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他很不同意他的一位藝術家朋友的話。因為他的藝術家朋友對他說,當我看一朵花的時候,我能欣賞到它的美,而你們科學家只會把花層層剖析,讓花變得無趣。費曼說,也許我的審美沒有他那么精致,但是我相信我和其他人一樣,也都能看到這朵花外在的美麗。但除此之外,我還能看到更多,比如花朵里的細胞,細胞體內復雜的反應,還有進化的過程,事實上,花朵進化出顏色,正是為了吸引昆蟲來給它們授粉。說到這里,費曼教授還揶揄說,這么看來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昆蟲也能看到顏色,那么,低級動物也能感受到美嗎?所以他說,科學知識可以增加花的美感和神秘,讓人更有興致,科學只會增加美感,怎么會減弱呢?
費曼教授的這段話也讓我想起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一次在美育論壇上的發言,他說,如果我們的孩子不知道斐波納奇數列,不能理解鸚鵡螺的美或者向日葵花盤的美,就注定看不懂《螺旋形防波堤》或《第三國際紀念塔》這樣的構成主義藝術。
科學家和藝術家的觀點不謀而合,也為我們今天的兒童美育觀帶來非常大的啟發。美這種感受確實不僅僅來自于視覺和聽覺,還來自于思想和認知。帶孩子多看美好的事物、學習一些才藝確實可以幫助他提升審美,但是如果不想將美局限于險隘的范圍之內的話,美育其實應該還有更多拓展的空間,孩子所有經歷的生活、學到的知識,都在不斷地幫他建構對美更為完整和多元的認知。
美育,絕不僅僅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學習,孩子的成長經歷和環境,決定了他能成為具有什么樣審美情趣的人,也決定了他所感受到的美只是在方寸之間,還是能有更豐富的層次,有更深刻的領悟,以及他能否將自己對美的感受轉化為創造力,讓美發揮出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