼琴協奏曲》[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2]吳瑕.從《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看炫技性[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1.
[3]譚瓊.古典鋼琴奏鳴曲的比較研究:以海頓D大調奏鳴曲和貝多芬c小調奏鳴曲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5):144-147.
[4]張宇婧.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演奏要點[J].藝海,2014(12):67-68.
[5] 汪頌.海頓《D大調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征[J].大舞臺,2014(4):149-150.
作者簡介:
曹梅瑩(1995—),女,新疆烏魯木齊人,博士,講師。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