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對整個教育體系而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帶來了重要的機遇。北京市第十中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十中”)涵蓋十二個年級,一直思考如何在時代新征程中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學校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統籌推進學校育人方式變革,努力構筑育人生態圈,回答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個時代課題。
兩種模式和關鍵問題
十中做了大量的學術調研,走訪了國內外的創新學校,了解了兩種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模式:一種是通過教育和選拔,把少數在同年齡群體中資質比較突出的學生選拔出來,對他們給予特殊培養,助力他們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另一種是給所有學生提供自由寬松、充滿挑戰性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助力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脫穎而出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基于這樣的了解,學校雙管齊下,進行了多樣化探索,并把握一些關鍵問題——學校在選拔階段,如何識別并篩選天賦異稟的學生、建立動態的評價和退出機制?如何給全體學生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打造能力過硬的教師團隊?最重要的是,如何構建層次豐富的課程體系?
拔尖創新人才的十中方案
一是確定科學的識別和篩選方案。教育部門出臺的系列文件為基礎教育階段拔尖人才的識別、選拔、培養、升學提供了方向。學校利用韋氏智力量表等國際通用的智力評測量表進行監測,同時學習人大附中等校的先進經驗,盡可能保證科學、有效地發現天賦異稟的學生。由此,十中初步制定了拔尖創新人才評價策略,利用“智力量表”“心理量表”等測評工具,通過各集團校的教師推薦、學生推薦等方式,在四五年級各選出60名候選學生,通過他們在專項活動和面試中的表現,在兩個年級各挑選出30名學生進行特殊培養。
二是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體系。學校設計了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大樹模型課程體系”實施框架。“樹根”是大健康課程,寓意身心健康是一個人發展的根本;“樹干”是德育課程,重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往上是“學習力通識課程”,旨在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再往上是語數英物化生史地政等“智識課程”;“樹冠”是“跨學科課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體而言,大健康課程幫助學生合理規劃膳食、睡眠、運動,初步了解醫學急救常識、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方案等。德育課程則包含中華傳統文化等名家系列講座,參觀長辛店二七紀念館等實踐活動。學習力通識課程旨在激發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掌握高效學習方法,指引他們明確學習計劃,發展核心素養。在智識課程中,學校關注到拔尖創新人才和普通學生的差異,為前者額外設計了專門的數學、科學等學科教學體系,讓他們提前學習競賽課程,并在高一暑假進行測試和分流。跨學科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和項目式學習等。
三是建立動態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及時對不適合本項目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干預措施,如高一時的測試和分流中,適合競賽的學生繼續學習競賽課程,其他人則可以經引導轉向強基課程或普通高中課程的學習。同時,學校關注超常兒童在自理能力、情感發育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晚熟問題,保證他們在身心發展、情感社交等各方面不掉隊。
此外學校還注意培養高水平的師資團隊,聘請專家智庫團隊,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指導;實施導師制度,鼓勵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教育的重要課題,學校將努力探索出一條基層學校選材育才的實踐路徑,為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提供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