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北京市應充分利用數字經濟的領先優勢,把握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將成為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流新趨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戰略謀劃,完善思路舉措,不斷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推進北京高質量發展。
數實融合主要趨勢
數字技術經濟價值凸顯。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技術不斷創新,生產潛能將得到進一步釋放,生產效率將進一步的提高,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例如,根據布魯金斯學會預計,AI 可能在未來10 年為全球產出增值數萬億美元,并將推動經濟向服務驅動型經濟轉型。同時,新技術還將極大地降低企業成本,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云計算有助于幫助企業節省15% ~ 40%的IT 運營成本。
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經濟已經越來越深地融入實體經濟,貫穿整個產業鏈,融入生產制造、服務消費、技術研發等全過程,地位作用正從輔助手段轉向創新發展引擎,促進各類資源要素的網絡化泛在互聯、服務化彈性供給、平臺化高效分配,推動發展方式、產業模式、企業形態的深刻變革。
數實融合領域競爭日趨激烈。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加強戰略布局,加大對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數字供應鏈等融合領域發展的政策支持,并搶奪數字領域技術標準、經貿規則制定的主導權。歐盟出臺《數據治理法案》《數字市場法案》等法律,利用隱私和數據保護、反壟斷、數字稅等手段維護“數字主權”。
數據要素價值日益彰顯。當前數據規模呈現指數級增長,數據顆粒度越來越細,數據在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同時,加速線上線下、生產生活、國內國際全面貫通,促進精準供給,激發新興需求,重塑經濟模式,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不斷凸顯,成為最具時代特征的生產要素,各類經營主體更加重視以數據驅動發展,著力提升數據管理能力和開發利用水平,釋放數據中蘊藏的巨大價值。
我國數實融合存在的問題
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不足。傳統企業對使用數字技術提高本行業、本企業的效率,促進轉型的了解還不夠,對大數據技術掌握的不深,數據挖掘加工不夠,應用的路徑還不清楚。中小企業經營者主要關注業務運營,對于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實施數字化轉型的決心和信心。大數據企業對工業領域的需求理解不深,缺乏面向行業的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難以滿足企業的理求。
供應鏈網絡安全存在隱患。不少數字產品技術專業性強、制造工藝復雜,整個產品供應鏈涉及多個國家的多個廠商,供應鏈條各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以芯片制造為例,一條芯片生產線可能涉及50 多個行業、數千道工序,零部件供應商來自多個國家,防范供應鏈安全風險任務非常艱巨。
大數據產業支撐能力不足。我國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產業結構處于中低端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在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集成電路、基礎軟件、數據處理分析,可視化呈現等各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另外,我國信息產業全產業與國外發展存在較大差距,產業生態系統相對薄弱,無法滿足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安全需求。
數字治理面臨較大的挑戰。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跨領域與跨地區發展特點日益突出,線上線下問題聚合交錯,線下不規范問題在線上被快速復制放大,條塊化與屬地化分割的傳統管理體制已不適應其跨界融合發展的新態勢,給監管與行業規范發展帶來挑戰。同時,治理對象數量龐大、違規行為類型多樣化,事前審批為主的治理方式和靠人力集中檢查的治理手段難以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需求。
數字領域復合人才缺乏。隨著各產業數字化轉型進入更深的階段,專業技術強、學科交叉和有轉型經驗的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AI 人才為例,目前該領域人才缺口已超過30 萬。其中既有基礎層面、技術層面的AI 芯片開發、計算機視覺、語音交互、自然語言處理等需求,也有AI 在自動駕駛、智慧安防、新零售等具體應用場景的人才需求。
北京數實融合發展現狀
數實融合規模位居全國首位。根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2022 年,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7330.2 億元,比上年增長4.4% ;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41.6%,比上年提高1.2 個百分點,位列全國第一。國家級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數量全國第一,福田康明斯、三一智造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小米“黑燈工廠”成為世界級行業標桿,構建“雙跨+ 行業+特定技術”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匯聚各類工業APP 超5 萬個。
實體經濟規模有所下降。北京市2022 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610.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7%。從實體經濟角度來說,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13.1 億元,同比下降1.8% ;工業實現增加值5036.4 億元,同比下降14.6% ;傳統服務業主要包括包括倉儲、批發、零售業、餐飲、旅游、家政服務、郵電業等,實現增加值4562.8 億元,同比下降3%。
數字產業化轉型需加快。相關研究表明,數字產業化增加值包括使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兩項。2022 年,北京市產業數字化規模為7371.9 億元,占比42.5%,比數字產業化規模占比(57.5%)低了15 個百分點,產業數字化同比增速不到0.5%,遠低于數字產業化增速(7.5%)、數字經濟平均增速(4.4%),數實融合潛力有待深挖。數實融合發展相關政策陸續出臺。
2022 年5 月,《北京市數字經濟全產業鏈開放發展行動方案》出臺,以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為引擎,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突破,推動數據生成- 匯聚-共享- 開放- 交易- 應用全鏈條開放發展。2023 年1 月1 日起,《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實施,明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是重要戰略。2023 年6 月20 日,《關于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進一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意見》印發,提出要率先落實數據產權和收益分配制度、推動數據資產價值實現,形成數據服務產業集聚區。
推動北京數實融合的建議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提高物聯網在工業制造、農業生產、公共服務、文化教育等領域的覆蓋水平,增強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大數據中心體系。穩步構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礎設施,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水平。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支撐“智能+”發展的行業賦能能力。
加速實體經濟數字化重塑。推動中小企業積極引入和應用市場上成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影響力的公共服務平臺和領先企業的云平臺,賦能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鼓勵平臺企業與制造業龍頭企業合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生產運營環節數字化改造,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建設大模型預訓練數據整合檢測平臺,為我國大模型發展提供優良的數據資源。
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抓緊出臺數據產權法律制度,明確數據權的財產權利性質、權利義務規范和救濟途徑,明確數據資源提供方、使用方、監管方等主體的法律責任。持續提升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服務能力,為場內集中交易和場外分散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交易條件。建立數據交易監督機制,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
拓展多元數字化應用場景。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拓展數字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環節的應用場景,實現技術融合、產品融合、要素融合、網絡融合。加大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開放力度,建立應用場景供需對接機制,推動更多經濟社會領域開放數字經濟應用場景,促進數據要素跨部門跨行業流通共享,促進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高數據邊際效用。
增強數字人才供給和保障。鼓勵通過培訓、講座、調研等方式,加強服務外包、消費品、政府等相關行業管理人才數字化素養提升。加快推動高校和研究機構人才培養主陣地建設,注重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效率地產出新型數字人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籌本市職業院校資源,加大數實融合應用領域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力度。
(作者單位:北京中關村科技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
隨著各產業數字化轉型進入更深的階段,專業技術強、學科交叉和有轉型經驗的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