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從海洋起緣,歷盡幾十億年的艱險,連滾帶爬地來到了陸地。如今,人類已發展到有了一探浩瀚宇宙的能力。然而,2023年,一位名叫約瑟夫·迪圖里的科學家卻背道而馳,到水下小屋住了100天。他難道只是想與魚為友,體驗海綿寶寶的生活嗎?
約瑟夫居住的水下小屋是50年前為科學研究而建的,它位于海面下9米的地方。與潛水艇不同,這間小屋沒有被密封,而像一個倒置在水中的瓶子——地板開有一個洞,室內空間與海水直接相連。為了防止海水灌入,陸上制氧設備不斷向屋內注入氧氣,小屋中的氣壓大約是標準大氣壓的1.6倍,香蕉在這里都可能被壓爆。
約瑟夫在小屋內的活動空間大約只有9平方米,小屋雖小,然而設施俱全。

地板上的“大門”附近有一個馬桶。因為膀胱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受到更大的壓力,所以約瑟夫要頻繁上廁所。
約瑟夫最常待的地方是他的“客廳”。這里有他每天做飯用的微波爐。因為屋內含氧量高,所以他不能用明火做飯,否則燃燒可能過于劇烈,從而引發火災,所有的食物都必須用微波爐烹制。



約瑟夫在水下小屋里過得精神滿滿,每天只需睡六個小時。監測數據顯示,他在水下的深度睡眠時間占睡眠全程的60%~66%,而他以前的深度睡眠時間占比只有40%左右。
約瑟夫在水下的日子里,除了經常有潛水員來送生活物資以外,還有一些潛水愛好者慕名來拜訪。約瑟夫還經常會在這里看到海洋生物——小魚、海馬,甚至鯊魚寶寶……
約瑟夫在這里最有趣的經歷,要數與一只龍蝦交上朋友。他給這只龍蝦起名兒叫弗雷德。約瑟夫見證了弗雷德多次脫殼,漸漸長大并最終組建家庭的全過程。
上岸后,約瑟夫接受了體檢:他體內的干細胞數量是研究開始時的10倍;膽固醇指標下降了72%;血液中的炎癥指標物質減少了一半;身高矮了約1.3厘米。約瑟夫認為,身高變矮是因為他這段時間生活在高氣壓環境中,這個道理跟航天員在太空中“長高”是類似的(太空是低氣壓環境)。
更神奇的是,約瑟夫的細胞端粒居然變長了20%!端粒是一種染色體末端的基因序列,隨著年齡增長,端粒會逐漸縮短。約瑟夫的細胞端粒長度增加意味著,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海底生活讓約瑟夫“返老還童”了?。ù蠹s“年輕”了10歲)
住在水下的研究數據,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為登陸火星做準備,因為在狹小空間內長期暴露于高氣壓環境可能是航天員登陸火星要面臨的一大考驗。