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穩健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持續進步,城市物流體量和規模不斷增大。在雙碳、環保等政策要求持續加嚴背景下,城市物流車電動化已呈現必然發展趨勢,新能源物流車將逐漸成為國家政策及行業企業愈加重視的細分市場,但從市場推廣的實際情況來看,其電動化發展仍存在支持政策力度弱、行業管理不完善、產業鏈企業盈利難等問題,需要國家統籌地方城市及行業核心資源,綜合施策予以解決,協同推動城市物流車電動化加快發展。
關鍵詞:新能源物流車;商用車TCO;城市物流車電動化
中圖分類號:U469" 收稿日期:2023-08-15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12.002
1 城市物流用車電動化發展現狀
1.1 城市物流場景特征催生快速發展
城市物流是保證社會生產和生活供給的重要紐帶,承擔著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物資流通的重要工作,具有停車頻次高、單次行駛里程短、載貨量小等特征,是新能源汽車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當前,在多元化政策的大力支持與推進下,新能源物流車市場正呈現出穩步提升的態勢,2022年銷量約23.6萬輛,同比增長90.4%,在新能源商用車整體市場中占比接近70%[1]。2023年上半年銷量9.2萬輛,同比增長24.7%,預計2023年將達到25萬輛規模,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1.2 體系化政策引導全面電動化
我國新能源物流車已建立了完善的國家和地方支持政策體系,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涵蓋頂層規劃、購置補貼、稅收優惠、運營補貼、試點示范、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
1.3 新能源微型物流車已實現替代優勢
表1所示為新能源物流車支持政策方向,表2所示為新能源微型物流車TCO成本分析。新能源微型物流車主要應用在城市末端配送領域,是目前新能源商用車應用最好的場景,純電動可滿足使用需求,用車場景下TCO相比燃油車減少23.8%,具備明顯優勢,加上平臺公司和經銷商引導,在深圳等路權區域率先實現推廣,目前在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實現快速增長,2022年新能源微型物流車銷量14.6萬輛,行業滲透率50%。
2 城市物流用車電動化發展面臨的形勢
2.1 新能源推動城市物流變革
新一代信息通信、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術的逐漸成熟與應用,正推動城市物流運輸領域發生深刻變革[2]。一方面,智能倉儲、無人分揀、自動駕駛運輸、無人車配送等先進技術已進入實質應用和商業化探索階段,集中配送、多式聯運、運力共享等創新商業模式愈加普及,大幅提升物流運輸效率,降低綜合成本。另一方面,電能、氫能等新型能源技術的普及應用正在重構道路交通領域能源格局,推動新能源物流車加速市場化推廣,逐漸成為承接城市物流運輸行業變革的重要載體。
2.2 生態環境效益更加突出
我國城市物流車輛市場存量為1 200萬輛,其中燃油車規模超過1 100萬輛,每年帶來的污染物排放、碳排放、能源消耗等較為巨大。在污染物排放方面,根據《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2)》[3],2021年全國輕型貨車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顆粒物(PM)排放量占整體貨車污染物排放分別為61.9%、35.7%、5.4%、37.9%;在碳排放方面,以4.5 t貨車為例,按日均行駛里程100 km測算,燃油貨車在8年使用周期下的碳排放量超過了90 t,若更新替代為純電動車輛,單車碳排放量可減少約60%,若行駛里程進一步提升,碳減排效果將更加明顯;在能源消耗方面,燃油物流車每年單車消耗燃油超過4 000 L,若將600萬輛燃油物流車輛替換為純電動車輛,每年可節省超過2 000萬t燃油消耗。
3 我國城市物流車電動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補貼退坡降低產品經濟性優勢
相比燃油車輛,新能源物流車購置成本仍高于同級別燃油車輛,根據總質量的不同,二者成本差往往可達5~10萬元。除微型物流車應對的末端配送場景外,其余城市物流車電動化滲透率不高,核心問題在于成本。多年以來,財政補貼支持對降低新能源物流車購置成本,提高產品經濟性優勢,促進市場推廣至關重要,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減弱,以及近年來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新能源物流車經濟性優勢縮減。
3.2 新能源路權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當前多數城市仍未實施新能源物流車與燃油車差異化通行政策,部分已實施的城市還存在政策實施與監管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如部分地區禁止貨車進入城市區域,但并未給予新能源貨車通行優惠等政策,或規定了新能源物流車路權,但對燃油車輛通行未做到有效的監管,導致新能源汽車在通行方面相比燃油車并無優勢,從而使得政策支持力度大大折扣。
3.3 行業“散亂”問題亟待解決
物流運輸產業鏈條長,涉及貨源、運輸工具、人力資源、基礎設施、金融體系以及車輛營運許可、人員從業許可等各個方面,但行業發展缺少歸口的監管部門,多頭監管、重復執法、標準體系不統一等問題頻頻出現,不利于新能源物流車市場健康發展。例如:客車改貨車、非法營運現象較為普遍;地方標準未能實現不統一,同樣的產品難以在不同地方城市獲取相同的政策支持;行業邊界模糊,各環節責任劃分尚不清晰,一旦出現安全問題,主管部門往往優先歸咎于整車企業。
3.4 產業鏈企業盈利空間微薄
當前,城市物流運輸費用將隨著市場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而呈現下滑態勢,導致整車生產、銷售租賃、物流運輸等產業鏈內企業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新能源物流車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優勢難以體現。隨著補貼支持力度的退坡,前期以政策導向塑造的產業生態難以為繼。2022年以來,以長安新能源物流車為代表的部分車型相繼漲價,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微薄的盈利空間已接近行業承受極限,行業價值鏈亟待重塑。
3.5 市場化配套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缺乏適合新能源物流車推廣應用的金融保險體系,往往由市場自發確定保險保費和金融服務模式,由于新能源物流車使用頻率高、運營里程長、工作強度大,且存在潛在的自燃風險,使得金融保險費用較高,對企業帶來更高運營成本。
a.在保險方面,賠付率及賠付風險隨著車齡增加而加大,所需要的保費也隨之增高,尤其是針對3年以上車齡的車輛,保費增長幅度明顯,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拒保等情況,嚴重阻礙新能源物流車的應用推廣。
b.在金融貸款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車折舊率較高,且缺少規范化二手車評估體系,3年以上車齡的新能源物流車殘值率僅為30%左右,金融公司往往會通過增加貸款利率以平衡較高的資產風險,從而提高運營商的成本負擔。
3.6 新技術、新模式管理體系不健全
智慧物流、自動駕駛、換電等新技術、新模式逐漸成為物流車輛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方向,但與之相適應的行業管理體系尚不健全。
a.在換電模式方面,各企業間換電技術標準難以統一,跨企業、跨品牌電池包無法兼容,不同動力電池在通信協議、接口尺寸、管理系統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利于換電模式產品大規模推廣應用。
b.在智能網聯應用方面,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測試等方面受到《道路交通安全法》《測繪法》等不同程度的制約,涉及自動駕駛功能應用的產品管理、交通管理、保險監管、地理信息管理等領域部分規定也未能及時調整,使得技術研發、驗證及商業化應用進程緩慢。
4 加快推進新能源物流車的建議
4.1 延續新能源物流車財政支持政策
當前新能源物流車在購置成本方面仍難以實現與燃油車持平,同時金融保險體系的不完善也對消費者帶來更高的資金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對市場消費帶來影響。延續包含新能源物流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財政支持政策,重點延續和優化新能源商用車購置稅減免,能夠有效降低消費者購車成本,激發行業企業以及消費市場對城市物流車電動化發展的活力。
4.2 爭取地方層面加強新能源物流車支持
加大車輛推廣應用,加強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等國家政策對地方的指導、評估、考核,推動地方城市加強落實城市物流車電動化支持政策。加快推動公共領域電動化城市試點工作,推動開展城市物流車全面電動化示范應用,將地方政策出臺與實施情況納入考核要求,支持地方城市以自身產業基礎和特色為出發點,探索實施運營補貼、差異化路權、通行費減免、零/低排放區、停車費減免、充電補貼等綜合措施,加快推進新能源物流車市場化應用。對城市物流車全面電動化示范應用效果較好的城市,建議國家層面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支持,帶動地方城市及相關企業的積極性。
4.3 推進新技術、新模式在物流運輸領域的有序發展
聚焦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趨勢,加強對智能網聯技術發展與應用引導支持,在使用環境、商業運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出臺配套措施,鼓勵自動駕駛功能在物流運輸領域先行先試,并逐步引導向商業化運營過渡。充分依托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換電模式示范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城市探索燃料電池技術、車電分離模式在物流運輸領域的示范應用,圍繞換電技術標準、加氫站建設規范、氫能管理等建立完善統一的標準法規體系,營造適合新技術、新模式應用發展的政策環境。
4.4 加快研究實施商用車積分或碳交易制度
充分借鑒乘用車雙積分政策經驗,加快研究制定商用車積分政策。面對分類復雜、品種繁多、使用場景差異化明顯的商用車型,建議重點聚焦有一定發展基礎且技術成熟、未來有較大潛力和前景的輕型商用車產品,如城市物流車,優先導入積分管理機制,加快推進電動化轉型進程。適時引入碳交易機制,以不同車型的碳減排潛力為評估體系,建立形成市場化調節長效機制,將政策所帶來的優惠利好更多作用于消費終端,以碳交易提升產業鏈企業經營收入,引導和促進產業節能減碳與新能源商用車市場推廣的共同發展。
4.5 營造適合新能源物流車創新發展的環境
a.以國家層面明確新能源物流車的定義,指導地方統一執行,推動建立新能源物流車全國統一大市場。
b.面向物流運輸全產業鏈環節,建立分工明確的監管體系和責任體系,促進行業健康、高效發展。
c.建立完善適合物流車電動化發展的金融、保險體系,建議整車企業聯合金融公司推出低利率、低首付的貸款服務,聯合保險機構研究出臺新能源物流車專有保險產品。
d.探索建立全國性質物流行業工會,保障物流貨運司機權益。
參考文獻:
[1]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2年汽車工業產銷情況[Z].2023-01.
[2]江飛濤.技術革命浪潮下創新組織演變的歷史脈絡與未來展望——數字經濟時代下新思考[J].學術月刊,2022(14):50-51.
[3]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Z].2022:5-6.
作者簡介:
李慶升,男,1981年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商用車產業、貨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