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來名窯出盛世,盛世昌南多名瓷。”“中國”的英文名稱為“China”,瓷器的英文名為“china”,兩者皆源于“昌南”(今江西景德鎮),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瓷都。無論是那一抹婉約的青花,或是那一盞純凈的白瓷,都毫不吝嗇地展現出這座城市深厚的藝術積淀。猶如涓涓細流的瓷業之路,代代相傳的傳統制瓷工藝,更訴說了這片土地無盡的魅力。
然而,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后,粗放式的工業生產模式導致陶瓷產品過剩;制瓷核心生產技術遭遇瓶頸,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作為“瓷都”的景德鎮競爭優勢日漸減弱。這一曾經輝煌無比的城市,已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很長的時間里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命運又奇跡般地給予了它一次涅槃重生的機會。
宇宙瓷廠“變身記”
用空間打造“靈魂”
陶溪川的前身“宇宙瓷廠”是國有陶瓷工廠,于1958 年在景德鎮東城區創辦,自建成以來,這里產出的精美瓷器曾暢銷世界各地。直到20世紀90 年代,曾經傲視群雄的“老大哥”不幸陷入漫長的債務困境:由于生產模式和技術固化,景德鎮許多老瓷廠難以為繼,只能靠貸款支付工人工資。若要政府幫助這些企業維持正常運營,每家企業最低費用都高達5000 萬元,而以景德鎮當時的財力,根本無力負擔。無奈之下,許多老瓷廠走向倒閉和改制,6 萬多名職工失去工作,宇宙瓷廠也未能幸免。一時間,瓷都繁華消逝,猶如一潭死水,廠內人去樓空,只有塵埃和雜草,在這里緬懷曾經的輝煌。
破產后的宇宙瓷廠荒廢了近二十年。21 世紀初,中國開始積極探索經濟結構和城市結構轉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目標。在這一背景下,景德鎮政府意識到,在原有的老廠房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更新,通過“旅游+ 文化”來帶動產業,或許能夠抓住機遇,擁有未來。他們決定,以現代時尚元素為特色,打造一個集文化創意、購物、休閑、餐飲和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于是,一個面積為8.9 萬平方米的產業園基地——“陶溪川·CHINA 坊”應運而生。
如何改造和保護好老瓷廠的舊址,社會各界曾有過不同聲音。根據專家組意見,陶溪川的總體設計,必須秉承“坦誠真實”的原則,不做舊、不造假,完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和風貌,真正留存時代信息與印記,讓陶瓷工人能在這里找到曾經的點點滴滴。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將20世紀50 至90 年代各時期的歷史遺跡,尤其是里面豐富的“內容”保留下來。這些“內容”可以營造出一個引人無限聯想,且讓人倍感新鮮的“空間”,而它們,正是陶溪川的“靈魂”。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包豪斯風格鋸齒形廠房,到八九十年代的鋼筋水泥樓房,陶溪川保留了宇宙瓷廠的每一棟樓房、每一堵墻、每一座煙囪,這些老建筑,承載著景德鎮老人們最熟悉的陶瓷生產記憶,針對新一代景德鎮人,園區通過文化創意改造,為老廠房各大空間賦予了新的精神內涵。例如,原來的原料車間變成陶藝體驗空間,成型車間變為非遺、傳統手工體驗地,燒煉車間更是華麗變身,成為美術館、博物館和年輕人聚集的創業造夢空間……傳統與時尚、科技與創意在此交融。
“陶溪川”之名,原意是希望陶瓷文化如同小溪般匯聚成川,永遠傳承。坐落于陶溪川文創街區的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采用“以物展史”的方式,在“篳路藍縷、恢復發展”“迂回曲折、起伏跌宕”“改革改造、致力發展”“改制轉型、浴火重生”四個展區,展示了1903~2015 年景德鎮陶瓷工業經歷的百年滄桑,讓人們從中品味景德鎮近現代陶瓷工業發展的歷史,縱覽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風貌。
荒蕪的廢土之上,終于開出了鮮花,博物館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創新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獲獎致辭中表示,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的設計基于遺產保護的最少干預原則,將各時期的窯爐遺存置于舞臺中心,呼應了20世紀中葉舊廠房工業建筑的形態和氣息,而制造出的柔和背景,又極具現代工業美感。新的設計不僅尊重了原先工廠的形式和尺度,也創造了與各陶瓷生產設備的全新對話方式。這一分量不輕的獎項,無疑讓陶溪川被更多人關注,再添了一把火。
周末集市、春秋大集
孵化培育特色文化產業
景德鎮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依靠單一產業維系生存且千年不曾中斷的城市。她為瓷而生,因瓷而興,經千百年發展傳承,早已與陶瓷緊緊地聯系到一起。走在城市大街上,隨處可見與陶瓷有關的商鋪,或銷售陶瓷產品,或出售制瓷工具,或提供陶藝體驗。無數有著藝術追求的青年人成為“景漂”,與你擦肩而過的路人,說不定就是一名陶瓷藝術家。
陶溪川的目標,就是在老廠區里打造一個年輕人的造夢空間,一個“景漂”一族的精神家園,不僅要吸引游客前來,更要吸引年輕人來這里工作生活。
好玩的周末集市、年度精品春秋大集,讓年輕人有了創業的舞臺和機會。周末集市位于陶溪川內明亮的街區廣場及主干道,每周五、周六開市,是一個匯聚年輕陶藝家的獨特場所。
超過上千名年輕陶藝家聚集于此,帶著自己的手工作品與四方游客暢談,講述他們的創業故事,分享他們的創意理念,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為游客在景德鎮的旅程,增添了獨一無二的在地文化體驗。
集市上,傳統陶瓷、手工皮具、木雕根藝、鐵器銅壺、剪紙竹編、布藝織物等各類手工藝品,應有盡有。
一個個不大的攤位背后,藏著無數創業人的精彩故事。幾年前,來自海南的90 后“景漂”朱益到景德鎮旅游,當即就被這種生活氛圍和活力所吸引,于是選擇留下來學習制作陶瓷產品。如今,在他的攤位前,褶皺清晰的橙色橘子、黑白紋理分明的瓜子等陶瓷制品,讓顧客直嘆“跟真的一樣,根本沒法分辨”。
如果想要買些另類新奇或是大師創作的陶瓷工藝品,春秋大集絕對不能錯過。顧名思義,春秋大集分別在春秋兩季舉辦,為海內外藝術院校、藝術機構、畫廊、藝術家、設計師提供交流展示平臺。彼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匯聚于陶溪川,為人們呈現一場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創意盛宴。
不僅如此,陶溪川·CHINA 坊項目還將周邊人口結構與需求進行統籌考慮,打造出一系列特色空間:兒童樂園,提供兒童游樂設施與娛樂活動;運動場地,提供體育運動與健身設施;寵物樂園,提供寵物休閑與社交場所。同時,還通過綠化、景觀設計和公共設施的建設,使整個區域的環境品質得以提升,使居民和游客擁有更宜居宜游的舒適空間。
項目還融入了為年輕人、藝術家、設計師生活服務的商業業態,引入了咖啡館、酒吧、酒店、電影院、網紅食堂、健身基地等商業服務機構,規劃出30~40 萬平方米的住宅房地產,為這里的年輕人定居做好準備,全方位滿足他們的一站式生活體驗。現在的陶溪川,已成為一塊能量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來此創業就業、學習生活,繁衍生息,實現人生理想。
品牌IP 戰略
將陶瓷文化推向世界
陶溪川一期現有建筑面積8.9 萬平方米,但用于招商的卻不到3 萬平方米,其余均用來做美術館、博物館,為藝術家們提供免費的創作空間。之所以這樣規劃,體現了項目團隊最初的愿景,那就是要把陶溪川做成文化品牌,而不是單純靠租金養活的產業園區。
為此,陶溪川創新推出駐場藝術家模式,即設立藝術家工作室,讓國內外的藝術家在陶溪川駐留、創作,作品在陶溪川進行展賣,陶溪川則為他們提供日常生活服務。這一模式吸引了20 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入駐,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駐場藝術家Frans Franciscus,畢業于烏特勒支藝術學院(UtrechtSchool of Art),其作品涵蓋雕塑與數字繪畫。他將自己對時尚環境的敏感度,與《圣經》題材內容全部梳理成一條條線索,隱藏于他的繪畫與雕塑作品之中,引來無數游客的關注。
當獨具創意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就會誕生出別樣的創作氛圍。如今,國家級專家、藝術大師、文化名人只要來景德鎮,陶溪川就是非去不可的目的地——這里已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對品牌而言,最核心的載體還是產品。陶溪川的品牌戰略就是與在地文化相結合,做最新的、有意思的、好玩的產品。同時,利用自己的設計中心“Bamp;C”,把品牌設計放在產品上,整合國際高端設計資源,通過產品輸出、活動輸出和人才輸出,把陶溪川近萬名“景漂”族的作品,以品牌的方式推向世界。未來,陶溪川或將在故宮博物院、北京國貿商城、重慶磁器口、青島即墨等地開設品牌形象店。
“陶溪川·CHINA 坊”能夠成為景德鎮一張沉甸甸的名片,在現實的泥沼中開出理想主義的果實,進而集中展示城市的文化自信,背后還暗含著“更新”的底層邏輯。
清華大學邊蘭春教授在談及城市精神融入城市更新時認為,城市作為一個動態的群體,不應當被視作孤立存在,它有自己的生產方式。
中國有數不清的古城建筑,在改造上有數不清的各種方式,但為何有些改建結果不盡人意?陶溪川的答案是:保留獨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更新過程,形成人與物“對話”的良性循環。比如,保留原有的瓷廠元素,窯磚墻、煙囪和水塔,賦予建筑獨特的歷史韻味和文化特色;通過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建設,為藝術家提供展示作品和進行學術研究的平臺,形成具有文化底蘊的藝術區域;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藝術展示,通過不斷重組、解構和創新,從而吸引不同行業、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人前來探索。
傳統如何走向未來,本質上考驗的是“適者生存”的問題,即在迂回復雜的現實語境中,找尋足以令人感動的真實,保存偶然與瞬間,從而立于時間長河中。在這方面,陶溪川無疑是成功的——它就像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將,在慘敗于一場戰役之后又重新披甲上陣,無畏前行,既為后人做出榜樣,更為未來揚起戰旗。
編輯+ 周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