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間的哲學對話,能將孩子清新、靈動、詩意的想法傳遞給父母,而當每一位父母都能發自內心地認識到兒童所獨有的魅力時,那么關注兒童、尊重兒童就不再是教育的口號,而是真正融于心,化于言,顯于行。
家是成長的起點,也是思想開始的地方,有效的親子哲學對話能使孩子思維更活躍,情感更充沛。
觀察是開展親子對話的基本前提,傾聽則是親子對話的必要準備。父母在與孩子對話時若是處于一種心不在焉的狀態,孩子慢慢也就失去了對話的欲望。從這個角度看,比起父母努力地去說些什么,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在認真傾聽就顯得更為重要。
2022年11期雜志中,我們圍繞聆聽孩子的弦外之音,立足當下來觀察,用記錄帶動觀察3個不同的角度介紹觀察的要義,本期將從在場、留白、情緒3個關鍵詞出發,談一談父母如何做好傾聽,如何促進親子間更深層次的對話。
在場—為傾聽兒童提供可能
傾聽不同于簡單地聽到聲音,在場為傾聽兒童提供可能。這里的在場是指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即父母的身體與精神都應聚集在對話現場。
● 身體在場
身體在場多表現為肢體動作,比如身體微微靠向孩子,帶著溫和鼓勵的目光注視孩子,隨著對話內容做出相應的面部表情。父母可以試著放下手中的事情,給孩子一段高質量的對話時間。
● 精神在場
精神在場,則需要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在對話內容上,并關注孩子話語背后生動鮮活的經驗。
以下這段摘自周國平先生《寶貝,寶貝》書中的故事片段,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身體在場和精神在場時,對話是如何展開的:
媽媽在埋頭工作,女兒啾啾在桌前畫畫,在畫畫時她不時抬頭看一眼媽媽,之后她走到媽媽身旁說:“媽媽,我覺得你好漂亮。”媽媽說:“寶貝比媽媽更漂亮。”啾啾說:“媽媽,我不讓你老,你老了就會不漂亮了。”接著問:“外婆年輕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那時候她漂亮嗎?”媽媽心不在焉地回答:“還湊合吧。”后來啾啾站著不走,媽媽終于留意到了,抬起頭,問她還想說什么。啾啾說:“我長得像你,你又像你媽媽……”停頓了一下,然后小聲說:“我害怕!”媽媽這才意識到,啾啾發現了大問題,她開始關注生老病死了。
在這段對話中,女兒啾啾起初只是談到媽媽和外婆的樣貌,如果媽媽沒有及時注意到女兒還有話想說,或許就很難發現孩子害怕自己會像老了的外婆。倘若不通過認真傾聽,父母很難想象年幼的孩子竟然會對老有這樣的懼怕和擔憂。而父母及時展現出的傾聽姿態,則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是關切的,以此能幫助孩子打開心房,暢所欲言。一旦孩子發現成人游離于對話之外,對話就難以繼續,甚至引起對話的問題也會隨之消失。
留白—為對話提供生長空間
在傾聽孩子的問題時,與其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答案,不如給孩子留下思考空間,問問孩子的想法,這就是留白的藝術。父母雖比孩子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但卻有更多的思維枷鎖,而在傾聽時留白,意味著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聽他表達自己的想法。瑞士兒童哲學實踐者伊娃·佐勒·莫爾夫也分享過,孩子有時候并不是為了一個答案而提出許多問題,而是想邀請我們與他進行交流、玩耍或談話。所以這時候與其搜腸刮肚給孩子一個唯一的、確定的答案,不如給孩子更多的表達空間。
● 引導孩子結合經驗進行思考
和表達
當被孩子的問題噎得啞口無言時,父母一定要放棄無所不知、高高在上的形象,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的短板,向孩子展現一個開放的態度,引導讓孩子用自身經驗來回答。周國平曾記錄過女兒啾啾向他提問:“為什么時間會過去?”他坦白雖然自己是個哲學家,但是他也說不清楚。于是,他鼓勵女兒和他一起思考,就有了女兒如下的回應。
啾啾說:“時間是一陣一陣過去的,比方說,我剛才說的話,剛才還在,現在已經沒有了,我想留下它,但留不下來了,想找也找不回來了。這就是時間。”
啾啾用自己的經驗對時間進行的解讀,正體現了時間稍縱即逝、一去不復返的性質。
● 追問孩子問題形成的思考過程
每個人提出的問題,必定經過了思考,否則是不會有問題的。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也都會在腦中千回百轉,直到把他困擾得不得了,于是這個問題便脫口而出了。因此,對話中我們不僅要傾聽孩子的問題,更要傾聽孩子隱藏在問題后的想法,理解孩子的邏輯。我們不僅探討問題本身,也從對話過程中了解到問題得以形成的過程,既是哲學對話的要義,也促進了親子活動質量的提升。而在對話中留白,就是將封閉的、唯一的答案引向更具開放性與多元性的視角,促進雙方更深層次的互動與交流。
情緒—在對話中陪孩子直面內心
理性對話的基礎是和諧的情緒、情感,良好親子對話展開的前提同樣是安全親密的情感關系。所以在傾聽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關注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直面內心,感受情緒并表達自我,這種傾聽方式也被稱為關系性傾聽。尤其是當孩子在對話中表現了明顯的情緒、情感傾向時,我們首要的關注不妨從對話層面轉移到情緒、情感層面。
為什么要上學,是孩子經常提到的問題,關系性傾聽希望父母敏感地關注到孩子可能是在認真地和父母探討上學的意義,也可能是希望父母能幫助他排解學校帶給他的緊張情緒。
他之所以提出類似為什么要上學這樣的疑問,可能是因為諸如師生關系、同伴交往、學業負擔等帶來的身心壓力,但也有可能只是他在逐漸適應自己需要上學這件事情。在進入不同階段的學習環境時,孩子都會產生不同的焦慮和緊張情緒,這時父母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打開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度過這段適應期。我們曾面向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做過一期“我為什么要上學?”的隨機采訪,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在面對鏡頭時,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小學的孩子都能夠為上學給出一些合理的答案,比如:“上學是為了學會更難的知識。”“上學了才能找到工作。”“上學會有很多朋友陪我玩。”“如果我不上學,那我就不能當科學家了。”但在采訪中我們也發現,仍然有孩子在上了小學一段時間后還抱怨道:“我不想上小學,我想回到幼兒園。”
當孩子產生類似的抱怨時,許多家長選擇直接與孩子探討上學的意義這件事情,但殊不知孩子十分清楚上學的意義,他甚至能為上學找出各種合理的理由,此時他需要的是能夠與他共情的父母,在傾聽他袒露心聲,舒緩情緒的同時,孩子將逐漸適應新的學校與新的生活節奏。在這一過程中,情緒上的關懷可能比給予孩子一個理性而深刻的答案更有價值,也更有助于幫助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和諧的親子關系。
一個愈文明的社會,對兒童關心愛護應是愈多,這種關注不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而是分擔孩子的憂愁,共享雙方的喜樂,溝通彼此的心靈。兒童哲學為親子對話架起實踐橋梁,通過觀察使得兒童最本真的一面呈現于成人面前,而傾聽則為成人去往兒童世界開啟大門,給對話一個可能的機會。
父母的陪伴與傾聽,不僅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引導他解決遇到的困惑,幫助他建構生活的意義,也能向孩子表現父母的關注與理解,使父母在孩子心中形成能夠傾訴、值得信賴的形象,從而構建一種互相尊重、平等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