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如何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其他課程與思政課的協同發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學段、學科、家校社”一體化的思政課教學范式,努力打造育人“同心圓”。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同心共圓中國夢”主題教學(以下簡稱“主題教學”)為例,談一談具體做法。
學段一體化,提質更提智。一是轉變教師理念。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要轉變“各管一段”的理念,樹立一體化意識,定期參加教研活動,協同共研、整合開發,實現知識的緊密銜接和認知的螺旋上升。例如,在進行主題教學時,小學要重視啟蒙道德情感,初中要重視打牢思想基礎,高中要重視提升政治素養,大學要重視增強使命擔當。二是根據教材精準備課。思政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當前教材的邏輯架構,將各課時內容放在整體架構中進行理解,找準教學發力點。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學段思政一體化”,根據學情、生情和一體化主題,結合各學段教學重點,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實現一體化目標。例如,在主題教學中,初中學段的內容是引導學生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共成長,共圓中國夢。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將小我的夢想融入中國夢,承擔青年使命,筆者整合了前一框題與本框題的內容,圍繞廈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設計了三個環節。學生在收集資料、講述發展、聆聽講座的過程中,形成了關于個人發展與國家建設的價值認識。
學科一體化,走新更走心。一是挖掘思政元素。“學科思政一體化”的核心理念是挖掘各學科思政教育元素,實現跨學科育人。統編教材助力思政教育,教師需把握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利用跨學科融合促進思政理論入腦入心。如與各學科教師一同研究教材,以經典名著、愛國作品等作為思政課載體,同時鼓勵學生制作不同形式的中國夢主題展覽作品,使其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二是融入學科教學。“學科思政一體化”倡導各科教師既傳授學科知識,又結合本學科特點進行學科思政教育。在主題教學中,我校4個學科的教師打破學科邊界,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引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激活全員思政育人的活力,呈現了一堂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靈活、課堂氛圍融洽的跨學科融合大課堂。
家校社一體化,接地氣更聚人氣。一是讓思政課“動”起來。筆者拓寬育人視野,延展課堂服務半徑,做實協同育人“大文章”。通過和社區、家委會聯系,建設多個思政課堂實踐教育基地;帶領學生進行研學實踐,挖掘、利用身邊的思政資源,找出其中的育人“因子”。在主題教學中,指導學生在課前分組開展合作實踐,通過預習導學案實現“先學后教”。學生通過探究本土文化資源、訪談家長和社區工作人員制作學習課件,以攝影作品、美術作品、調查報告等形式呈現自己的所見、所想。家校社成員對身邊思政資源的用心挖掘,使思政育人更有說服力、感染力。二是讓思政課“活”起來。將校園“思政小課堂”與校外“社會大課堂”結合,實現思政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有效交互。此外,學校開設了50余門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形成了德育活動課程體系,并將思政課與德育活動緊密結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同時,教師開展志愿者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解決辦法,培養創新精神。行走的思政課貼近學生生活,融通實踐、體驗和研究等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所學課程形成強烈的參與感、代入感和獲得感,讓思政課真正“活”了起來。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具有豐富內涵,教師有責任積極探索其落地的現實路徑,打造跨學科融合的魅力思政課堂。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常規課題“基于鄉土資源培養初中生責任意識素養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2-115),廈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大思政課”’視角下培育中小學生廉潔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231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