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的韶關市中山公園內,樹木蔥蔥,鮮花盛開,歌聲悠揚,空氣清新,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可在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時期,這里卻是馬達轟鳴、火花四濺的軍工生產企業—韶關飛機制造廠的所在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中華大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他們心系祖國,滿腔仇恨化烈火,誓死衛國保家園。一大批熱血華僑兒女,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不遠萬里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五邑籍華僑周寶衡、林福元,原籍臺山的梅龍安等人他們在美國已獲得工程師證書,并掌握了飛機制造技術,在隆隆的炮聲中,在舉國奮勇抗戰時,他們回到了廣東,來到了粵北重鎮—韶關。他們先在建于1934年的韶關飛機修理廠(今韶關市中山公園內)工作,后參加了韶關飛機制造廠的組建和飛機制造。
韶關飛機制造廠第一任廠長周寶衡,第二任廠長梅龍安,第三任廠長林福元。1935年底,韶關飛機制造廠開始自行研制生產“復興號”教練機、偵察機,后又研制生產“霍克Ⅱ型”戰斗機。一九三五年,韶關飛機制造廠自行研制的第一批飛機投產,被命名為“復興號”。這是抗戰時期中國自行研制并進行小批量生產的唯一機型。西安事變后,中共代表周恩來從延安去西安乘坐的就是韶關飛機制造廠生產的“復興號”飛機。
抗戰之初,中國共有6家飛機制造廠,廣東有韶關、廣州東山兩家。其中又以韶關飛機制造設備最先進、技術力量最雄厚,在當時的飛機制造業界首屈一指。
從1937年8月開始,日寇視韶關飛機制造廠為眼中釘,對其狂轟爛炸,廠長林福元帶領全廠技術人員和工人,將生產設備化整為零,分散轉移到韶關市郊的犁市、沙洲尾、桂頭等地,搭蓋臨時廠棚,為防止暴露目標,采取夜間裝配,繼續堅持飛機生產。至一九三八年春夏之交,韶關飛機制造廠一共生產了“復興號”飛機20架,“霍克Ⅱ型”飛機40架,裝配波音281(即P-26機型),修理了一批舊飛機。
韶關飛機制造廠自行研制生產了“復興號”教練機,“復興”偵察轟炸機、霍克Ⅱ型驅逐機,這些飛機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在松滬抗戰、武漢空戰、南昌空戰中,讓驕橫的日本空軍嘗夠了中國空軍的厲害,打破了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韶關飛機制造廠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也為我國飛機制造業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