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光明新城小學秉承“促進學生主動、愉悅、多元發展”的辦學理念,將“實施跨學科整合學習”作為推進“五育融合”的重要舉措,將“課堂上用整合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真實問題”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內生路徑,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開展跨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時代少年。
建立跨學科資源分享機制。如何打破涇渭分明的學科界限,實現學科的有效融合,挖掘和收集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資源成為學校各學科的首要任務。光明新城小學探索跨學科資源分享機制,建立跨學科資源庫。將各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和教材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經過資源收集、篩選、整理后投放至學校網絡資源庫。學校教學部門將這些資源進行再分類,標注所屬年級和資源庫目錄,方便教師通過檢索查找所需資源,并根據不同學情遴選使用。
建立跨學科校本教研機制。一是成立跨學科教研組,包括以年級為單位的教研組和不同學科教師組成的研究小組,組織教師經常性地開展跨學科教研、集體備課、資源分享和研討,形成教師發展共同體。二是鼓勵教師跨學科聽課評課。讓教師跳出自身專業去看課堂,了解學生在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所學習的知識、掌握的能力與自己任教學科相交叉的內容,為跨學科教學積累更豐富、全面的資源。 三是開展跨科組培訓學習。學校通過專家進校園、成立名師工作室、校區教研聯動、師徒結對等活動,借助跨科組校本培訓和學術引領,引導教師參加不同學科的教研活動和培訓講座。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小而實的專題化研究,探索信息化與學科融合、同課異構、學科特色作業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整體提升學校師資隊伍素質。
開展跨學科課堂合作。學科資源進行優質整合不是簡單疊加,教師應注意避免知識整合造成課堂教學的“臃腫”,做出合理的取舍與選擇。
一方面,開展同類學科的課堂合作。美術與音樂是有較多融合點的同類學科,找準切入點,學科融合就變得順理成章。以四年級音樂《森林狂想曲》為例,這是一首大自然真實音響與美妙樂音交織而成的樂曲,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通過聆聽樂曲、拍擊律動等音樂實踐活動感受大自然的音響魅力,然后再讓學生將從音樂中感知到的美妙森林情景繪制成創意手工音樂圖譜,并通過剪紙、彩泥、拼貼等多種美術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課堂融合了美術與音樂的元素,課堂教學與表現形式自然而飽滿。
另一方面,開展多學科融合課堂合作。以綜合實踐課《我是小小種植家》為例,在解決本節課的問題“設計本班的菜地種些什么,怎樣種才能在學校勞動基地評比中脫穎而出”時,需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如種植方案策劃需要節氣知識、文字表述,實地測量與計算種植棵數需運用到數學知識,種植品種與土地開挖需進行美術構圖,這就要將語文、數學、美術、勞動、綜合實踐等學科知識加以融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開展跨學科作業設計。為體現作業的教育性、層次性、實踐性、趣味性,學校遵循“常規作業有梯度、特色作業有創意”的作業管理機制。常規作業,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做到因材施教、求同存異;特色作業主要是跨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作業。為讓教師高質量地設計跨學科融合作業,學校教導處組織開展“跨學科融合作業設計”校本系列培訓,讓教師依據作業目標,為學生設計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習任務,設計聚焦單元核心素養的問題情境。多姿多彩的跨學科融合作業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他們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習效率,為全面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跨學科學習、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提升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化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