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教育政策對于指導區域教育重難點改革、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結合近年來在教育政策研究工作過程中的相關調查,分析當前區域教育政策研究、制定和執行區域教育政策過程中面臨的研究團隊力量不強、重經驗輕調研等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強調做好區域教育政策研究的意義,從人才建設、理念引領、注重實證、博采眾長、立足實情等方面穩妥推進,以教育政策研究助推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教育政策;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9—0029—04
教育政策出自宏觀,影響微觀。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并明確基礎教育管理權屬于地方,除大政方針和宏觀規劃由中央決定外,具體政策、制度、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對學校的領導、管理和檢查,責任和權力都交給地方[1]。因此,在地方實際負責、建立分級管理體制的時代大背景之下,這項教育政策為扎實開展基礎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為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和執行教育決策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支撐和智力支持,不僅事關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也關系到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落實,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本研究作為所在單位教育政策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持續深度參與關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等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及研究解讀工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相關對策建議,還多次參與省市教育部門為出臺區域教育政策所組織的前期基線調研及方案起草等工作。筆者在參加理論學習、政策研讀、基線調研、討論交流及文本撰寫等過程中,深刻認識到開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感,了解到在當前基層教育領域尤其以縣(區)為主體的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教育政策研究的必要性,發現當前區域教育政策研究的短板,如教育政策研究團隊不夠強、專業研究能力有待提升等,這些問題影響著相關部門在區域教育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科學性和精準度。
對此,本論文采取調查研究及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針對市、縣(區)等不同層級教育行政部門,選取特定調查對象,開展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化訪談,搜集、分析數據資料;另一方面,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研讀,系統梳理當前基層教育系統在開展教育政策研究過程中的難題,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以期更好地推進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為地方教育相關部門制定和執行教育政策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推動區域教育實現可持續、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一、分析討論
本研究選取了所在市、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的50位調查對象開展問卷調查,并選取其中的20位調查對象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經過對定量及定性數據資料的分析整理,發現當前基層教育系統開展教育政策研究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研究團隊不夠強。由于制度設計及人員編制等原因,當前區域能夠做到常態開展教育政策研究的專家團隊主要集中于師范類高校、省屬教科研機構及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等。相比之下,市級和縣(區)級教育行政機構及直屬教科研部門中專門開展教育政策研究的團隊力量十分有限,人員配備總體偏少,且大多數人員身兼多職,往往在開展政策研究的同時,還要承擔多方面行政或其他科研工作。以此次調研的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為例,僅有發展規劃科承擔教育研究相關工作,人員僅有幾人,人員職責主要為負責研究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政策,就相關重大問題進行調研;擬訂全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此外,這類科室還承擔著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編制中小學招生計劃、負責學校設置撤銷更名、教育基本信息統計等方面的工作。再以市級教科研單位為例,市級教科研機構主要承擔全市中小學學科教學指導及學科教研等工作,專職開展市級層面教育政策研究的人員也較少,教研力量不強。如此,在制定本區域教育政策、執行上級部門所出臺的教育政策時,市、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能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
2.重經驗輕調研。教育政策的影響范圍往往涉及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多個方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發現教育問題并認清其范圍、程度,是區域教育政策制定的關鍵[2]。然而,現實中,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更多考慮的是針對國家及省上所出臺的宏觀教育政策的具體轉化,而基層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廣泛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并沒有完全進入區域教育政策制定的具體議程[3]。另外,對于廣大家長、教師及社會關注的重大熱點問題,僅憑教育行政部門一己之力難以獨自解決,這也導致了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對政策問題的認識不夠及時、不夠準確。通過此次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在50名調查對象中,有38人認為“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較少開展全面的前期調研工作”,占被調查對象總數的76%。
此外,結合上文所述的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時往往需要考慮落地轉化上級宏觀決策等情況,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主要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及已有工作經驗提出基本思路,然后征集各職能部門具體意見,經領導班子集體會議討論決定,這種方式往往容易陷入經驗化誤區,其中尤其重要的基線調研工作難以得到重視,這也導致最終出臺的政策在實際落實中會遇到新情況、產生新問題,使教育政策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3.機械執行,缺乏思考和創新。在此次訪談過程中,有47%的受訪者提到“對重大政策文件的學習不夠深入,只是簡單了解”;有81%的受訪者表示“在政策出臺后的一段時間內參加了集體學習,后期沒有持續深入學習”。由此可以看出,基層教育行政機構對于貫徹國家、省上相關教育政策往往比較模式化,對相關教育政策文件的出臺背景、重大意義、任務目標、主要原則、核心政策點及組織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解讀比較淺表化、片面,缺乏因地制宜劃分政策落實的著力點和層次、時間順序,片面強調對政策的貫徹執行。不僅如此,在政策宣傳及執行的初始階段,雖組織開展相關政策貫徹落實學習的培訓,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容易生搬硬套,未能根據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回歸式研讀,未能真正吃透文件主旨,掌握核心要義,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政策實施的效果。
二、對策建議
結合現狀,相關教育部門應深刻認識到在基層開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盡可能組織專業力量,組建政策研究團隊,常態化開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從人才保障、價值引領、實證研究、學習借鑒、立足實情等方面,持續做好政策研究工作,為區域教育發展注入強大的政策研究支撐和智力支持。
1.堅持人才保障,建設專業的政策研究團隊。針對目前市級尤其是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缺乏專職教育研究人才的現狀,需要對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劃分、權責界定等進行合理劃分和調整,重點突出教育政策研究的專屬職能,適當增加開展專職政策研究工作的人員名額,配齊配強研究人員。與此同時,以市級教育行政機構為牽頭力量,整合各級教科研機構、教育信息化部門及中小學校管理專家團隊等力量,共同打造區域教育政策研究團隊,建立由教育行政、教科研、信息化、中小學管理等領域人才構成的研究及咨詢專家庫,初步形成人員結構合理、運轉流暢高效的區域教育政策運行系統,便于在細分教育領域具體政策時,及時組織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人員進行政策研究,這也是區域教育政策制定科學化、政策執行有效化的先行條件。
2.堅持理念先行,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開展科學合理的教育政策研究,必須堅持以黨和國家所確立的教育政策和理念為先導,統領政策研究工作全過程,這是開展政策研究的必備條件,也是政策研究人員應具備的重要政治素質。正如有學者指出,教育改革與發展離不開教育政策的指引,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又強烈地受到政策觀念的影響與制約[4]。因此,在開展政策研究的過程中,應當組織全體研究人員針對文件出臺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等方面開展深入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引領,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及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在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引下,系統開展教育政策的理論研究及實踐調研工作。
此外,科學合理的教育政策研究離不開教育決策者、政策研究團隊、學校教育管理者、中小學教師等群體的廣泛參與。在開展政策研究及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現有的各方面資源,又要綜合考慮學校、家庭、社會等相關群體的實際利益,力求找到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避免出現因個人決策、隨機決策而導致群體利益受損的結果。
3.堅持實證研究,開展扎實的基線調研。與國家教育部門開展教育政策研究相比,區域教育政策研究更加關注政策研究的區域適配性,關注如何在微觀層面將宏觀的政策文件落地轉化,將文件精神和具體要求落實到區域教育系統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個部門。
因此,在開展區域教育政策研究時,針對每一項政策文件的研究任務,研究人員應當在學習掌握政策出臺背景和重大意義后,及時深入基層,堅持開展實證研究和行動調查,深入一線教育教學實踐場所開展相應主題的基線調研,了解相關政策在實際教育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核心問題及主要矛盾,傾聽各方群體的利益訴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核心點,掌握真實可信、豐富的一手數據資料,從而撰寫出客觀準確的調研報告,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撐。
4.堅持博采眾長,吸收優秀的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政策研究絕不能閉門造車,只關注本區域的教育發展是遠遠不夠的,研究人員還必須學會“走出去看世界”,堅持博采眾長,主動學習借鑒國內其他省市地區乃至國外教育發達地區的先進做法和優秀經驗,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當前,隨著新一輪課程及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全國范圍內的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育人模式層出不窮,在國家教育部門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在眾多高水平教育研究機構的理論引領下,全國多地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新時代教育改革,不斷涌現出優秀的改革成果和項目經驗。對此,開展區域教育政策研究,必須勇于打破傳統的研究思路,立于更高的角度,關注國內外優秀、前沿的教科研成果,充分學習借鑒這些成果,并考慮如何結合本區域教育實際,做好對教育改革經驗的合理有效轉化,進而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提供廣泛、合理、實用的建議。
5.堅持立足實情,提煉有效的對策建議。開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最終目的是在把握文件政策出臺背景及重大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梳理文件所涉及的核心政策點,借鑒教育發達地區的優秀經驗做法,并將其與本區域教育實踐相結合,提煉出符合本地教育實情、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最終實現以教育政策研究持續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此外,還應當認識到,區域教育的主客觀環境時刻處于變化之中,在實際執行教育政策時,利益各方主體對政策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因此,教育政策研究不應以形成研究報告或出臺教育政策為終點,而應以政策的貫徹執行為新起點,持續關注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重新界定新問題,開展新一輪的政策執行效果調研,并不斷推動政策調整和再制定,持續優化政策執行效果,實現區域綜合教育質量的提升。
從某種程度上說,區域教育的辦學品質取決于區域教育政策的研究品質[5]。開展教育政策研究,目的在于通過系統、科學、合理的政策研究及實踐中的基線調研,不斷推動區域教育政策在制定、執行及動態調整過程中的科學化和有效化,為區域教育政策提供強大的科研支撐,這也關系著地方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教育部門應重視加強人才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創新型政策研究人才隊伍,開展扎實的理論及實證研究,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教育教學改革經驗,立足本區域實情,形成科學合理的建議,持續推動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動態優化調整,最終實現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
[2]左小玲,康永.縣級區域教育政策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120-122.
[3]鐘婉娟,楊潤勇.論區域教育政策制定[J].教育科學,2003(19):01-03.
[4]張樂天.論教育政策觀念的變革與更新[J].教育發展研究,2022(11):80.
[5]楊潤勇.區域教育政策行為與地方教育發展[J].當代教育科學,2010(15):13-16.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