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一頭及腰長發,戴著樸素的麻花辮發箍,鼻梁上架著的玫瑰金色圓眼鏡,襯得一雙明眸更顯溫柔知性。在她身后的書架里,《康震講書系列》全集和眾多美學著作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初見田方嫻,很難聯想到她是一名已有20多年教齡的高中物理教師。
田方嫻任教于浙江省春暉中學,在她的物理課上,你可以從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里學到防御器械構造里蘊含的力學知識,可以在欣賞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名作《雅典學院》時認識物理學發展的過程與本質,可以在她吟誦的“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等詩句中學習光的折射與全反射原理,也可以通過成套的紀念郵票了解其背后中國現代科學家的經歷及成就……近年來,她致力于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學元素,將科學美、人文美、藝術美融入高中物理教學,不斷引領學生“向美而行”。
融愛好于教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首選路徑
春暉中學坐落于上虞區白馬湖畔,每年春風吹過之時,田方嫻都會帶著學生到湖畔走走,從“野渡無人舟自橫”講起,讓學生觀察水流湍急時小船是否真的如唐代詩人韋應物所言“橫”于岸邊,又帶他們學習伯努利原理,分析小船靜止與航行時的受力平衡,進而延伸至生活中地鐵車門前設置黃色安全線的作用。這段“談古論今”的故事,源自田方嫻對于融合物理與美育的創新探索。
嘗試,始于田方嫻職業迷茫期的一次覺醒。2002年,她剛剛開啟自己的教師生涯,彼時,不論是開展日常教學,還是參加各級各類活動,田方嫻每天都充滿激情和干勁,第二年就獲得了市級優質課一等獎,三年后兼任教導處副主任,六年后晉升為高級教師。在外人看來,田方嫻的職業成長過程仿佛被令人艷羨地按下了“倍速鍵”,只有她自己知道,“走得越快,就越容易急躁,更不要說靜下心來搞教學研究了”。之后的幾年里,她進行過很多方向的教學研究,不過,她也坦陳:“表面上看我研究得很努力,卻廣而不深,每項研究都堅持不過一兩年,就像蜻蜓點水,沒留下什么痕跡。”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田方嫻在某次教研活動中遇到了她的高中物理老師吳磊峰。在她心里,吳磊峰是曾經為她點燃物理火種的引領者,而現在,她還想向老師借一束光,為自己照亮前行的方向。她將自己的迷茫和盤托出:“我知道研究應該注重深度,但怎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呢?”“你最喜歡做什么?”吳磊峰問道。“畫畫、做手工、聽音樂、研究古詩詞!”“那就試試把你的這些愛好融入教學。教師如果能基于愛好開展教學研究,就能獲得不竭動力,這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首選路徑。”吳磊峰回答。
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發布,要求充分調動普通高中學校和教師開發開設選修課程積極性,以多種形式挖掘、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在吳磊峰的啟發和鼓勵下,田方嫻也響應號召,開始了高中物理與古詩詞的融合探索。研究伊始,她學習了《物理與藝術》《方寸格致》等著作及《詩情畫意的物理學》《人文物理學》等課堂教學視頻,并認真搜集、匯總了蘊藏物理原理與現象的相關詩句。盡管此前已有較充足的古詩詞積累,這項工作還是花費了她整整三年時間。“慢”下來的思考讓她逐漸發覺,物理的理性與美學的感性確有交集,只要細心挖掘,就能發現兩者碰撞出來的美妙故事。此后,她又花了整整三年,將收集的詩句與教材內容深度融合,形成校本教材,并為每一講內容斟酌章節名稱、教學環節,建立知識點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最終完成了《賞“詩”悟“理”》課程的初步建設。這一次,田方嫻終于深切地體會到了一名普通教師認真做教學研究的踏實感。
帶學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完成備課后,田方嫻將《賞“詩”悟“理”》應用于校本教學中,課程一經推出便受到歡迎。幾名學生找到她,興奮地表示“聽完這些課好像覺得物理沒有那么難了”,問她能否再推出后續課程,覆蓋教材中更多的知識點。聽到學生“主動要求學物理”,田方嫻激動不已,她感慨對于物理和美育的融合探索,不僅讓自己找到了適合長久耕耘的教學研究方向,還紓解了部分學生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
浙江省實行“新高考”改革的最初幾年,田方嫻明顯察覺到,物理課上的學生少了一小半,為什么他們不愿意選物理?那時,每接手一個新班級,她總會在第一堂課和學生聊聊天,了解他們想通過學習物理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和愿望。令她感到遺憾的是,每一次聽到的最多的答案都是“考高分”。如果是在高一年級,田方嫻還會向那些不愿意選物理當作高考科目的學生詢問原因,除了個別孩子明確表示自己想要報考的專業不涉及物理學科,余下的孩子大部分都提到了“高中物理難度高”或“很難在高考物理中獲得理想成績”。每當聽到這樣的回答,田方嫻都覺得有些難受,難受之處在于,她沒想到學生們小小年紀就已經用學科給自己的未來設了限,而那個學科,正是她所任教的物理。
田方嫻告訴學生:“高中物理并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只要找準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就有可能撬動整個物理世界。”為了給物理“正名”,也為了帶給學生更寬廣的未來,她組建了一支團隊,嘗試將更多美學元素融于高中物理教學,共同建設《賞“郵”悟“理”》《賞“畫”悟“理”》《墨經與物理》等課程,帶學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有了打造《賞“詩”悟“理”》的經驗,田方嫻對新一輪的課程開發有了比較充足的底氣和信心。不過,他們對于“美”的探索并非一路坦途,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整個團隊對美學及相關課程所需的知識儲備不足。田方嫻只好帶頭攻克這個難題,引領其他教師大量閱讀文獻資料,每看到一本好書或其他可用于課程建設的素材,就及時發到微信群里與大家討論。在每周一次的線下分享與交流中,團隊成員逐漸自覺形成了明確的分工,有人負責總結記錄,有人負責分類整理資料,有人負責建立課程框架……經過幾年的沉淀和努力,他們共同構建了物理與美“三層五性”課程體系——“三層”即學科基礎課程、校本通識課程、個性發展課程,旨在健全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求真、崇善、尚美的精神,進而實現個性化發展,其中,學科基礎課程為物理必修課程,《物理與人文》《物理與藝術》《物理與生活》三門校本通識課程已分別排入高一、高二、高三年級學生的課表,個性發展課程則安排至社團及“春暉講壇”等選修課平臺;“五性”即基礎性、人文性、學術性、探究性、活動性,希望幫助學生在高中物理的各類課程與活動中感受到科學美、人文美、藝術美的內涵。
在田方嫻看來,雖然各地校本課程已歷經多輪改革,但課程建設仍存在碎片化、邊緣化等問題。以物理學科為例,教師開發最多的校本課程就是《物理與實驗》,但大多由于準備時間倉促等原因,未能搭建起與基礎課程的聯系,也無法突出原先設定的課程特色,使之最后成為沒有學生愿意選擇的“僵尸課程”。帶著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田方嫻嘗試將已開發的各個校本課程內容應用于日常物理課堂,打通課程之間的壁壘,借由“美”的加入促進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原理和公式,并鍛煉他們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例如,講到簡諧運動的規律,她會在幾個空玻璃瓶中裝入不同體積的水,通過敲擊,解釋振動頻率的性質,又借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講解音調與固有頻率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簡諧運動圖像的規律和性質;講到能量的轉化,她會從達·芬奇提出“永動機不可能成為現實”開始,為學生講述這位著名畫家從事科學研究的故事和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再讓他們認真觀察荷蘭版畫家埃舍爾的名作《瀑布》,找出其中違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地方……
“愛的牛頓第三定律”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總結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學經驗時寫道:“美是人的道德財富的源泉,學校的任務是使美成為德育的有力手段,成為真正人性的源泉。”田方嫻深以為然,她認為,以美的氛圍促進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美育人”,幫助每一名學生養成欣賞美的眼光,不斷發現、挖掘、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內心的豐盈,這是每一名教師都要承擔的責任。她時常告訴學生:“我希望你們更看重一個人的心靈美,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難免會忘記曾經掌握的部分知識,但由學習知識帶給心靈的積極影響往往會使我們受益終身。”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田方嫻自編、自導、自演、自剪了20多個魔術小視頻,與線上課程資源一同上傳至學生端。她回憶,自己設計的第一個魔術是用兩張玻璃片夾緊一張寫有“888”的白紙,入水浸沒后,在紙上便只能看到“507”,之后她向學生揭示其中蘊含的全反射原理及生活中其他的相關現象,由此引發了一場激發學生無限創意的“云端魔術大賽”。討論群里誕生的“會褪色的飛豬”“皇帝的新裝”等魔術實驗,讓她和其他教師贊不絕口:“學生學習了物理知識,還愿意開展創意實踐,主動尋找身邊‘美的奧秘’,這是一件特別值得鼓勵的事情。”
課堂之外,田方嫻也通過自己喜歡并且擅長的方式向學生傳遞著美與愛的力量。從工作第一年開始,每到寒暑假,她都會用黏土捏出許多精致的玩偶,作為禮物贈予下個學期中進步較大、學習態度認真、表現優異的學生。如果有學生因學不好物理而感到苦悶找她談心,田方嫻會耐心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并結合近期的學習表現、試卷等分析他們的薄弱點和突破口,鼓勵他們為目標全力以赴。遇到有女生對學習物理表現出自卑情緒,她還會現身說法:“誰說女孩子就學不好物理?田老師做到了,你一定也可以!” 田方嫻相信,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用真心去愛這些孩子,他們也一定能學會愛老師、愛他人、愛整個世界,這就是“愛的牛頓第三定律”。
近幾年,田方嫻對于物理與美育的融合探索日益受到關注,相關課程已在全省逐步推廣。她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因興趣和熱愛選擇物理,她真誠地希望,自己能從白馬湖畔出發,撐一支長篙,與越來越多愿意引導學生“向美而行”的領航者同行,將物理與美的故事傳至更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