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要擺脫機械地練習,注重對孩子的啟發(fā),讓孩子感受到音樂能為自己帶來快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育。
音樂有無窮的魅力,但每個孩子都應該走上音樂學習的專業(yè)道路嗎?合理的音樂教育應該如何開展?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盛原教授認為,學習音樂應該是為了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更陽光,而不能本末倒置,因為學習音樂而苦不堪言。
成長是練琴的基調
學習音樂是為了讓人的心理更健康、更陽光,人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鋼琴是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一個方法和通道。我們不能本末倒置,為了把鋼琴彈好,讓孩子整個人崩潰了。這也是我所提倡的音樂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義。
好的音樂素質教育對應的教育方式也理應有所不同。比如彈錯一個音,不是立即給孩子指出來,讓他練習幾遍,而應該啟發(fā)孩子,讓他自己去發(fā)現(xiàn)錯誤之處。這里可以通過類似的提問引導孩子,比如你覺得自己彈得怎么樣,哪里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換成一位大師,他會怎樣彈……當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繼續(xù)鼓勵他思考解決的辦法,這時候孩子可能會主動提出自己再練習幾遍。
相比直接告訴孩子錯在哪里,這種方式可能會增加數(shù)倍的時間,但是通過這樣的練習,孩子也許就學會了一些自我學習和進步的方法。剛開始可能會比較慢,日積月累,他的進步就會飛快。而且孩子靠著獨立思考去解決問題,也會產(chǎn)生一種成就感。
Q:您怎么看待陪孩子練琴這事?
A:關于陪練,尤其是媽媽陪孩子練琴是特別困難的,這會影響親情—孩子印象中溫柔的媽媽一到練琴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我覺得我的媽媽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她既能夠耐心地給我一些實質性的專業(yè)要求,也從來沒有破壞她在我心中的母親或者親人的形象。
我覺得父母陪孩子練琴,首先是要保證維系親情,甚至于是要增進親情的關系,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對孩子提出要求,才能讓孩子有進步。如果為了所謂專業(yè)上的進步破壞了親子關系,即使孩子的琴練得再好,對他的整體發(fā)展和長遠發(fā)展也是不利的。
能享受音樂本身更重要
我之所以后來把鋼琴作為專業(yè),更多的是因為家里的成長環(huán)境。不光音樂環(huán)境,成長的環(huán)境也是寬松、快樂的,這讓我對鋼琴從來沒有過抗拒。我唯一不太喜歡鋼琴的時候,是因為不喜歡練琴,并不是不喜歡音樂。我對音樂一直是熱愛的,很難想象沒有音樂的生活。
我在一所學校里存放了一臺能發(fā)出巴洛克時代撥弦聲音的羽管鍵琴和一臺1835年的古董琴,有時候因為需要演出,我會趁著晚上去學校練琴。玻璃窗外黑咕隆咚的,夜深人靜,這幾個小時沒有外界的干擾,我能和音樂純粹地在一起,和作曲家有一個私密的心靈溝通,這種體會特別奇妙,我很珍惜這種時光。
盡管我熱愛音樂,但我不會給學生壓力,讓他們和我一樣畢生從事音樂事業(yè)、每天都要刻苦練琴等。如果他真的不覺得與音樂為伴是種享受,不是應該譴責他,而是應該考慮他的成長之路是不是選錯了。我也有學生本科畢業(yè)后要放棄音樂去學攝影,我很支持他,或許以后他能成為一個從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畢業(yè)的偉大的攝影家。就如同愛因斯坦同時也是位小提琴家,他正是通過拉莫扎特的曲子才獲得靈感想出“相對論”的。
(本篇文章摘編自博鰲少兒美育論壇美育訪談錄)
藝術家簡介" 盛原
享譽全球的鋼琴演奏家,現(xiàn)任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他的演出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尤其擅長演奏巴赫的作品,并廣獲國內外媒體贊譽,填補了國內對于巴赫的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師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