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水土流失;土地復墾;植被恢復
廢棄礦山環境治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實現廢棄礦山綜合治理、減少地質災害,對于實現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而從明光市明西街道104國道東側廢棄礦山實際情況來看,由于經過十多年的開采,開采宕口遍布山體,山體嚴重損毀,呈現大面積的山體裸露,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等問題,不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及長遠發展。因此,為嚴格落實礦山生態修復要求,應圍繞該礦山的現存問題落實治理措施,構建完整的礦山地質環境處置方案,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 礦山地質環境現狀
1.1項目基本資料
明光市明西街道104國道東側開采石料歷史較短,根據資料采集結果,該礦區于20世紀末開始開采,在經過十余年的開采之后,山體遍布開采宕口。開采導致山體形成大量的采坑或開采宕口,使得山體嚴重損毀,形成大面積的山體裸露,存在崩塌地質災害隱患;森林植被、生態環境、自然景觀遭到嚴重破壞,其橫亙在104國道東側和G36寧洛高速公路北側,對周邊居民及過往車輛、行人造成極大威脅,影響安徽省的形象,該治理區已納入安徽省“三線三邊”治理工程。
1.2礦山地質環境的現狀
1.2.1礦山崩塌地質災害及隱患
從明光市明西街道104國道東側廢棄礦山現狀來看,治理區域內的部分邊坡穩定性較低,極易引發復雜地質災害隱患。現場勘查結果發現,明光市明西街道104國道東側廢棄礦山具有十余個開采宕口,且宕口邊坡形狀不一,為不規則形狀,山體遍布開采宕口的同時,形成的邊坡最大高差近33 m,坡度在45°~90°范圍內,局部近直立(見圖1)。同時,坡面裂隙發育,內部結構不穩定,巖體容易解體,不僅會在局部形成“鷹嘴崖”,還會引發崩塌等嚴重地質災害,威脅當地居民人身財產安全,不利于土地利用生態修復。
1.2.2破壞與占用土地
明光市明西街道104國道東側廢棄礦山土地開挖損毀嚴重,挖損的土地面積高達444畝,涉及多種類型土地,包括水田、林地、草地以及旱地等,占用土地現象嚴重,影響當地土地利用。而且在多個開采宕口的影響下,礦山邊坡數量較多,坡腳目前已形成開采底盤。在嚴重破壞土地、占用土地的情況下,該區域地形地貌景觀受到破壞,當地地貌類型為標高15.20~70.03 m的低丘,由于過度開采基巖外露,原本混圓山體出現嚴重破損,原始地形被改變,原本平緩的山丘地貌目前多為深淺不一的采坑和裸露山體,植被稀疏,甚至局部人、畜不可及。
1.2.3水土流失嚴重
明光市明西街道104國道東側廢棄礦山為露天開采,所以大量基巖裸露,外加當時采礦作業不規范,沒有對產生的表土和廢石進行處理,而是直接堆放在場區。隨著天氣的影響逐漸形成揚沙,對周邊空氣環境造成影響的同時,在雨水季節也會出現嚴重水土流失問題,導致土地不斷受到破壞與侵蝕。上述現象也會導致周圍河流泥沙含量增加,若是長久不治,可能出現河流堵塞現象。另外該區域還存在固體廢棄物污染,對地下水質量產生威脅,不利于當地生態恢復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2. 應對措施
2.1平整工程
根據案例項目存在的嚴重問題,針對礦山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大面積平臺與道路,在本次工程中需進行分塊治理[1]。主要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平整工程處置方案,具體內容包括:(1)B1段位于整個項目的北側,底盤標高為+24.82~+30.35 m,場地相對平整,且現場勘查可發現基巖大部分裸露。在現場處置中將該地區順地勢整平,整平后的整塊地呈緩坡平臺狀,且東南高、西北低,標高為+27.00~+28.00 m。(2)B2段位于北側,為開采底盤,標高為+19.25~+33.70 m,現場勘查發現施工場地整體上凹凸不平,決定對不平整位置做挖高填低處理,處置后使現場呈現出東南高、西北低的狀態,其標高調整為+27.0~+28.0 m。(3)B3段位于礦山北側,屬于CK10宕口底盤,底盤標高+22.27~+27.28 m,現場存在基巖裸露的問題。先清除場地內的碎石,再按照現狀對土地做整平處置。處理后現場呈現出東南高、西北低的特征,標高+22.27~+27.28 m。(4)C段位于項目的南側,屬于開采宕口底盤,標高為+28.67~+46.00 m,因為現場的地勢低洼,所以在處置階段需要對不平整位置做挖高填低處理,處理后現場呈現出緩坡狀的特征,南高北低,標高為+30.0~+39.0 m。
2.2土地復墾
該項目中,土地復墾的主要處置內容包括:(1)露天開采場地的復墾。現場勘查后發現開采場地底盤為裸露基巖,在復墾前需對場地進行平整;堅持以最少量的挖填方工程確保平臺整形,在不留坡度的情況下,根據底盤設計標高對施工區域做覆土處理,為植被重建提供支持[2]。本項目中的覆土壓實厚度達到了0.5 m,且設計復墾區功能分區為草地。(2)露天采場平臺復墾工程。本項目中采場平臺間斜坡地設計為林地。在處置前對現場平整,在確保土地平面無較大標高差的情況下,檢查底盤坡度參數,當結果顯示坡度≤25°后,即可覆土,該項目在設置覆土時,壓實的覆土厚度為0.8 m[3]。(3)平臺復墾工程設計。根據對工程項目的勘察結果可以發現,在平臺內存在數量、大小不一的坑洼地、碎石堆,本項目土地復墾恢復中本著充分減少石方量,結合周邊地區地形,針對尖嘴、鼓丘等部位削坡處理,或者回填現場的洼宕。總之在經過上述處理后,應確保現場可以與周圍地形自然銜接,為工程建設提供支持[4]。
2.3植被重建
2.3.1平臺與底盤的復綠
該項目中選擇的土壤能滿足植被種植要求,無生活與建筑垃圾,相關性能參數滿足《土壤質量環境標準》要求。(1)復墾規劃為“其他草地”的地區采取散播復綠的方法,在整平覆土之后,種植小灌木并播撒草籽。該項目中的灌木為葉石楠和圓柏按2∶1 進行混種,種植間距3 m×3 m/株,考慮到植物生長要求,選擇的苗高普遍大于等于0.5 m。在栽種后就地平整土地。最后即可在覆土區域播撒草籽,其播種量為80 kg/hm2。(2)復墾規劃為“林地”的區域可種植喬木與灌木,并在間隔區域播撒草籽,樹種為側柏和紅葉石楠按2:1進行混種,種植間距3 m×3 m/株,均為樹齡超過2年的樹苗,側柏苗的胸徑應大于等于3.0 cm,苗木高度大于等于2.5 m。紅葉石楠苗木的胸徑應大于0.3 m。在栽種前須對平臺進行處置,在確定覆土厚度大于0.8 m之后即可栽種苗木,在苗木栽種之后即可播撒草籽。(3)所有設計復墾規劃為旱地的區域需要平整底盤,一般該區域的覆土厚度應大于0.8 m。(4)為避免出現水土流失問題,本項目選擇在高陡邊坡位置增設植生袋,在植生袋內裝滿灌草種子,沿著平臺布置,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生袋可以生長出一定數量的植被,達到固定土壤的目的[5]。
2.3.2邊坡復綠
邊坡復綠中主要采用高次團粒噴播的方法,沿著坡面自上而下鋪掛三維土工網墊并整平固定(圖2);采用鋼釘交錯排列的方法,并根據坡高與坡度比控制間距,確保網墊能緊貼敷在坡面上。在準備工作結束之后即可團粒噴播。該項目中的噴播材料主要包括客土材料、復合纖維材料和土壤穩定劑、團粒劑等,在處理前可先對本地區優質植被展開調查,選擇具有良好環境適應能力的植物,本次項目中確定了噴播的主要植物類型包括胡枝子、野薔薇、高羊茅、黑麥草[6]。
2.4配套工程
為確保處置效果,本項目中重視完善排水系統功能,同時根據當地氣象部門提供的關資料,得知平均年降水量為935.8 mm,該項目采用五年一遇為標準,設計暴雨的最大降水量為79.2 mm,并按照公式(1)展開運算。
在上式中;Q 為設計排水流量,單位“m3/s”;F 為水溝控制面積,單位為“m2”;t為排澇所需的時間;a為徑流系數;P為設計暴雨量。
在經過計算后,確定本次項目的排水溝為矩形開敞明渠,可滿足排水要求。
綜上所述,通過對廢棄礦山存在的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隱患進行科學治理,達到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恢復植被的目標,符合當地可持續發展原則。針對明光市明西街道104國道東側廢棄礦山,其環境問題的治理應從防護、植被重建、土地復墾以及平整工程四個方面開展,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隱患,促進土地利用生態盡快修復,保證當地安全、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