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近年來,浙江省衢州市巨化第三小學柯山校區(qū)以“科普閱讀”為主線,創(chuàng)建“六夢”教室,增設文化墻、蘭房、田野勞動實踐基地等新型學習空間,為學生的科普閱讀提供無邊界場域、全時空場景、多維度資源,通過項目化學習,點燃鄉(xiāng)村學生的科技夢想。
多空間融通,主題閱讀顯特色
打造有溫度的教室。一是著眼核心素養(yǎng)。“六夢”教室致力于拓展教學空間,豐富學生學習資源,支持他們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實踐活動,從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二是助益科普閱讀。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為每個讀寫空間配備了相應的設施設備,如樂高拼裝模型、動物模型、水培材料、VR眼鏡等,以便學生理解科普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使用科普器材,還可以向教師申請將器材帶回家中,開展各類探究活動。
開展有主題的閱讀。學校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fā),將其羅列成“問題清單”或創(chuàng)設成“問題墻”。有學生好奇:“為什么水培機白天都亮著?”“蘭花為什么放在架子上,而不是地上?”隨后,師生一起梳理問題,篩選出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并組織各班學生圍繞問題選擇共讀書目,開展科普閱讀活動。同時,不同年級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校情,結合統(tǒng)編教材的“快樂讀書吧”欄目,確定不同的閱讀主題。
跨學科教學,綜合素養(yǎng)有提升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改革呼喚“教”與“學”方式的轉型。學校推進實施項目化學習,將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與閱讀活動有效融合,讓科普閱讀走深走實。
制定項目方案。各班教師根據驅動性問題制定詳細方案,并在年級組進行論證,確保項目化閱讀工作順利進行。一年級圍繞“蔬菜營養(yǎng)健康”主題設計了多個學習活動,包括“小小朗讀者”“蔬菜博覽會”等,這些活動融合了語文、科學、美術、音樂、勞動等多學科知識,引導學生通過邊讀邊做的方式,習得知識、提升能力。
搭建學習支架。一是設計閱讀工具,指導深度閱讀。如在閱讀《十萬個為什么》一書時,教師設計了“問題貪食蛇”工具,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提問、邊尋找答案,學生每給出一個合理回答,“貪食蛇”就增長一節(jié)。二是設計學習支架,激活閱讀內驅力。如在閱讀《昆蟲記》的起始階段,師生共同制定閱讀計劃表和任務單,以此為基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每種昆蟲的外形、習性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閱讀成果。三是設計評價量表,促進優(yōu)化提升。學校將評價融入項目化學習全過程,利用可視化評價量表,記錄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思考軌跡,以便教師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同時學校以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
多樣化成果,閱讀提“味”展成效
兒童味、鄉(xiāng)村味、未來味,是學校追求的閱讀“三味”。學校建筑的顯著位置上寫著法國作家法朗士的名言:“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學校期望以科普閱讀讓鄉(xiāng)村學生走進曠野、走向未來,鏈接生活、鏈接夢想。
在情境中激發(fā)學習動力。以項目化學習推進科普閱讀,學生成為項目的設計者、實施者和成果推薦者,借助多種社會資源開展閱讀探究。這樣的主動學習,有助于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轉變?yōu)榻Y構性思維,從而更具學習力。
在實踐中走向知識融通。學生通過項目研究開展協(xié)作、自主性學習,打破學科壁壘,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實現課內外、師生間的多向交流,從“跨界合作”中全面地認識事物,提升思維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
在閱讀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學校將繼續(xù)因地制宜做好鄉(xiāng)村科普閱讀工作,在實際活動中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為他們的成長鋪就科學底色,著力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