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三條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標志著職業教育“類型”地位在法理上得到保障。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值得分析和研究,筆者從邏輯起點、分類標準、學習人群、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等五個維度討論分析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區別。
邏輯起點不同。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工作崗位和能勝任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帶有明顯的職業導向性。職業能力是指在工作中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經驗、能力和素質等,用于完成工作任務,實現工作目標的能力。職業教育強調工作過程的連續性。
相比之下,普通教育的邏輯起點在于完整的學科體系,著重于學生掌握知識,以培養他們的智力和個人素質。普通教育強調的是發展大腦思維為主、認識世界為主,重視知識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分類標準不同。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設有哲學、經濟學、法學等13個學科門類,學科門類下設一級學科,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
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職教本科不同層次專業,統一采用專業大類、專業類、專業三級分類,共設置農林牧漁大類、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等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49個專業。一般來說,普通教育以學科知識分類,職業教育以職業崗位分類。
教育目標不同。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學科教育,旨在讓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同時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以滿足從初級到高級的學習和研究需求。
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則側重于技能和動手操作的學習、訓練。培養方向著重于將學生培養為未來社會中需要的職業人才,使其具備與就業崗位相應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質;培養規格體現在將學生培養為在某一職業或崗位上勝任的專業技術人才,具備相應的技術技能水平和資質要求。
適合人群不同。一般而言,普通教育更適合那些善于抽象思維、理論研究、學術研究和創新思考能力的人群;而職業教育則更適合那些注重實際動手能力、技術技能和實踐經驗的人群。
教學方式不同。普通教育的培養方式主要是講授知識,強調理論和概念,而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式則強調實踐操作和技能培養。職業教育的教育規律主要表現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和“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上,教學要求突出做中學、學中做;能力培養注重德技并重、理論和實踐結合;教學場合側重將課堂教學、校內實訓與企業頂崗實習等結合。
相對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綜合性更強,普通教育涉及面廣,不僅涵蓋了基礎學科,還包括了人文、社會和生活領域的知識,使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理論性更強,普通教育注重學生的理論修養,更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思考能力;時效性較低,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并不一定與當前社會和市場需求緊密相關。
職業院校應充分認識和體現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從職業教育邏輯起點出發,面向區域產業發展辦學,堅持產業為要,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實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增強辦學活力。堅持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堅持教學改革,根據不同職業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采用更多的實踐教學、實習實訓、項目實踐、案例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在特定領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