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金屬礦勘查;地質找礦;創新方法;信息技術
我國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地大物博、物產充足,尤其是金屬礦,這一礦產資源有著很多種類。實際上,地質活動較為頻繁和復雜,造成該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勻,導致開采作業更加不易。在金屬礦勘查領域,地質找礦是一種關鍵的手段,唯有靈活應用,持續對其進行優化和革新,方可確保金屬礦開采正常開展。
1. 金屬礦勘查中地質找礦方式
金屬礦勘查過程中,地質找礦技術可以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貫穿整個勘查過程。為找出金屬礦源,根據多樣化開采技術,使得金屬礦開采變得容易,推動礦產行業的健康發展。對于地質找礦技術方式來講,通常存在以下幾種。
1.1地質填圖法
這一技術方式,就是針對成礦地質全面分析,可以進一步掌握情況,如地層以及礦產,充分分析及構圖,根據適當比例尺,將信息進行縮小處理,通過圖紙呈現成礦地質實況。勘查時,該技術無論是哪一種礦種的開采,都有較好的適用性,與后期金屬礦開采息息相關,應該確保地質填圖正常開展[1]。
1.2礫石找礦法
對于這一技術方式來說,礦體露頭在風化影響下會產生礦礫,它伴隨地質運動到達礦床附近,能結合此現象開展地質找礦,找出其所在地,就能發現礦床。因為這一技術方式的精準性較好,同時更為便捷,被大力推廣于金屬礦開采,按照搬運方式來分析,森林區及冰川區相對常用。結合這一方法的基本形式,可分成以下兩種,對于河流碎屑法來講,它是追蹤水里面的砂礫,通過對其大小、形狀等的觀察,深入研究其漂流方向,找出礦床所在之處;對于冰川漂礫法來講,它是分析冰川之中的礦礫,分析方式同上一種類似,只是所在環境有所差異。
1.3重砂找礦法
這一技術方式歷史相對悠久,誕生于淘金時代,易于操作、性價比理想,沿用至今。根據其發展形勢來分析,很多貴重金屬的開采,均會選擇這一技術方式。通常可以分成兩種,也就是自然、人工重砂法,它的研究目標是自然重砂礦物,通過對其開展取樣、研究等,根據成礦地質實況,如氣候以及地貌,找出礦物來源,進而找到礦床所在之處。在自然界中,對于礦物的產生可用圖1的流程來表示。
1.4同地球物理勘探相結合
采取不同的物理方式以及儀器,基于礦石物理特性,對地球物理場波動開展探測,根據獲取的資料,分析研究,就能判斷地質構造及礦產的分布。就探測隱伏礦床而言,增加勘探深度以及分辨率,是須面對的核心問題。針對物探方法,它的探測深度與目標見表1。基于電性差異,在不同的巖石間構建直流電場,針對一樣的監測點,分析巖層電阻率改變規律,觀察礦體分布狀況。另外,還需對平均品位進行計算:
公式中,X代表樣品品位,L代表樣品長度。
1.5借助三場異常相互約束
在礦產領域中引入信息技術,使勘查以及開采效率顯著提高。該項技術為相對常見的找礦方式,國內地殼運動經常出現,造成礦物分布缺乏均勻性,往往對老礦山開采不足,該項技術能夠有效勘查剩余礦床,且對其開展相當準確的定位,開展詳細的勘查,以便可以進一步挖掘金屬礦山價值。應該開展全方位的掌握,深入了解礦物組成體系,乃至礦產類別,在開采前全面研究礦產資源特性,進一步掌握信息。借助三場異常彼此約束,能夠開展選取與互補,確保該項技術可以盡可能發揮作用。特別是針對地下深部礦產,勘測時,對礦產地下組成掌握程度好,勘測效果明顯改善。
按照地球物理勘探,同地質找礦彼此結合,對三場異常彼此約束效果開展研究,為提升金屬礦勘查精準率,提出了新的找礦技術,為確保技術的可行性,開展論證,同以往找礦技術比較。提出的新技術,可以更為準確地完成找礦工作,切實提升工效,節省找礦所需費用。給出的找礦技術在市場競爭中,有著突出的優勢。整體來講,伴隨對金屬礦產需求的提高,儲備量迅速降低,造成找礦需要面對更大的困難。地球物理以及化學方法,在地質找礦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更加關鍵。基于成礦地質理論,結合了物理勘探手段,以三場異常彼此約束的層面,通過全面分析以及研究,將以往找礦技術,同信息技術彼此融合。
2. 金屬礦勘查中地質找礦技術的運用
在金屬礦勘查中,關于該項技術的運用,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究,即:分析成礦地質構造、條件及勘查結果。
2.1對成礦地質構造開展分析
金屬礦開采前,要充分掌握成礦地質構造,掌握主要影響因素,對類型開展規劃,綜合應用每項技術手段,以針對地質構造。能夠通過地質填圖法,進一步掌握地質構造。按照獲取的信息,進一步認知區域礦產資源,然后,就能明確開采計劃,盡可能使用好每項技術,保證開采效率及效果[2]。勘查時,應多加關注磁異常狀況。實際開采中常常有著多種磁場,從而干擾到開采過程,因此,勘查時應該多加關注磁場的異常,對于存在異常的區域,應該及時圈定,掌握其規模及影響,為后期開采提供有力保障。
2.2對成礦地質條件開展分析
在金屬礦勘查中,應該研究成礦地質條件,如斷層結構,唯有掌握所有層次的地質狀況,方可精準了解產生礦產的條件,進一步掌握礦產分布,促進開采,切實提升開采質量。
2.3對地質勘查成果開展分析
完成地質勘查后,應研究勘查成果,針對勘查信息及地質狀況,解決好二者的關系,方可有效發揮地質勘查作用。對于勘查數據通常涉及以下內容,即礦體深度及地質結構,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和分析,判斷礦體的大小與性質,確保開采作業正常開展。另外,研究成礦地質勘查,還可以找到礦體之中的一些現象,比如磁異常,可以第一時間對異常情況開展處理,從源頭上提升礦體質量與作業效率。
3. 影響地質找礦技術發揮作用的因素
在勘查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因素,也就是地理環境的影響、技術的運用不到位,會對該項技術作用造成影響,對此,本文從以下這些方面進行簡述。
3.1地理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形成有所差異的地質條件,礦產類型也不一樣,開采難度有高有低,所以,對于不一樣的地理環境,應該實施針對性地質找礦技術。高山區域地形相對陡峭,礦石受風化影響較大,懸崖峭壁使開采以及勘查不易進行,勘查時,應該引入重砂找礦法這一技術方式,通過河流重砂傳遞信息,在有效解讀信息的基礎上,找出礦床所在之處。對于高寒山區來說,地形除了險峻,還長時間積雪與冰凍,提高了作業風險,勘查時應當引入冰川漂礫法這一技術,通過冰川傳遞信息,在合理解讀信息的前提下,找出礦床所在之處[3],總的來講,對于不一樣的地理環境來說,當進行金屬礦勘查時,應當采取相應的地質找礦技術。
3.2地質找礦技術運用不到位
金屬礦勘查時,該項技術是相當必要的,有機結合技術手段,互相合作。勘查中難免會碰上問題,為了有效處理這些問題,應該充分了解地質找礦技術,問題的形成因素及處理方法,有所差異,還應該從現場了解信息、研究信息,對問題進行科學判斷,找出處理問題的最有效方式,促進金屬礦開采。
4. 金屬礦勘查中地質找礦技術的創新
在金屬礦勘查領域,關于該項技術的創新,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即:同信息技術融合、遙感地質創新手段、實驗測試創新手段、GPS的創新運用。
4.1與信息技術融合
隨著經濟全球化,沖擊了國內市場,在很多領域科技得到了推廣,很多行業為增強競爭實力,朝著信息化的方向進步。在金屬礦勘查領域,同信息技術融合已是方向。對礦物資源的持續開采,再加上地質活動的改變,造成礦物開采不易進行,以往的開采體系已難以符合時代要求,應引入感應技術,借助衛星等來精準定位礦物,避免資源浪費,持續優化找礦思路,切實提升找礦技術。
4.2“地、物、化三場異常彼此約束”技術方法
對于這項技術來講,通常指重新了解三者,若未深入認知基本事物,難以確保后期開采作業正常開展,利用這一技術方式進行選取及互補,盡可能發揮其效果。就該技術方法而言,在老礦山地質勘查方面有著更好的適用性,眾所周知,國內資源分布缺乏均勻性,持續的地質運動,還有諸多因素的干擾,難免會發生開采不足,通過該項技術,可以更好地勘查老礦山,觀察其現象,進而找到礦床所在之處。實際上,此方式難以確保精準,進而難以明確礦床位置,因此,還應該加強。
4.3遙感地質創新手段
金屬礦勘查中,遙感數據源的運用意義較大,存在諸多優點,如分辨率較高,通過高光譜數據源,可以達到遙感地質找礦。比如,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就結合了航空高光譜數據,對天山區域開展了礦物填圖試驗,構建了礦物識別體系,乃至填圖運行模式,為地質填圖技術的進步,打下了基礎[4]。
4.4實驗測試創新手段
勘查中,調查實驗屬于一種非常關鍵的手段,可以健全重金屬分析測試,就地球化學分析而言,應該以有機污染物、化合物為切入點。另外,針對能源地質,構建并且健全調查實驗體系,在金屬礦勘查上,選擇分析測試技術,將其當作關鍵的手段,對提高作業效率存在現實意義。
4.5 GPS的創新運用
利用GPS感應系統開展勘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現如今獲得較好的運用,可以全方位采集信息資料,確保后期分析更加精準。它除了可以提供三維坐標數據,還能充分體現物理結構,為勘查明確提供根據[5]。為盡可能發揮GPS技術作用,應該深入研究,例如,建立地質礦產系統庫,就是比較重要的發展方向,可以為勘查提供指導。
4.6物理創新手段
勘查過程中融入現代技術提高找礦技術水平,已是地質找礦工作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比如,借助GPS感應,運用衛星和無線電裝置,精準定位礦物。這樣一來,可以提高礦床坐標定位準確性,有利于節約資源。如今,就航空重力勘查系統來講,它是我國自主開發的,引入了航空遙感技術,打破了實地勘查期間地形約束導致的誤差、高投入等,通過該系統獲取的航拍信息,可以為勘查以及開采提供有力的支持。
5. 結論
綜上所述,在金屬礦勘查領域,地質找礦是一種相當關鍵的手段,伴隨時代的持續發展,該項技術應該優化和創新,應該和信息技術互相融合,通過三場異常互相約束,開展地質找礦,盡可能發揮GPS感應技術的作用,促進礦物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