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3年10月8日,“曾遭父母反對打壘球的女孩亞運會奪銀”的詞條沖上熱搜。壘球這個運動項目,是本屆亞運會該項目亞軍獲得者王夢茹為自己挑選的愛好。她通過行動說服了父母,并在心里決定要試著走走這條路,直至今日她仍在繼續。
在當下的教育中,無論家長還是教師,大多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但往往忽視了孩子自己的選擇。“好好學習,將來才可能有更好的出路”,這是不少師長對孩子的期待。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學習”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我們的教育中,留給孩子們選擇的空間和機會似乎越來越少。于是,很多孩子或是一味順從長輩的“指令”,或是猶豫不決、逃避抉擇,他們似乎喪失了選擇的能力。
世界本是豐富多樣的,孩子們在不同階段需要做出若干重要抉擇:選擇什么樣的興趣班、選擇和誰成為朋友,新高考中如何選科、選考、選擇大學與專業,走出校園后如何選擇職業、選擇伴侶,等等。不同類型的選擇之中,讓孩子“看見”自己才是目的。每次選擇的背后,都是一次自我探尋之旅。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路遙在《人生》中如是寫道。在物質世界更為豐富、精神產品更為多樣的當下,怎樣幫助孩子發展選擇的能力?如何讓孩子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有更多的機會反觀自身,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在今天,我們有責任重視“選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