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位移監測技術;建筑基坑監測;基準點;監測點
在城鎮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可供使用的空間變得十分有限,為保證精神需求、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建筑單位往往會選擇對地上及地下空間進行拓展利用,高層建筑的數量逐漸增多,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對建筑基坑進行監測。與普通建筑相比,高層建筑施工的難點主要在于需要開挖基坑,要想在保證施工進度的同時,將基坑開挖給附近既有建筑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關鍵是要對位移情況進行監測,確保現場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安全隱患,為基坑施工精密性提供保證。
1. 項目概況
某醫院計劃建造老年康復護養院,委托專業機構對建筑基坑進行監測。地質勘測結果表明,施工現場巖土層構造相對簡單,由上至下分別是填土/粉土/細砂/中砂。施工區域的地下水為潛水,水位埋深在2.8~2.9 m之間,平均埋深為3.2 m。基坑支護標高處于16.8~17.5 m這一范圍,平均標高為17.1 m[1]。結合歷史數據可知,每年地下水位的變化幅度在1.5 m左右。而作為典型的臨時項目,本項目要求施工方先確定基坑控制網圖(圖1),再按照網圖內容對基坑進行實時監測,保證基坑支護深度在13.2~14.3 m之間,與此同時,支護安全等級應當達到一級。
2. 位移監測技術在基坑監測中的應用
2.1 監測儀器
目前,市面上可供選擇的監測儀器數量及種類極多,要想使監測效果達到預期,關鍵是要立足實際,對符合項目特征、監測需求的設備進行選用[2]。在本項目中,需要用到表1列出的幾類儀器:
2.2 監測技術應用要點
2.2.1 布置基準點
在打沖孔灌注樁前,對基準點進行布設。本項目布設水平基準點的數量為3個,各基準點均有強制對中裝置對應。沉降基準點同樣為3個,2個是墻角水準點,1個是現澆水準標識。
2.2.2 布置監測點
2.2.2.1豎向位移
在施工現場附近道路、建筑物周圍布設315 個監測點,分別對道路/建筑物/基坑圍墻/基坑擋墻/基坑立柱的沉降情況進行監測(表2)。地面布設監測點所用工具為圓頭測釘,建筑物監測點所用工具為L型沉降釘。
2.2.2.2水平位移
眾所周知,基坑圍護往往需要承受土體開挖期間形成的土壓力、降水壓力和各類荷載,這也決定了要想使基坑施工質量達到預期,關鍵是要保證圍護結構可靠且穩定。一般情況下,頂部位移監測與沉降監測均可共用監測點,要求以壓頂布設監測點為依托,對圍護頂部各處位移情況、存在差異加以了解,確保管涌、淺蝕流土等潛在危害能夠被盡早發現并得到消除,為圍護穩定性提供保障。在本項目中,沿壓頂縱軸對監測點進行布設,保證相鄰監測點間距約為15 m,優先在邊線中部、已出現明顯變形的陽角還有攪拌樁接縫布設監測點[3]。在新澆筑壓頂的恰當位置布設測量標志。
2.2.2.3深層水平位移
勘測結果表明,施工現場最大位移出現在開挖面周圍,位移部位深度與開挖深度的關系為正相關。除特殊情況外,均可根據圍護結構沉降方向、沉降深度,對其撓曲度及穩定度進行判定。測試原理如圖2所示:
在本項目中,通過預埋,對PVC測斜管進行布設,使用自攻螺絲加固接頭,在接頭表面包裹密封膠布,為管口提供強有力的保護,避免管口受損。監測所用測斜管的內徑為70 mm,配有兩組互相垂直的導槽,用來對測試方位進行控制。監測期間應保證一組導槽與基坑圍護垂直,另一組導槽與圍護平行。本項目現場布設測孔的總數為11個。
2.2.2.4裂縫監測
對地表裂縫進行監測時,使用金屬或油漆做好標志。根據現場情況,對監測點所在位置加以確定,保證監測點能夠直觀反映裂縫特征、變化趨勢。監測過程中進行拍照記錄,為整理數據、生成表格等工作提供便利。
2.2.2.5應力監測
通常以擁有最大軸力的桿件作為應力監測點,在指定平面對軸力測點進行布設,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準確把握布設支撐、受力和拆除期間支撐軸力與時間的關系,從而獲得曲線圖。在支撐端部頭側安裝軸力計(見圖3),通過焊接,加固活絡頭貼角、軸力計外殼的連接處,與此同時,使用圍焊的方法,對鋼牛腿貼角、軸力計進行固定。安裝期間有兩點需要尤為注意,一是保證軸力計、鋼支撐軸線處于相同平面,二是維持零角度。
2.2.2.6圍墻傾斜測量
對圍墻進行傾斜測量,通常指代墻體上下層傾斜度或墻體頂部與底部在垂直度方面的差異。一般情況下,應將儀器配套標志作為觀測點標志,若現場不具備埋設標志的條件,則可使用油漆進行標記,沿墻體對固定點、觀測點進行對稱設置[4]。在本項目中,設置了16個監測點,用來對圍墻傾斜程度進行監測。
2.2.2.7監測地下水位
考慮到基坑施工需要在坑內進行降水,導致基坑內外的地下水位差異十分明顯,止水帷幕能否發揮應有作用,通常會對附近環境造成深遠影響,對地下水位進行動態觀測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可以說,只有做到實時觀測地下水位,才能準確把握基坑降水效果,進而對圍護結果隔水效果進行科學且可靠的判定。
2.2.3 觀測基準點
本項目要求基于二等邊角網對水平基準點進行測量,技術要求如下(表3、表4):
2.2.4 觀測監測點
2.2.4.1豎向位移
前期準備階段,在恰當區域埋設基準點,待基準點狀態趨于穩定正式投入使用。對沉降進行監測時,應做到定期聯測,根據聯測結果制定保護方案,為基準點具有穩定性提供保障。聯測要點如下:以Dini03水準儀為主要工具,以一級要求為依據,基于閉合水準路線展開聯測工作。使用現有軟件快速且準確地計算觀測平差,確保閉合差在-0.3 N~+0.3 N 之間(N代表測站數量)。
2.2.4.2水平位移
本項目使用TS30全站儀觀測水平位移情況,觀測期間需要用到設站法和極坐標法,簡單來說,就是以獨立坐標系為參照物,先分兩次對監測點坐標進行測定,對差值進行計算,得出結果。為保證結果準確,如下操作:一是提前將儀器轉移到陰涼地進行預熱。二是布設儀器期間,應通過打傘遮陽,避免儀器暴露在陽光下。三是保證儀器所在區域不存在干擾因素或振動的可能。四是待精平工作告一段落,先后對3個基點的數據進行采集,若定向檢核結果滿足行業要求,便可著手準備采集數據。監測數據見表5:
通過分析可知,項目水平位移變化量、變化速度均符合行業規定。
2.2.4.3深層水平位移
基坑土體應力會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而變化,深部土體、圍護出現水平位移難以避免。對位移進行監測時,將檢測儀探頭勻速滑至管底,每隔0.5 m記錄一次數據(即A0),隨后,將探頭順時針旋轉180°,將測量所獲數據記為A180)[5]。再按照公式(1)對各段位移進行計算,根據累計位移對水平位移數值進行推算。
在該公式中,Lsinθ代表各段位移。A0、A180均代表測定所得數據。
2.2.4.4裂縫監測
本項目基坑附近存在裂縫,因此,需要對裂縫進行監測,先使用鋼尺、游標卡尺或是直尺,對標志間距進行確定,對裂縫變化值加以確定。在讀數過程中拍照記錄現場情況。前往現場開展測量工作時,應當如實記錄各項讀數,對數據進行整理時,應以現場照片作為主要依據,避免由于人為失誤導致數據讀取錯誤或是出現類似問題。
2.2.4.5應力監測
應力監測對象首選擁有最大軸力的桿件。在支撐端部相對活絡的一側安裝軸力計,既要保證軸力計、鋼支撐軸線完全重合,還要保持零度角,避免偏心給監測結果造成不良影響。對各點頻率進行如實記錄,運用公式(2)對軸力進行計算:
在該公式中,F代表軸力。K代表標定系數,單位是KV/Hz2。fo代表初始狀態下傳感器零位數值,單位是Hz。fi代表測量值,單位同樣是Hz。
2.2.4.6圍墻傾斜測量
使用TS30全站儀觀測圍墻傾斜情況。先確定與傾斜方向的位置關系為正交的線,再在該方向線恰當位置布設觀測點,保證觀測點所在高度與目標高度之比在1.5:1左右。準確標記點位,確保每次開展觀測工作依托點位完全相同。前期準備階段,對儀器進行調試。采集數據期間,應先導入監測點編號,再對底部、頂部進行對稱采集,保證采集所獲數據具有實際意義[6]。
2.2.4.7監測地下水位
對基坑進行開挖施工期間,通常需要大范圍降水。在完成埋設水位管的工作后,應定期對水位面進行測試,對水位面穩定性加以明確,若連續數次測試所得數據基本一致,則可著手準備測量原始水位高程,基于二級水準聯測確定水位孔管口的高度,基于鋼尺水位計確定地下水位的深度,為計算提供便利[7]。
確定管口高度后,通過鋼尺水位儀對水位管內部水深進行測量,方法如下:將探頭緩慢放入水面,記錄探頭與水面初次接觸時的數據,勻速拉出探頭,記錄探頭離開水面時的數據[8]。反復兩次后,對平均值進行計算,所得結果便是水面深度。可用來計算水位參數的公式為:
在上述公式中,h水表水位高程。h孔口代表管口高程。h深代表地下水位的深度。dh水i 代表當前水位。DH水I 代表水位累計變化。
2.2.5 發布監測預警
施工方以設計方案所提要求為依據,將監測報警值確定如下(表6):
3. 結論
綜上,對基坑進行開挖期間,應給予基坑監測充分重視,密切關注基坑位移情況,避免出現問題。應以現場情況為依據,對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進行制定,充分利用現有監測設備和方法,有序開展位移監測等工作,對監測誤差嚴加控制。在此基礎上,根據監測數據,調整施工方案,為項目施工速度及質量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