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間的中秋之夜,頗興啜田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中秋節,人們除了日間的午飯和晚飯吃自制的捏粉(也叫瀨粉),夜晚賞月時吃月餅、芋頭、柚子,最為時興的小食,就是啜田螺。當一輪明月懸掛夜空,柔和的月光灑滿塘基,走在鄉間的村巷,便聽到了鄉人的話語之中夾雜著一陣陣的啜螺聲,邊賞月,邊聊天,邊啜螺,巷子里月光溶溶,此情此景也令人為之溫馨。
臨近中秋節,村人都去撿田螺。那時的農田沒使用農藥,田間都有田螺,攜一個竹簍到村外的田垌轉個圈子,竹簍就裝了大半簍的田螺。記得六十年代后期的一個中秋節,離過節還有兩天,母親吩咐我去撿田螺。那時的農田施用農藥了,小魚小蝦都沒有,田螺也沒了蹤跡。我沒有到田野去撿田螺,徑直攜一個竹簍去舊村的鍋底塘撈螺螄。螺螄跟田螺相似,只是個頭小一點,吃起來味道相同??陕菸囬L在水里,要將身子浸到塘水里去捕撈。那時節天氣燠熱,浸到塘水里倒挺涼快。因而,去鍋底塘撈螺螄對于少年的我是一件愜意的事。何況,鍋底塘的周遭生長著榕樹、大頭竹,遮擋了陽光,一片蔭涼。在塘水里泡個把鐘頭,便可捕撈半竹簍的螺螄。
中秋節的晚上,當家家戶戶在廳堂天井口擺放了月餅、芋頭、柚子、香蕉、龍眼等食品,準備拜祭月娘的時候,母親在廚房里為炒螺螄忙個不停。一盤已經洗凈、剪掉了螺尾的螺螄,擺在灶頭上。母親先將油、鹽放進鐵鍋,緊接著把蔥姜也放進去,很快就煸出了香味。再把螺螄倒進去,翻炒了一會,加進白酒、白糖、精鹽、醬油,以及從菜園里采摘的紫蘇,隨著添加開水的“滋兒”一聲,雖然母親快手快腳蓋上了鍋蓋,但那誘人的紫蘇香味還是鉆入我們的鼻孔里,真的是垂涎欲滴。
這當兒,家家戶戶就響起了炒螺聲,也有的人家把炒熟了的田螺端出門口,大聲嚷道:“吃螺了!”村頭村尾里霎時間響起啜螺聲。
最愛湊熱鬧的是那些婦人。之前,她們都忙于張羅中秋拜月,當拜祭月娘的事兒稍歇,一聽到“吃螺了!”的聲音,便端著自家田螺,從屋里走出來,讓別人品嘗。此時刻,啜田螺成了鄉間賞月的一個節目。那些田螺炒得好的,自然受到人們的贊賞。有的小孩子不懂啜田螺的方法,抓起田螺放進嘴里,使勁的啜著,螺肉就是不出來,急得嚷個不停。這個時候,那些當奶奶的老婆婆,或者是當媽媽的媳婦,就會手執田螺,告訴他一個方法:先在螺尾用嘴巴啜一口,然后掉轉田螺,嘴巴含著螺口使勁一啜,那香甜脆口的螺肉就一下子啜出來了。小孩子嘗到了香噴噴脆生生的螺肉,也像模像樣的啜著田螺。于是,巷頭巷尾響起了一片啜螺聲。
此時,村里的年輕姑娘,三五成群,端著碗里的田螺,找一個僻靜之處,一邊品嘗田螺,一邊聊心事、聊人生,也聊婚姻和愛情。那時候,買中秋月餅不容易,一家人過節就買二三個月餅,僅夠家人嘗嘗味道。唯有這田螺不用花錢買,只花點時間到溝渠、水圳、池塘去捕撈,就可以吃一頓美味可口的炒螺,權當是鄉間一道不花錢的美食。
于是,在那個月色溶溶的秋夜,村里的姑娘們舉頭望明月,低頭啜田螺,對著月娘訴說心事,望著浩瀚無垠的月色,祈禱著月圓花好。月上中天了,縱使那一縷縷螺香已經飄逸而去,但姑娘們的心里卻是別有一番滋味綻放舌尖,別有一番滋味憧憬未來。就這樣,中秋夜,啜田螺,成了村里姑娘們的一個聚會儀式。盡管歲月如流,但那紫蘇炒田螺,或者是青椒炒螺螄,卻使人們對中秋月夜舌尖上的美味留下了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