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符合新課標要求,能夠豐富學生的環保知識,提高其環保意識,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但在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素養有待提升、教學方法有待創新、評價體系過于單一、教學主體缺乏合力。為此,要轉變教師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改進評價體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取得較大成效。
【關鍵詞】初中地理;環境教育;問題分析;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9—0062—03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開展環境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是落實這一基本國策的有效途徑。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應把環境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初中地理學科是與環境教育關聯性最大的學科,初中地理課堂理應成為實施環境教育的主陣地。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價值考量
初中地理課堂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體驗地理文化的主陣地,在其中有意識地滲透環境教育,效果明顯,意義重大。
1.豐富學生環保知識的必然選擇。學生掌握的環保知識越扎實,環境意識和環保能力就越強。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豐富的環保知識,從整體上看,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具體來看,教材為學生呈現了當前的環境現狀,詳細介紹了典型的污染類型以及造成的災害,并分析了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環保知識可在地理教學的各章節分散滲透,也可經教師重新加工,以專題形式集中授課。
2.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的有效路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有關環境教育的課內外活動,學生在參與這些學科活動、完成學科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可以啟發學生形成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思想觀念,督促學生將環保落小、落細、落實,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環境問題,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讓保護環境成為每一個學生基本的生活準則。
3.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內在要求。人地協調觀是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人們對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秉持的正確價值觀”[1]。人地協調觀包括自然觀、人口觀、發展觀、環境觀等,其核心觀點是人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環境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引導學生形成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因此,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與環境教育有很強的關聯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讓學生明白自然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同時人們的活動也深刻影響著自然環境,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發生矛盾,解決矛盾,最終實現人地和諧。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問題分析
1.教師素養有待提升。在平時的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只重視地理知識本身的教學,對環境教育了解不足,對環境教育的相關理論和思想的學習不夠及時,很少有地理教師將環境教育列為教學目標,或編入考試題目。除此之外,很少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滲透環境教育,對環境教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綠化率、干凈整潔度等表層上,缺乏內涵式的認識。
2.教學方法有待創新。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否恰當,創新是否及時,深刻影響著學生對環境教育的態度和教學質量。在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大多數教師仍以灌輸為主,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自然有其優勢,但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環境教育恰是生活性的課程,要求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體驗,獲取知識,形成素養[2],單純灌輸已經不能適應學生接受環境教育的需要。
3.評價體系過于單一。由于初中地理屬于“小學科”,在初升高的考試中分值占比較小,相應的考點也比較少,在考試題目設置中很少涉及環保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對環保知識的教學更是微乎其微,幾乎處于邊緣化的狀態。即使在評價中有所涉及,也是在終結性的考試中附帶考查,缺乏對學生環境教育學習過程的跟蹤評價,并且涉及的考查點也是對學生環保知識掌握情況的基礎性測驗,對環境教育的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不足。
4.教學主體缺乏合力。環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以學校教育為主,其他教學主體,諸如家庭、社區、企事業單位等也應參與其中,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才能保證環境教育的質量。當前,學校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對環境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夠,學校對開展環境教育所需的設備、場所、教材等硬件設施的投入不夠,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也沒有自覺滲透環境教育;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環境教育的關注度不夠;有些社會組織本應參與到環境教育的活動中去,配合學校開展環境教育,但由于他們不是專門從事教育的職能部門,對環境教育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不愿深入而持久地與學校合作開展環境教育。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策略探討
1.加強師資培訓,轉變教師觀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必須促使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要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了解當前學生的環保素養和水平,分層分類,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教育,為學生傳授終身有用的環保知識。第一,可以組織初中地理教師外出學習。利用寒暑假等空閑時間組織教師到高校、相關科研機構或環境教育示范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學習環境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為日后開展環境教育積累經驗,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二,邀請業內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專題講座。考慮到平時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外出學習機會少,邀請專家來校講學,是拓展教師環保知識、提高教師環境教育水平的又一途徑。第三,鼓勵教師自學。教師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借閱有關環境教育的書籍、報刊,聆聽線上的相關主題報告,全面系統學習環境教育的理論知識,了解環境教育的研究動態。第四,舉行組內研討會。將環境教育搬上教研會的會議桌,教研組長牽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教研活動,研討教師在開展環境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相互分享方法技巧,共同提高。
2.助力教學創新,豐富教學方式。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環境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儲備足夠的環保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環保素養。傳統的講授法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學生環保素養的需要,教師必須創新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平等看待學生,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體驗和實踐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具體的教學方法如下:第一,案例教學法,指在確定教學主體的前提下,教師挑選并運用經典案例啟發學生深入了解與主題相關的概念或理論。教師要盡可能挑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吸引學生進入熟悉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更真切地體驗當前的環境問題,思考解決方案,豐富環保經驗,提高思維能力。第二,角色扮演法,通過設置模擬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環保責任感,并建構起新知識、新素養。第三,可以舉辦辯論賽,學生圍繞特定主題分成正反兩方開展辯論。在辯論賽中,學生不僅能積累豐富的環保知識,而且能提高思維能力,發揚合作競爭精神。
3.關注學生主體,改進評價體系。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于教學結果的評價,忽視了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學習態度、實踐能力、行為習慣等過程性關注,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較為單一,不夠全面徹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開展環境教育評價,應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統一,才能取得良好的評價效果。第一,學校要在管理文化中滲透環境教育,并進行評價。如,每周各班的環境衛生清潔與保持體現著學生的環保行為,可以在每周的例行檢查中進行打分評比,對于得分高的班級進行獎勵。也可利用節日的儀式感開展環境教育,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樹節”“世界衛生日”等環保節日開展主題活動,并進行評價獎勵。第二,對教師的環境教育實踐和學生的環保行為進行過程性評價。如,開展地理教師的賽課活動,以賽促教。建立學生環保表現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校內外的環保行為和習慣,納入期末的評優選先。
4.多方協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環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的多方配合,才能收獲成效[3]。學校是專門的育人場所,是環境教育的主導者,課堂是環境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講授環保知識,與學生探討環境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習慣。學校還可以制訂科學的環境教育計劃,組織開展環境教育的實踐活動,如植樹、清潔校園等,可以規范學生的環保行為,提高學生的環保技能。家庭是開展環境教育的基礎,家長要重視學生的環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環境教育,引導學生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社會要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輔助,如利用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文化館等場館開展環境教育,為家庭和學校提供重要補充。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從實際出發,探尋這些問題的解決策略,將推動環境教育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04.
[2]李宇杰,趙婉斐.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高校勞動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38-143.
[3]張曉玲.可持續發展理論:概念演變維度與展望[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01):10-19.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