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把思考、探索的權利還給孩子時,主動學習就發生了,孩子會調動全方位的資源解決問題,會用行動證明他是有能力的,而且可以做得很好。
1837年,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誕生了。盡管每所幼兒園各有特色,但幼兒園最本質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尊重孩子、接納孩子,允許孩子自由地思考、表達、探究。北京啟明雙語幼兒園(以下簡稱“啟明幼兒園”)推出的探究課程,既體現了對孩子這些權利的尊重,同時也非常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學習特點。我們專門邀請到了啟明幼兒園的園長朱葵花,從幼兒園開設的探究課程出發,和父母分享這些課程在家庭場景下該如何開展,以及跟隨探究課程,老師、孩子和家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探究課程的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什么樣的話題能成為探究性課題呢?朱園長認為首先是讓孩子感興趣的,其次是能引發孩子思考的,最后還得是孩子能通過親身的探究行動來尋找答案的。
比如下雨天,孩子看到地上的蝸牛,可能會產生如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為什么喜歡下雨天出門,如何照顧蝸牛等系列問題,孩子能通過觀察或者實驗的方式去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第二個階段:探究與表征
針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鼓勵孩子通過探究性的行動去找到答案。以蝸牛喜歡吃什么為例,孩子提出的猜測五花八門,包括面包、胡蘿卜、青菜、土豆等,可以把這些食物逐一放到飼養蝸牛的盒子里,讓孩子觀察蝸牛會更青睞于哪一種食物。
除了讓孩子親自動手找答案以外,還可以找專業領域的人來為孩子解疑答惑,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博物館、植物園等,比如帶孩子到國家動物博物館去看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蝸牛、田螺等。
第三個階段:分享與展示
既然孩子的問題在探究與表征階段得到了解答,探究性課程到這里就結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階段—分享與展示。這不僅是一個幫助孩子回顧和反思學習的過程,還是介紹和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同時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和呈現,可能會用到繪畫、雕塑、戲劇、音樂等多樣的方式。朱園長提到有一個班級曾做過服裝主題的課程,在最后的分享與展示環節中,孩子們把自己設計衣服的圖紙、制作衣服過程中用到的工具(比如自己制作的小縫紉機)等做成了一個班級展覽,同時孩子們還拿著自己制作的衣服進行了走秀展示。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優良的品質,孩子會更自信,更有分享與表達的欲望。尤其是當孩子向別人講述自己的成果時,能促進他更加深入地思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對此,朱園長想和父母分享的是,幼兒園的探究課程,其實完全可以由父母帶領著在家庭中完成。
家庭場景中的探究活動如何做
但是,看起來操作并不困難的探究課程想在家庭場景中完成的話,也需要父母理解課程背后體現的對孩子的尊重以及對孩子學習特點的認知。所以,朱園長特意對如何在家庭中開展探究活動給出了建議。
● 推動孩子主動學習
探究課程尊重孩子的好奇,從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出發,所以這時候孩子的學習也是主動的,他會充分調動自身的資源去展開學習,比如向身邊的大人請教,到書籍里或通過網絡查找資料。而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探索的條件,讓孩子進行一步步的探究。經過這樣潛移默化的訓練,孩子會有獨立的思考,也會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找到答案,這才是最寶貴的。
● 不要急于給孩子答案
父母掌握的知識比孩子要多得多,正因為如此,父母更要克制自己,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孩子。比如當孩子問蝸牛喜歡吃什么的問題時,父母可以把問題拋給孩子,問一問他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如果孩子一提問,就能從父母那得到答案,孩子可能會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定式—有問題問爸爸媽媽就好,從而就不會主動思考了。
● 要提供更多的陪伴
除了支持孩子探究,父母還要提供陪伴。現在,允許孩子養寵物、拆開一個玩具、把蝸牛帶回家等探究活動已經得到了大部分父母的支持,但很多父母也把這些行動當成是解放自己的工具,希望孩子能獨立完成。這里,朱園長建議父母要盡可能地抽出時間陪著孩子共同完成這些探索。比如有位媽媽曾發給朱園長一張照片:一只大蝸牛和一只小蝸牛正在進行爬行比賽。朱園長說:“父母能抓住并記錄這個瞬間,一定是全程陪在孩子身邊的。這種過程性陪伴的價值在于,讓孩子知道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爸爸媽媽也覺得特別重要。這會使孩子獲得支持感和成就感,探索的內動力也會更強。”
營造適合兒童健康發展的成長系統
在朱園長看來,探究式課程就像是“撬動地球的支點”,能使孩子、老師和家庭都在發生變化,營造出一個適合兒童健康發展的成長系統。
對孩子來說,探究課程把思考和表達的權利還給了孩子,于是老師發現孩子是有能力完成的,而且可以做得很好。老師改變了原來的上課方式,從過去的教變成了現在陪著孩子一起探究,孩子的積極主動也激發著老師不斷地反思和成長。
對于家庭來說,因為幼兒園探究課程與家庭的互動,也給父母帶來了新的養育思考。比如在做圖書主題課程的分享活動時,有一部分孩子希望能做一本書,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另一部分孩子希望能做成一個小型展覽。這兩種想法都很好,老師允許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呈現。但這樣處理需要面臨的問題是,在展覽上,有些父母可能看不到自家孩子的作品。這時候老師就會跟父母解釋,是孩子自己決定用哪種方式進行探究的,他們有自己的需求和表達方式,父母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有了這樣溝通和交流的機會,父母也在不斷更新著自己的養育觀念,也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尊重孩子、接納孩子。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和幼兒園的配合,當雙方都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允許思考、探究和表達自我的環境時,孩子的成長也就會更加健康、自在。
朱葵花
啟明教育集團啟明玫瑰園和七號園所園長、督導部總監和教研中心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北京市女園長協會理事會理事,榮獲北京市教育系統德育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市級骨干教師、朝陽區教育系統學科帶頭人、優秀園長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