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者看到“搗衣”這個詞,可能會很驚訝:衣服穿在身上好好的,為什么要“搗”呢?而且還“萬戶搗衣”。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跟著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去聆聽盛唐的“搗衣聲”。
萬戶搗衣聲
當我們穿越回唐代,秋風乍起、天氣轉寒的時候,大概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婦女們紛紛挽起衣袖,手執木杵(chǔ),身披月光,兩兩相對地搗衣。大詩人李白在詩中曾描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可見這在當時是多么風行的勞動。
“搗衣”究竟是什么活計呢?搗衣也稱“搗練”,是中國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也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熬殹笔且环N生絲制成的絲帛織品,剛剛織成時,其質地堅硬且發黃,必須經過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復捶搗才能溶解帛上的絲膠,從而變得潔白柔軟。搗好的素練經熨(yùn)燙平整,再被裁剪,最后縫制成衣裳。唐代畫家張萱繪制的《搗練圖》就生動地展現了宮廷婦女從事搗衣勞作的場景。
別具匠心的構圖
整幅畫可以分為搗練、縫衣和熨燙三個部分。我們展卷便會看到四個兩兩相對的女子用杵棒擊打砧(zhēn)石上的布料。搗練之后是縫衣,畫中一個婦人背身側坐在地氈上,正聚精會神地理線,另一個婦人則坐在凳子上拈針縫紉,她的眼神一刻也不曾離開手中的絲線。如果說,搗練體現的是一種動態之美,那么縫衣則顯示出了一種安靜的韻味。最后一段畫面表現的是熨燙的工序——兩位婦人面對面展開一匹絹,另一位婦人手持鐵熨斗小心地熨燙,一名年輕女子扶著絹的另一側,還有一個淘氣的小女孩在絹底下穿行,好奇地探頭打量著忙碌的大人們。
《搗練圖》是一幅長長的手卷,賞畫的時候從右到左一段段展開,仿佛在觀看古代的制衣過程。細心的小讀者或許會發現場景的次序問題:就制衣的步驟而言,應當是先搗練,再熨燙,最后縫衣,可畫家卻把縫衣安置在了搗練和熨燙之間,打亂了連貫的勞作程序。這是為什么呢?有人猜測,這幅手卷是由兩幅畫組成的——搗衣、縫衣是一幅,熨燙是另一幅。還有一種可能,畫家或許是出于構圖的考慮:搗衣的四名女子是站立的,她們手中的搗杵突出了垂直的動感。與此對照,第二個場景則由坐著縫衣的人物形象構成。絲線的纖細與搗杵的沉重也形成了對比。第三段熨燙又出現了四名站立的婦女,與第一段呼應。按照正常的工序順序,三組人物應當是“站—站—坐”,畫家通過調整順序,使得三組人物的姿勢變成“站—坐—站”,這就產生了一種高低錯落的效果。畫面安排還有個巧具匠心之處——在搗練一組中,一女子回過身來挽衣袖,順著她的視線,便帶出了縫衣一組中理線的女子;而畫面中央蹲著扇火的女孩子,一邊看著縫衣的婦人,一邊為熨燙者扇火,不動聲色地起到了過渡作用。
搗衣的詩意
盛唐的長安是全國的絲織品生產中心,都城內有少府監、織染署、掖(yè)庭局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畫卷中的女子從衣著看,應為宮中女子。她們將自己燦爛的青春和漫長的寂寞投入到年復一年的搗衣當中。
搗衣本來只是婦女的一種日常勞動,后來卻漸漸被賦予了詩意。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一種以搗衣為題材的詩歌,比如,庾(yǔ)信的“搗衣明月下,靜夜秋風飄”,謝朓(t i ǎo)的“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大家可能發現了,兩句詩中都提到了“秋夜”,為什么搗衣要在秋天的晚上進行呢?因為男子在前線打仗,秋天一到,在家的女人就會擔心遠方的夫君沒有足夠的衣服御寒,于是忙著搗練、縫衣,以便趕在天冷之前將衣服寄到。至于晚上,則是因為搗衣至少需要兩人配合,面對面,像舂(chōng)米似的。女人們白天各忙各的家務,晚上湊到一塊兒,在月光下搗衣,既不浪費時間,還省了家里的蠟燭錢,真是一舉兩得??梢?,搗練并非普通勞作,與之相連的是戰爭、別離和幽怨,而宮中婦女的搗練則往往影射著君王的冷淡與后宮的寂寞。
小鏈接
這幅畫的作者張萱是唐朝著名的宮廷畫家,他尤其擅長仕女圖。張萱的仕女圖與2022 年12 期《學與玩》雜志上介紹的周齊名。兩人所畫仕女都有“曲眉豐頰,體態豐腴”的特點,她們通常身著輕羅薄紗,服飾色彩華麗。以這一特點為代表的仕女被稱為“綺羅人物”,兩人也是綺羅人物畫的代表畫家。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